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等不等观杂录卷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为精进。不善用之则拘泥不化。难超情见也。

    与李澹缘(息)书四(附来书)

    正月中奉到复函。示以读诵大乘次序。庆幸无量。自今正月以来。愤自责修。於净业誓不退堕。读经念佛亦略有所会。但恨根钝障深。不能直入佛之知见。证我本来圆妙法身。殊深自痛。然以无始无明故。兢兢业业。唯有精进自励而已。谨将近所自课者。条达於左。伏愿哀诲为祷。一自遵前示。读起信论楞严正脉圆觉近释华严疏钞後。少知毘卢法界体相。然後於前示所谓空有无碍一念全收者豁然无疑矣。近尚在读华严兼阅弥陀疏钞。唯资质钝甚。每一义现前。不能即斩然明了。必数过後始能略详端倪也。一净业修行。现专以持名为主。窃谓此事必先由念念相续。心心相应。杂念不起。事一心後。乃能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孤孤另另无能无所。信口称佛一句。皆是全体法身之理一心也。未审以为何如。一示伯华函中有云。必待屏除万缘。方能修行。则佛法不普。此理极是。息近日始见得。息以为能否屏除万缘。亦有因缘。前因既种安能无果。果视其因。不可易也。行者但当慎现在因。安受前果而已。且万缘皆是前孽。前孽尽。而後万缘可除。息以此故。以四事自誓曰。不得耽乐静寂。遇一切难事苦事。但至心忆念於佛。不得生畏避心。遇一切难事苦事。当念法界众生所遇事。更有甚於我者。念毕。即为自他忏悔。遇一切福田。更当勇猛为之。但须忆念於佛。至心代自他回向。以此四事。为世间屏缘助行未审可否。某功德主所施之云栖法汇。如散未罄尽。请再寄下一部。息意欲存於抚州正觉寺。以备是处净业人阅也。

    前接手函。领悉种种。略答数条以供法喜。

    华严疏钞既能全阅。必得超越常情。彻见一乘妙谛。贤首所作一乘教义分齐章。亦宜连类阅之。经中深义。未能当下明了者。当於佛前至诚顶礼。心念佛光灌顶。久之自能豁然通达。若以思惟心推究去道转远矣。

    念佛法门。欲得心心相续。先事一心而後入理一心。非屏除万缘不可。然在俗者。此境难得。前此复端甫信内有无後心无间心一段。用当念一句为主。截断前後际。是烦杂中念佛之捷径。请检彼函阅之。自知事一心理一心之妙境也。

    来函所云。前孽尽而後万缘可除。不知孽性本空。但随妄念而起。若能观心无念则罪福皆不可得。傥心存孽尽缘除之见。虽经无量劫。亦无除尽之日也。所发四誓。皆作助道因缘。但不可执。执之则妨道。

    云栖法汇。向功德主乞得两部。一施抚州正觉寺。一施丰城同德书舍。附寄起信正文十本。分赠同人。以资读诵。又流转章。十世章。合订十本。系贤首之作。在尘劳中。用此法门。最为巧妙。行之既久。冥契华严法界而不自觉。古德法施之力有如是耶。

    与黎端甫(养正)书(附来书)

    顷闻同参兄桂公。述吾师悲愿弘深。净功圆满。不胜渴慕养正久发出世心。奈俗缘牵绊。有名无实。舍己芸人处极多。加以宿业深重。当应事之时。心易走作。诚恐颓隳日下。光景易移。不早办前程。自误误人。伊於胡底。常欲访求名宿。一问初津今遇吾师实为三生有幸。吾师向来念佛得力。果从何处下手。幸详示焉。

    顷由伯华递到手函。得知足下向道情殷。欢喜无量。大凡此事入手切须纯正。闻君向阅邓厚庵之书。恐非学道正轨。今略指数端请详察焉。

    邓氏全书。刘华轩军门刻於金陵。共百余万言。其首卷性学语录第一篇。立论近俗。於第一关明言之。第二关则隐言之。使人不能晓。而令其求真师。外道作用。大抵如斯也。次章论性。乃云心思总在性上用功。是以六识缘八识见分以为真性也。又云道中之法。是於非道中强执为道。并於非法中强执为法也。孟子搏而跃之激而行之一章。最不合性理。邓君奉为准绳。可见其不知性矣。

