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等不等观杂录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问。人死则四大分离。色身变坏。其中并无所谓我者。何以而有中阴之身。此中阴身。是我乎。非我乎。究由何而成耶。且既有中阴身。而法身又何在也。请示事理究竟。

    答。现前四大色身。即是法身所变。经曰。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不待坏时。方知无我。即强盛时。亦无我也。我者。凡夫妄执也。生前既妄执我。死後亦妄执我。犹之生也。若非法身常住不灭。何得有中阴身。又何得有後世耶。

    问。生死根本者。业识也。但真如性体。究竟无朕。此个业识。於何地容受。於何处发生。於何时成就。请抉其根源。俾後学知脱生死窠臼。

    答。真如在缠。名为如来藏。不变随缘。而有无明业识。随缘不变。虽有无明业识。而体性清净。经中每称无始无明。若无明有始。则涅盘有终。与一切经论皆不合。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是般若部中究极之谈也。

    问。空心静坐。六祖所诃。默照邪禅。妙喜所斥。然则坐香时。如有心。则带起乱想。而难得寂静。若无心。又堕入阴界。为诸祖所诃。必如何作活计始得。请明示机缄。

    答。坐禅之法。门径甚多。有世间禅。有外道禅。有次第禅。有圆顿禅。有祖师禅。有如来禅。若空心静坐。默照邪禅。皆是外道禅也。离佛法悬远。僧徒学禅。必揣其根器利钝。於出世四种禅。随宜学习。不依古法。能透禅关。无有是处。

    问。夫识心达本。明心见性。唯心为王。即心是佛。制心一处。圣人求心。乃佛祖语也。心之所以为贵也。而心是工伎儿。心不是佛。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此心意识。离心意识参。难得无心道人。亦佛祖语也。又视心为贱矣。是心也。执之。斯结想成色。为幻妄之根。去之。又蠢然不灵。即同於木石。必如何不坏身心相。而得见本来。况不有此心。则见性将从何而见。参悟从何而参。所谓取不得。舍不得。不得之中恁麽得。此宗乘之枢纽。体道之奥窍也。此若分疏不下。终必居於惑地。然则心之所以为心。究系若何。请指示机括。使後学直下分晓。不至有歧途之泣。

    答。心有真有妄。楞严经二种根本最为分明。即心是佛者。真心也。心不是佛者。妄心也。心意识三者。八识七识六识也。离此三识。便见本性。所以谓之无心道人。尊意或执或去之心皆六七二识。於第八阿赖耶识尚未体会。何论如来藏心。初参时用此妄心。参到无知无识田地。妄心不行。愤起根本无明。蓦地掀翻。彻见本源性地。非此妄心所见也。乃大死大活。无纤毫障翳。强名为见也。

    问。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祗如三门外石法幢。物也。如何转法。同於如来。请明示法要。

    答。古德云。转得山河归自己。转得自己归山河。又云。老僧转得十二时。汝诸人被十二时转。又云。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皆转物之义也。若不明此义。无论门外石幢。即手中柱杖拂子均被他转矣。又依教义。罗汉得六通时。地水火风空。皆能转变自由。菩萨神通。过於罗汉。见山河大地皆如幻影。芥纳须弥。毛吞巨海。亦寻常事也。

    问。唯识家。言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即今谛思真如性海。无二无杂。寂静如虚空。坚密胜金刚。於何处容受此妄。且妄乃虚幻之相。於天真佛性又何能和合得入。况和合则真妄角立。第一义中无此二法。若谓不和合。如来有言。汝一动念。尘劳先起。每於根尘相接时验之。当境物倏然值遇。妄即瞥然而兴。旧习宛然。如电光石火之捷速。不可穷诘。究竟此妄如何而有。如何而来。如何而发。如何而灭。如何混真如用。如何作生死本。求其根源体性。总属茫然。设一辨认不真。则起足下足无非错也。敬求不吝慈悲垂语道破。

    答。君言境物值遇时。妄即瞥然而兴。岂知不接物时。妄亦未曾息灭。如平水暗流。人不能见。古德大彻之後。求丝毫妄念不可得。所以在婬坊酒肆中游行。人问之则曰。我自调心。非干汝事。虽终日应事接物。而不见有动相也。真妄和合之语。依生灭门说也。若依真如门说。妄本非有。真亦假名。众生则全真成妄。菩萨则了妄全真。如来则即妄即真。非妄非真。君以容受和合为疑。乃是凡情计度。於佛法全无交涉也。

    问。身与心是一耶。是二耶。如人身患病。此病到心不到心。如言到。夫心虚而无相也。四大有形之病。何能害及空寂虚体。若言不到。当痛深痒剧之时。心即为之昏迷颠倒。苦楚欲死。不得谓之无相干涉也。然则心之所以为心。究系如何。身病究竟能否涉入此心而为过患。望决所疑。俾知心要。

