关灯
护眼
字体: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将百卷之释糅成十卷之文,即今《成唯识论》是。

    复由基师作《述记》,继有惠沼作《了义灯》,智周作《演秘》,如理作《义演》,道邑作《义蕴》,莫不兰菊各挺其秀。第论及注疏因卷帙繁多,钝根后学常难入门,所以时下的教家如太虚大师有《唯识三十论讲要》及《纪闻》,芝峰法师之《唯识讲话》等,期使便于了解。

    余因寄踪南洋,特为一班初机入门之方便而作此简易之讲话如下。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外人问:“如果照你们唯识家的道理,说一切外物都是‘假有’,那末,为什么佛教也说有种种‘我相’及种种‘法相’呢?纵然在世间迷情的人说得不对,那末,你们觉悟的圣教上,就不应该这样说:也有‘我相’和‘法相’啊。”

    唯识家答覆这个问题很简单的,只用“假说”两个字就够了。意思就是说:世间人所执的是“无体随情假”,圣教上说的是“有体施设假”。

    什么叫做“无体随情假”呢?就是说,世间人所执的“我相”和“法相”本来是“无体”的。不过是因为世间上的人,随着自己的迷情而执着当为是“实有”的,其实在真理上说起来,完全是假的,所以叫做“无体随情假”。

    什么叫做“有体施设假”呢?就是说,佛经上所说的“我相”和“法相”,它的“真如法性”是普遍一切法上的,是有体性的,不过是佛菩萨亲证的“离言法性”,本来是没有言说的,因为要度众生起见,不得不用方便言说,施设种种名言,所以叫做“有体施设假”。

    (1)世间人所执的“我”,有种种相:有情、命者、作者我、受者我、……种种“我相”。

    (2)世间人所执的“法”,有种种相:实德业等、数论师所执的二十五谛等、……种种“法相”。

    (3)佛经上说的“我”,有种种相:声闻、辟支、菩萨、佛陀等、……种种“我相”。

    (4)佛经上说的“法”,有种种相: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相”。

    我们现在要研究这世间所执的和圣教所说的,对于这些种种“我相”和“法相”究竟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

    老实和你说吧,这些“我相”和“法相”都是依托各人的“八个识”,心王和心所的“自证分”变出来的“见分”和“相分”。列表说明之。

    识的自证分见分————我相————有知————能缘

    相分————法相————无知————所缘

    所变的既有“我相”和“法相”,那末能变的究竟有几种呢?

    答:能变的唯有三种啊。

    那三种呢?

    答:其一为“第八异熟识”,其二为“第七思量识”,其三为“前六了别境识”。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怎样叫做“异熟”呢?“异”是“不同”,“熟”是“成熟”,就是我们这个果报的识。其意义有三:

    (1)异时而熟,由“因”至“果”,时间不同故。

    (2)变异而熟,由“因”至“果”,必有变易故。

    (3)异类而熟,由“因”至“果”,性质不同故。

    怎样叫做“异时而熟”呢?譬如桃李,从初种到开花结果,至成熟的时候,时间必有前后而不同,这就叫做“异时而熟”。

    怎样叫做“变异而熟”呢?譬如桃李,从最初结果至成熟的时候,中间的形相和味道也有些变易的不同,这就叫做“变异而熟”。

    怎样叫做“异类而熟”呢?譬如大海之水,是从江河溪涧而来的,其性质各各不同,但是到流到大海里面去,就变成一味了,这就叫做“异类而熟”。

    第八“阿赖耶识”是由前世造的“因”,而成了异熟的“果报”,所以时间就不同。既是由前世所造的因,至成熟时,当然也有些变易,从少变多,由小变大,所以在“因”中所造的善恶一到了受“果”的时候,就变成了非善非恶的无记果————是“异熟果”,不是“等流果”。

    怎样叫做“思量”呢?“思”是“思虑”,“量”是“卜量”。就是第七识的“见分”去思虑、卜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一、常、遍、主宰。

    但“思量”的意义八个识都有,须加“恒”和“审”二字来区别它:

    (1)前五识是非“恒”非“审”的思量。

    (2)第六识是“审”而非“恒”的思量。

    (3)第七识是亦“恒”亦“审”的思量。

    (4)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的思量。

    列表说明:

    前五识

    怎样叫做“了别境识”呢?“了”是“明了”,“别”是“分别”,就是前六识:

    (1)“眼识”明了“色尘”的境界。

    (2)“耳识”明了“声尘”的境界。

    (3)“鼻识”明了“香尘”的境界。

    (4)“舌识”明了“味尘”的境界。

    (5)“身识”明了“触尘”的境界。

    (6)“意识”明了“法尘”的境界。

    “三能变”中现在先讲初能变的“阿赖耶识”,所以叫做“初”。梵语为“阿赖耶”,译为“藏”,其意义有三:

    (1)能藏:能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名“能藏”,对种子说————“持种义”。

    (2)所藏:被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染,故名“所藏”,对前七识说————“受熏义”。

    (3)执藏:为第七识所执持,故名“执藏”,对第七识说————“被执义”。

    最初的“阿赖耶识”叫做“自相”,其次的“异熟识”叫做“果相”,也就是“果报相”。再次的“一切种识”叫做“因相”,也就是“种子相”,因为在凡夫位一切杂染有漏的善、恶、无记法种子都藏在第八识中之故。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不可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讲到这第八识,因为无论“能缘”的“行相”和“所缘”的“境界”,在我们凡夫位中都是不能明了,因为我们凡夫“智慧”不够,“法执”未除,“所知障”未破故。

    “不可知”并不是说连佛菩萨都不可知道,如果佛菩萨也不知道,怎么可以讲得出来呢?所以这“不可知”三个字但约凡夫位上说的,诸佛菩萨是究竟证到了。

    这样说起来,“不可知”到底是甚么东西呢?其意义有三:

    执有二义:一是摄为自体,二是持令不坏。

    受有二义:一是领以为境,二是令生觉受。

    甚么叫做“摄为自体”呢?“摄”是“收摄”,就是摄收这根身为自体性。

    甚么叫做“持令不坏”呢?“持”是“执持”,就是执持这根身不会损坏。

    甚么叫做“领以为境”呢?“领”是“领纳”,就是领纳这根身为所缘的境界。

    甚么叫做“令生觉受”呢?“觉”是“知觉”,就是令这根身有知觉的领受。列表说明之:

    “处”就是器界,山河大地等,但可作第八识所缘的境界。

    “了”就是明了,也就是第八识的行相。

    能缘的是“见分”。

    所缘的是“相分”(根身、器界、种子)。

    这第八识“能缘的见分”和“所缘的相分”都是深微和广大,在凡夫位的智慧是难了知的。

    甚么叫做“心所”呢?就是“与心相应”、“恒依心起”、“系属于心”等意义。

    第八识计有五个“心所”,就是:

    (1)触:是对于所缘的境界相接触。

    (2)作意:是对于所缘的境界去注意。

    (3)受:是领受所缘的境界。

    (4)想:是想像所缘的境界。

    (5)思:是造作所缘境界的行为。

    第八识在五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之中,只同“舍受”相应。因为第八识不是苦、乐、忧、喜的,是非苦、非乐、非忧、非喜,所以只有“舍受”同“第八识”相应。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第八识的性质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分为两种,一是“有覆无记”,二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第八识是“无覆无记”。“心王”既然是“无覆无记”,那末它的“心所”也是“无覆无记”,所以说“触等亦如是”。

    第八识的行相是“恒常”呢?还是“断灭”呢?不是“恒常”,也不是“断灭”。那末是什么样子呢?它是“恒转”。“恒”是简别不是断灭,“转”是简别不是常住;它是无始以来流动,所以不是“常”,也不是“断”,是“非常非断”。譬如山上急水流下来的瀑布一样,试看那瀑布的水,你说它是“常住”吧,它是时时刻刻在那儿流动着;若说它是“断灭”吧,它又是不断的在那儿流动着。所以第八识“相续流转”,好像瀑布水一样的“非常非断”。

    第八识的“染污相”要到什么时候才舍弃呢?小乘在阿罗汉,中乘在辟支佛,大乘在七地菩萨,并最后的佛果位,都是断了烦恼障,所以都舍弃了杂染的第八识。上面的“初能变”已经略略的讲过了,下面是说“第二能变”的“第七识”了。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第二能变是“第七识”,梵语叫做“末那”,译为“意”。其意义为“恒审思量”,在初能变中已经说过了。