    邓君每以孔孟并称。而未尝称孔颜。是不知圣贤之阶差也。孟子未入孔圣堂奥书中历历可指宋儒以四子书并行。俗士遂不能辨。邓君坐在宋儒窠臼中。何足与论大道耶。

    观音阁语录第一百八十四叶云。上帝为太极之总纲。包羲为次总纲。儒释道为分见之总纲。此等语言。为西教之先导。他日必有因此而舍三教。专崇基督教者。其害可胜言哉。按儒家所说上帝。即佛经帝释。道家所说元始天尊即佛经大梵天王。佛未现身。大梵天王自以天地万物由我一念而生。故亦名为大我慢天。佛现身时。梵王帝释。请佛说法。恭敬供养。是佛为十法界之尊。帝释但为欲界三十三天之尊。梵王但为色界初禅之尊。有世间出世间之别也。

    性中天遗训後集卷一第十三叶。以儒为阳教。以佛为阴教。且云聚大地真阴之灵。生一阿弥陀佛。此种语言。不知用何等心捏造而成也。又第九十六叶释家本旨一章。言佛法如珠光从幽洞中引出。儒教如日光。出洞见日则不用珠光矣。此章借牟尼宣说。较之他人谤佛。过百千倍。十方泥犂不知何时得出也。皖北有鲍老翁者。盛称邓氏之道。云邓氏不假乩坛但心念某神。神则附体。信笔疾书。皆神之所为。以楞严证之。即天魔飞精附人之类也。信之者众。亦魔力所摄。将好心学道之人。牵入魔网而不自觉。可不悲哉。

    承问念佛下手处。昙鸾法师有无後心无间心之语。信内光景易移。早办前程等语。是有後心也。人命在呼吸间。何能存此後心。无论千念万念。只用当念一句以为往生正因。前句已过。後句正出。亦在当念。如是。则心不缘过去。不缘未来。专注当念一句是谓事一心。无论何时。可以往生。久久纯熟。当念亦脱。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其无间心。即是无後心之纯一境界也。欲明佛法深义。须研究起信论。并将净土三经。及往生论。时时阅之。於出世法门。自能通达矣。

    与梅撷芸(光义)书(附来书)

    去岁蒙教获闻妙法。亿劫颠倒。今始知归。此德此恩。粉骨碎身未足报也。自叩别尊颜。倏忽逾月。尘劳碌碌。无得暂停。浊世浮沈必将退堕。茫茫後顾。实为可危。惟有仰求我师慈悲哀悯耳。此间诸人。宗旨各异。妄想分别。无量无穷。弟子窃不自量。颇欲为之讲演。而智慧辩才。又不足以任之奈何奈何。窃念今日娑婆世界。现身人世。破邪说。立正义。普救羣生者。惟我师一人而已。虽复众生业重。佛法当前。不觉不知。然以我师大慈大悲。度必有哀其沈沦而为之垂救者。弟子用是敢至心恳请。转大法轮。於无说中。方便开示。窃闻相宗各书。以成唯识论。及瑜伽师地论为最要。成唯识论。已有窥基大师之述记。而瑜伽师地论尚未见有注释。我师达一切法。具一切智。可否将此瑜伽师地论详加注释。俾诸众生有所仰赖。此固我师之慈悲亦即弟子之所请求者也。弟子拟於二月中旬乘轮入都。承命查询各种古逸佛书。俟到京後。当为详询。如有所得再当报命。桂君穆仲已抵金陵否。现寓何处。暇时尚乞致意。

    前接二月十一日手书。情词恳切溢於墨楮。世衰道微。非具此等心肠。焉能自他俱利。所云防退之法。无如念佛生西。不论何等根器。信入此门。便能直超三界。但智愚不等。各有障阂。欲破其障。甚不容易。惟以大悲愿力。随机化导。不以法缘通塞易其心也。瑜伽师地论。有唐僧遁伦作记八十万言。已从日本传来。可以发明论义。若有刻资。即当镌板。唯识述记。顷已出书。俟足下京寓来函。再当邮寄。穆仲於二月初旬到宁。现居敝寓。研究起信。十二门论法界观。十玄。六相。渐通门径。现阅楞严正脉。颇知经义之妙。知注附及。

    与吕勉夫(佩璜)书

    顷接手函。领悉种种。身居学舍。而能专心向道。诚为希有。楞严维摩二经。初学难得头绪。文约义丰者。无过於大乘起信论。熟读深思。必能贯通佛教原委。承问堂课与读经。外操与坐禅。有无妨碍云云。堂课之暇。研究内典。毫无障碍。惟坐禅一法。只能专修。与劳动之事。两相违背。纵修亦不得力。念佛法门。则时时可行。其得力甚速也。入门方法。以研究内典为本。须将大乘起信论读诵纯熟。再看纂注。直解。义记。三种注解。由浅而深。次第研究。此论一通。则一切经皆有门径矣。坐禅之法。只能专修。若有他事间杂。决不得力。唯有念佛一门。无论作何事业。皆可兼修。且收效最速。一生净土。即登不退地也。腊月放假时。若能到金陵度岁。即在敝处下榻。专心看经。每日可抽一小时讲解。一月之内。必能通达佛教大旨矣。