    答。阿赖耶识变起根身器界。山河大地皆是心变。何况自身。妄心局於身内。真心则非内非外非中间。君所言之心。全是众生妄心。妄心随境转。所以昏迷苦楚。不能自由也。

    问。圆觉云。於诸妄心。亦不除息。夫真心本无妄也。有妄即染污。实为真源眚翳。若欲起心除息。则一妄未去。二妄又成。不二门中。无如是事。若总不除息。听其横流。即日在妄中。而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则又非也。吾人所以不能返本还源者。妄累之也。除之既增病。任之又成迷。必如何使心得清净而无障碍。尚望肩荷大法者。不吝明诲焉。

    答。圆觉经有四句。初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君略初句而拈二句。所以不能通也。若无初句。则下之三句皆不应理。因初句已证。则下之三句。便如六祖所言不断百思想等句也。又初句破妄显真。十住法也。二句了妄即真。十行法也。三句回真入俗。十向法也。四句真俗俱融。十地法也。

    问。经云。真心徧一切处。谓无知无不知也。如何往昔悟道祖师。居庵内不知庵外事。究竟徧乎不徧乎。望赐以定论。

    答。悟道有浅深。浅者初开正见。尚未齐於乾慧。何能知庵外事。须与十信位齐。方能得六根清净。肉眼观见大千世界。非近世参禅人所能企及也。

    问。古云。无心是道。於心无事。又云。生心即犯戒。动念即破斋。此际其严乎。故历代祖师。训学人多以无心无事为行履也。然又丁宁告诫。不可入无事甲。居阴界在鬼窟里作活计。毕竟如何无心无事。始不入无事甲。不居阴界鬼窟。望大德抽关启钥。示以程途。

    答。迷悟有别。迷中无心无事。即入阴界鬼窟。悟後。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落阴界。祗论悟处真伪。不论有事无事也。

    问。人於梦中所见人物。纷杂不一。而言论动作。宛然秩然。各各不同。似各有灵知自主之相。究竟与我是一是二。若是一。何以梦中彼人言语动作。与梦中之我。迥不相侔。若是二。则梦中空洞晦昧。只有一独头意识自为起灭。别无他物也。是彼我一二。既难以区分。而知觉是非。又杂而不浑。这个闷葫芦情形若此。究竟其理若何。请俯赐剖判。以作黑暗梦中明灯之导。

    答。醒时梦时所接外境。皆是唯识所变。醒时所见。属八识相分。报境也。梦时所见。属六七识妄缘。幻境也。既能变自相。又能变他相。变幻极速。或有条理。或无条理。足徵妄想之无主也。孔子答子路曰。未知生。焉知死。今亦答之曰。未知醒。焉知梦。

    问。宗门下有电光石火之机。至捷速亲切。历代祖师传为家风。皆执之以为当场杀活正令。究之此一机也。於何处验之。於何处见之。学人如何体会。始得脚根点地。而为超凡入圣张本。古德公案。以何者为最亲切捷速。请拈示一二则。以直揭纲宗而益後进。

    答。凡夫念念生灭。刹那不停。刹那。极促之时也。喻如石火电光。参学人用功得力时。忽然前後际断。彻见本来面目。即名脚跟点地。尔时缘心不续。便能保任此事。傥断而复续。仍须切实用功。大慧禅师所谓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者此也。师家勘验学人。用石火电光之机。使人不及起念。便能知其真伪。稍一涉念。便诃为思而得虑而知。鬼家活计。古德公案。本无定法。若以定法与人。醍醐变成毒药。请阅马祖接人机缘。便不落近时窠臼矣。

    问。识有分别。智亦有分别。前人多以有分别属识。无分别属智。是否可为定论。且同一分别。如何是智。如何是识。其分途处合辙处。究以何为界限。以何为着落。更於何地何时。证其体性真假。辨其作用是非。设有毫厘之差。即有千里之谬。具精明眼者。必能决择的当。使金鍮不相混也。

    答。识之分别。凡情计度也。智之分别。性自神解也。根本智无分别。後得智有分别。若未得根本智。则分别全是识。非智也。因其比量与非量相滥。即名似比量。非真比量也根本智。现量也。有真现量。便有真比量。决不流入非量。此即识智之分齐也。

    问。心者。性之用也。知觉者。心之官也。故性体空寂。必藉心之灵知以为作用。所谓须臾不能离者也。乃历代祖师反贵无心。而又禁其不废功用。不入断灭。不同木石。则是无而不无。其密行妙旨究何在也。请示枢要。使参学宗徒。敢於放胆休去歇去也。

    答。君之所谓知觉。乃六识缘虑心也。非自性之真知也。真知即是无知。而无不知。达摩答梁武帝云不识。即显示真现量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开迹显本之旨也。到此境界。儒释同源。诤论都息矣。常用常寂。常寂常用。正当知时。不违无知。非无知之外。别立有知也。