    这个“第七识”究竟是依托什么东西呢?老实告诉你吧,是依托“第八识”。那末“第七识”又是缘的什么东西呢?也是缘的“第八识”。所以叫做:

    (1)“依彼转”。

    (2)“转缘彼”。

    这两个“彼”字都是指的“第八识”。但是这个“转”字要读两次,第一次要读“转变”和“转起”,第二次要读做“转过来”才对。

    第七识的“本性”是“思量”,它的“行相”也是“思量”,所以叫做“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这第七识的“相应心所”本来有十八个,现在先说四个根本烦恼:

    (1)痴:就是“无明”,无智为性,烦恼所依为业。这“无明”乃是“不共无明”,是第七识独有。

    (2)见:就是“不正见”,染慧为性。“见”虽然可以通邪正,但现在谈的是“无明之见”,即是“邪见”,一切见品所依为业。

    (3)慢:就是“高慢”,因邪见之故,而起了高慢。心高举为性,不生敬重所依为业。

    (4)爱:就是“贪爱”,因见解不正,而起了贫着。根本烦恼共有六,何故仅言其四呢?因为————

    “瞋”是缘逆境,而起瞋恚,第七识缘第八识念念贪着,那里还有什么瞋恚呢?

    “疑”是不信,第七缘八,决定无疑,故留四除二。

    又当知贪、痴、慢、见,可通内外。通外者宽,可缘一切;通内者狭,唯执第八。故加一“我”字,正显“第七识”缘“第八识”,执“第八识”为“我”,故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第七识除了四个“根本烦恼”相应外,还有“遍行”五个、别境中“慧心所”一个、“大随烦恼”八个。因为遍行五个是遍一切心,有见必定有慧去推想;有根本必定有随从,所以有大随烦恼相从,如何不有其余?详在《成唯识论》。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第七识”的性质是“无记性”,因为它被四个根本烦恼所覆,所以又叫做“有覆无记”。随便第八识至何界,第七识都是一刻不离的,随着第八识所生的地方,第七识就系缚在那里。

    “第七识”要到下面三位时候,才灭了染污,才不执为“我”、“常”、“遍”、“一”、“主宰”。

    (1)阿罗汉位————是能舍弃杂染的第八识。

    (2)灭尽定位————是灭受想定的人。

    (3)出世道位————是无漏真空见现前。

    到了这三位的时候,它的染污就没有了。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初能变”的“第八识”和“二能变”的“第七识”约略讲过了,现在要讲“前六识”的“第三能变”。第三能变分开来有六种差别不同,虽然不同,但都是以“了境”为“体性”,也都是以“了境”为“行相”。前六识是通三性(善性、不善性、无记性)的。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第六识”与“六位心所”是完全相应的。仔细区分,共有五十一个,

    就是:

    若是“受”的话,“苦受”、“乐受”、“舍受”都相应的。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以上五十一个心所均各有其“体性”与“业用”。

    “遍行心所”有五:

    (1)触:是根、境、识三种和合。分别为“性”,与受、想等所依为“业”。

    (2)作意:令心警觉发悟为“性”,任持攀缘为“业”。

    (3)受:是识之领纳,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领纳为“性”,想、思所依为“业”。

    (4)想: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5)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能推善、不善、无记为“业”。

    这五个心所叫做“遍行”,乃普遍行动于八识心王、三界九地、三性、三际的,就是:

    ①八识心王————是遍行于一切心。

    ②三界九地————是遍行于一切地。

    ③善恶无记的三性————是遍行于一切性。

    ④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是遍行于一切时。

    “别境心所”有五:

    (1)欲:于可爱事,希望为“性”,能与精进所依为“业”。

    (2)胜解:于决定境,如所了知,印可为“性”,余无转动为“业”。

    (3)念: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与不散乱所依为“业”。

    (4)定:于所观事,心注一境为“性”,与智所依为“业”。

    (5)慧:于所观事,择法为“性”,断疑为“业”。

    这五个心所叫做“别境”,因为它是各别缘境的,就是:

    ①“欲”————是缘所乐境。

    ②“胜解”————是缘决定境。

    ③“念”————是缘曾习境。

    ④“定”————是缘所观境。

    ⑤“慧”————是缘所观境。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