    与王雷夏(宗炎)书

    接十七日手函。领悉种种。释迦谱一书。久欲刊板。而无来款。贵友欲刻此书。可喜之至。但敝处所拟刻者。是藏经内十卷之本。与现在流通之本。绘图二百余幅者。迥不相同。此本原名释迦如来应化事蹟。世俗呼为释迦谱也。十卷之本。弟有明刻。二十年前交卓如兄。至今未还。若欲发刻。须将原书索回。否则无可借也。刻赀约在二百数十元。阁下时阅坛经梦游二书。居尘劳扰攘之中欲求证入。诚非易事。且坛经所接之机。惟在上根利智。数十年来。未见其人。学者但贪其一超直入。求之终身。而不免於轮转。反不如专修净土之为得也弟眼昏手颤。复书甚难。顷得代笔者。始能作答。前由郭小艇寄新作四经发隐二册。一赠令兄道农。一请公余流览想已达到。

    与陈(大镫心来)书(附来书)

    先生现白衣身。为如来使。宣说法要。捞摝人龙。镫等获与同时。幸甚幸甚。镫等闻灵峰大师言。众生无始而有终。诸佛有始而无终。审如是。则未来九法界。当成一佛界矣。云何经说佛界不增。生界不减耶。若云三界外别有众生始起者。则是天魔外道之语。若依台宗四不可说之例释之又。近乎颟顸佛性。儱侗真如。镫等旁考深思。终未得灵峰之意。傥先生悯镫等日罥疑网。挥智刃以断之。则镫等之所深愿。而不敢期矣。

    接读手函。得悉二君向道情殷。殊深钦佩。灵峰之言。就生灭门说。其义出於三藏教典。非臆说也。经中所言佛界不增生界不减等义。就真如门说。盖实际理地。无佛可成无生可度。而言有增减者。皆众生心中虚妄计度也。贤首云。非有灭度。令有终尽。非无终尽。有不灭度。台宗四不可说之例。深契教义。不可疑为颟顸儱侗。此是甚深道理。非法身大士不能说也。盖释氏书中。时而说有。时而说无。时而说权。时而说实。初学之时。最难融会及至用力既久。豁然贯通。则语语印心。毫无疑义。岂非大快事哉。大乘起信论一卷。为学佛之纲宗。先将正文读诵纯熟。再将义记。别记。悉心研究。於出世之道。思过半矣。鄙人年老手颤。复书甚难。若能於年假时。到敝处面谈。亦出世法中之胜缘也。

    与李质卿(□□)书

    江程千里。一苇可杭。弘经三十载。消息未通。小儿从公贵治。始得法流相接。因缘会合。迟速有时。瞻望楚云。曷胜神往。顷接手函。过承奖誉。临风展诵。感愧殊深。贵处同志集款请经。以为公共清修之所。此等胜举。非夙具超世善根何能兴办。三界轮回中。肯信出世妙法。是为难中之难。弟学佛以来。将近四十载。苦心孤诣。流通经典。为烦恼海中设一慈航。普度含灵。无如信之者寡。纵有信心。能虚心用功。经久不退者。更属寥寥。今知贵处信士众多。同心向道。不禁欢喜踊跃。赞叹不置。将来研究内典。深入佛海。各抒所见。以慰鄙怀。则幸甚矣奉赠起信论正文十本。请分赠同志。学道之初。首先熟读。再阅注解。通达此论。则一切经典易於入门矣。

    与郭月楼(道直)书

    接奉手函。敬悉一是。细阅经本。未能深信。请为长者陈之俗间所传高王观音经。古人已辩其伪谓高齐时。诵观音经而脱苦者。应是普门品。後人求观音经而不可得。因伪撰一本以实之。而文理全不类经意也。今来西域经册。全是梵语八字成句。系梵本中之偈颂。不知番僧何所据而指为高王观音经也。且译经之例。惟呪语不翻文义。其余长行偈颂。均须翻作中国语言。使人通晓。今一律照梵音书之。亦不合传经之法。是以未便承刻。敝处创办之始。公议条例。凡有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谨将原册奉还。方命之愆。伏祈原宥。