    以上数则。皆学人疑处。大善知识如不吝慈悲。逐条剖示。请笔之於纸。附邮寄示。开我迷云。俾得稍窥法要。不至错认定盘鍼。则感荷法施。永志不忘也。

    统观质疑十八条。其弊有二。一者错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以为现前知觉之心。即是教外别传之心。若果此心即是祖师心印。何待达摩西来始传二祖。又何待五祖门下七百余僧众。独传一六祖乎。当知祖师心印。超越常情。非过量英杰。不能领会。近代根器浅薄。动辄以禅宗自命。究其旨趣。茫无所知。何论凡圣情尽。体露真常耶。二者但阅宗门语录。於经论未曾措心。不分解行。不明浅深。处处扞格。无由通达。欲除前之二弊。须将大乘起信论读诵通利。深究贤首义记。起信论者。马鸣菩萨之所作也。马鸣为禅宗十二祖。此论宗教圆融。为学佛之要典。再看楞严正脉。唯识述记。楞严唯识既通。则他经可读矣。从前学禅见解一概丢开。俟经论通晓後。再看禅宗语录。自然处处有着落矣。

    答廖迪心(世臧)偈(附问偈)

    愿生极乐国。何法最简便。愿净娑婆土。何道最尊胜。在彼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有人如说行。可以生极乐。可以度众生。是否此为上。有因必有果。佛说万法然。但此因果者。为以善恶判。为尚有他缘。若以善恶定。众生始何罪。而困於此苦。若不依善恶。而从机缘生。一切诸善法。不可谓资粮。即如读书论。此因生何果。设以所费时。而思惟正道。或能得神通。是亦未可知。以此神通力。宜知世间法。今以参禅时。而勤读世书。其用未必多。而於道大害。於此疑惑结。惟愿为解说。法华与金刚。及以华严经。何经最殊胜。闻有真言宗。其旨为何等。达摩东来时。云曾传二书。一为易筋经。其一为洗髓。请闻其事实。又有楞伽经。与上三经者。云何而相比。佛制诸比丘。有病不服药。岂以服药因。不得病愈果。近今泰西医。考得诸疾病。多由微生物。佛制不服药。为恐杀微虫。抑尚有别故。昔释尊出世。当时天竺人。以比今支那。程度为何如。高僧得道人。於今遇见否。今时之佛法。在日本何如。像法昌隆时。支那之高僧。率居何等位。铜轮与铁轮。先生何所居。自迷而问他。神会所受责。若知解宗徒。非所敢自足。略举一二端。敬以质高明。

    欲生极乐国。持名仗他力。欲净娑婆界。劝人常念佛。华严行愿品。极乐为归宿。既得生极乐。必能度众生。因果自相感。定不爽毫发。欲知罪苦因。无明为根本。根本甚微细。习气成瀑流。现前读书业。成就世俗谛。犹如虚空花。复结虚空果。翳目者妄见。净眼无所有。惟知无所有。而不着断灭。真性离有无。如如而应现。不瞋亦不贪。不取亦不舍。清净游世间。是谓菩萨道。若以名利心。与人相争竞。计较得失间。是则为麤行。非但障正道。实增无量苦。贪求神通力。恐被魔所牵。若欲通佛教。起信论为最。既通起信论。然後读楞严。此一经一论。简要便初学。华严与金刚。及以法华经。深奥难通达。久後方能读。欲知真言宗。是谓秘密教。大小三乘外。别为一法门。达摩从西来。不立文字教。末後传心印。唯指楞伽经。易筋与洗髓。皆後人伪作。医药疗众病。四供养之一。制僧不服药。佛无如是说。释尊出世间。圣哲同时生。灭度二千年。利根渐渐稀。今昔若相比。高下大悬殊。现前比丘众。参禅者最多。根法不相宜。得道甚为难。日本传佛教。共有十四宗。唯净土真宗。弘扬最为盛。纯提他力教。全废圣道门。与支那莲宗。判然分二途。在昔南岳思。自居铁轮位。天台智大师。唱言登五品。志公观音现。杜顺文殊来。此等应化尊。时时常出现。下凡与上圣。判若天渊隔。鄙人自忖量。名字位中人。循循依佛教。不敢欺自心。承君殷勤问。约略答如是。

    印施西方接引图回向发愿偈

    稽首无量觉。愿舒白毫光。普照法界众。念佛得清凉。现身行愿足。命终赴莲邦。尤恐宿障重。昏迷业力强。念佛因此阻。六道路茫茫。随业而牵往。昇沈本无方。昏迷颠倒苦。何日覩觉皇。顶礼弥陀佛。观音大医王。势至诸海众。同垂大悲光。照诸昏迷辈。临终皆吉羊。身心俱在定。待佛驾慈航。接此念佛众。普载归西方。愿见此图者。敬礼不暂忘。平时观行熟。得回清泰乡。

    等不等观杂录卷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