    与廖迪心(世臧)书

    顷接来信。得悉种种。前与李提摩太所译大乘起信论英文。函询数次。未曾刷印。足下为尘劳所扰。不能专修。盖由前生不求生西。遂致投胎转世。无自主之权。惟有顶礼观世音菩萨。求哀忏悔。持诵大悲神呪。消除宿障。自能稍遂本愿。此时学佛法。不能求证道。若求证道。反遭魔障。但须专念弥陀。求生净土。舍报之後。不受轮回。若欲断绝世务。方能学佛。则举世之人。得出轮回者尠矣。我於二十六岁学佛。二十七岁丧父。担任家务十余口衣食之资。全仗办公而得。日日办公。日日学佛。未尝懈退。至五十三岁。始能专求出世之道。然不能求现证。只在弘法利生上用心。以为往生净土资粮。此是超出三界之捷径也。若必欲参禅悟道。心如止水。亦不能免於转世。足下偶得玄解。皆是宿习发现证知前□学禅不求净土。以致转世之後。□□自由也。

    函中所云收效於数十年之後。非也。一日念佛。一日往生。日日念佛。日日往生。无论何时。命根一断。即生净土矣。何须数十年之後即。迩来艰於运笔。远方来函。皆不作答。并以附闻。

    与某君书

    鄙人初学佛法。私淑莲池憨山。推而上之。宗贤首清凉。再溯其源。则宗马鸣龙树。此二菩萨。释迦遗教中之大导师也。西天东土。教律禅净。莫不宗之。遵其轨则。教授学徒。决不误人。近年自远方来就学於敝处者。颇不乏人。住时长短。各听其便。有九江桂姓者。相依最久。用心恳切。将来造诣。未可量也。贵处如有愿就学者。无论僧俗。均可前来。但须聪颖之姿。若禀性鲁钝者。不能受益。鄙人所期於後学者。将来可作人天师表。开阐如来正教。不入歧途。不落权小。则末法衰颓之象。或可振兴乎。

    与陈栖莲(汝湜)书一

    经云。无我相。无人相。君之烦恼。人我相害之也。又云。度尽众生。离众生相。虽名为妻。只是法界中一众生耳。教妻如教外人。则毫无障碍矣。行菩萨道者。与世俗心路。迥然不同。所以慈悲喜舍。人莫能测。愿君超脱俗情。勿以凡夫自居。则回翔自在。何碍之有。日本有冠注八宗纲要颇详。可以购阅。

    与陈栖莲(汝湜)书二

    昨晚接来信。阅知种种。公衡病重。居士为之护持正念。亦多生善根。方有此胜缘也。无量寿经云。至心称阿弥陀佛十声。即得往生。何况平时向道心切。临终又仗他力。必能往生无疑矣。寄上唵字大宝楼阁呪各一张。考经文以大宝楼阁为最宜。若世寿未尽。或转危为安亦未可知。

    代陈栖莲答黄掇焦书一

    接读尊示。崇禅宗而轻净土。大凡学佛者往往有此见解。仁山长者发心之初。亦复如是。直至用心既久。阅历较深。始知旧日之非。翻然改悔。盖净土法门。非大乘根器。不能领会。故华严经末。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五十三参之极致也。至於观经。在净土经典中。尤为超妙。从凡夫地。修至第九观。即蒙佛授记。已入初住位矣。若禅宗在唐时出现诸大宗师。皆是菩萨应身。非浅机所能企及。近代自命大彻大悟。为人天师者。命终之後。难免隔阴之迷随业流转。较之往生净土。直登不退者。相去奚啻霄壤哉。初学课本内三十页之前半。及四十二页之後半。详论此义祈阅之。

    代陈栖莲答黄掇焦书二

    道家之阳神。乃佛经之业识也。所证果位。在欲界以下。必须超出三界。永脱轮回。方称大丈夫事业。若论三教。儒道之高者。始能与佛理相通。皆是菩萨影现。行权方便耳。至於吕祖全集。无意求观。恐妨阅经功课也。金刚五十三家注。仁老言其駮杂。劝人勿阅。十六观经法。与禅定迥不相同。盖观成得生极乐上品。入正定聚。修禅定者。欲入初禅。已属难之又难。况历二三四禅。以至灭尽定。而得声闻果。但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所以阁下二十年之功。尚未脱落根尘。方诸祖师禅。远之又远也。以弟愚见。单就净土一门用功。一生净土。无法不通。岂非出世大英雄哉。

    等不等观杂录卷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