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等不等观杂录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等不等观杂录卷四目录

    大藏总经目录辨    一藏数目辨    评佛祖统纪    评楞严指掌疏    评阿弥陀经衷论    评金刚直解讲义合参    评方植之向果微言    评日本僧一柳读观经眼    评日本僧一柳纯他力论    答释德高质疑十八问    答廖迪心(世臧)偈(附问偈)    印施西方接引图回向发愿偈

    等不等观杂录卷四

    清石埭杨文会仁山着

    大藏总经目录辨

    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於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後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叹。余既知其源流。遂记之以告夫来者。

    一藏数目辨

    今时僧俗持诵经呪。动称一藏。问其数。则云五千四十八也。尝考历代藏经目录。惟开元释教录有五千四十八卷之数。余则增减不等。至今乃有七千二百余卷矣。世俗执着五千四十八者。乃依西游记之说耳。夫持诵者。量自心力。如法定数。或以一百为藏。表大乘百法也。或以五百为藏。应五位进修。有五百波罗密也。或以一千为藏。显百界千如也。或以三千为藏。阐三千性相也。或以五千为藏。以五百波罗密。一一具十也。或以一万为藏。乃万德齐彰也。或以八万四千为藏。转八万四千尘劳。成八万四千法门也。上来广略多般。行之均合教意。又何必专依丹书黄道之数为定法耶。

    评佛祖统纪

    宋僧志磐所作佛祖统纪。收入大藏。流传已久。予阅之。觉其尊崇本宗。实有违乎佛祖之本意也。夫瞿昙舍金轮王位而作沙门。是弃世间之荣。而就山林之寂也。传其道者。莫不皆然。而志磐立一派以为正宗。作本纪。尊之为帝王。近支谓之旁出。作世家。尊之为诸侯。远支作列传。等之於士大夫。佛祖世系表内之祖。十四祖以下。反同旁出。全是世俗知见。自迦叶受佛嘱付而为初祖。历代传衣。至曹溪而止。此三十三代。皆从灵山会上一时印定。法身大士应运而出。主持正法也。今志磐以慧文大师遥宗龙树一语。遂将後之十九祖判为旁出。稍知佛法者断不出此。近闻台家後裔欲续统纪。自四明以下。立一正宗。接至近代。以本纪尊之。无知妄作。至於如此。尚得谓之如来真子乎。

    其贬贤宗。则曰有教无观。其贬慈恩。则曰立义疏阔。自□□以降。四明以还。其中平平无奇者。亦尊为正统若不论道德而论世系则禹汤之传而为桀纣。文武之传而为幽厉。(谨案原稿附此数语似欲增入前文而属稿未竟者今亦照录於此以存其真编者识)

    评楞严指掌疏

    楞严经以阿难示堕发起大教专为正路修行人欲漏未除者作榜样也。若为邪僻之徒。寻常教诫。不一而足指掌疏以诈现威仪等语。贬斥阿难。大失经意。盖误堕之由。非阿难起意贪欲。乃摩登以呪摄入。若非阿难正直。则摩登以色钩引已足。何待呪摄。阿难内心清净未动婬念。但力不自由。难以摆脱耳。

    评阿弥陀经衷论

    此论宗旨。在闭关念佛。现证三昧也。省一大师所证之定。古人往往有之。不以为奇。修般舟三昧者。更胜於此矣。盖般舟三昧以九十日为期不坐不卧。初入关时。七日之内。必得三昧现前。以後八十余日。常在三昧中精进行道。所以不疲也。傥七日不得。必不能勉强撑持。所以今时无有能行之者。以省公所证。称为根本三昧。似觉太高。夫根本三昧。必至初住地位。始能称之。又以澍公所证。称为究竟三昧。则更过矣。澍公以持呪之力得一种通慧。亦精诚所感耳。若云究竟三昧。必至佛地方能称之。等觉以下所证之法。皆不能称为究竟。且澍公所证非净土法门。若回向净土。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仍在人天受生。或进或退。未可料也。岂得判为声闻极果。震旦国中。凡夫而现证四果者。未之前闻也。自西竺来者。除迦叶摩腾外。余仅三果耳。应化菩萨。往往有之。不在此例。

    衷论第三十二页云。由色界天以上以次递上。复有四空天。统为无色界。以并无色身。惟有魂识如鬼神也。

    无色界惟有魂识如鬼神之言。非也。盖鬼神亦有色身。及境界相。彼此互见。非如无色界。但有空定。而无身境也。

    衷论第三十二页又云。六欲天之下。复有地居三天。以次递上复有空居一天。空居天以上。即欲界之初天矣。

    空居天以上即欲界之初天。误矣。按经说四王天王。是欲界之初天。居须弥山腰。忉利是欲界之二天。居须弥山顶。并以上之空居四天。共为欲界六天。

    衷论第三十二页又云。惟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天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惟修天福。不修天慧。其所卜居。邻於日月。

    修罗不能与梵王争权。仅能与帝释四王争权耳。其所卜居邻於日月。四王之境也。

    衷论第五十二页云。权戒者。惟持具戒。不能进修三福也。实戒者。既持具戒。复进修三福。如观经所陈也。权定者。惟能终身念佛。未证一心不乱也实定者。闭关专念。现证一心不乱。内则伏除见思二惑。外则面见阿弥陀佛依正庄严。及十方诸佛也。

    权戒云惟持具戒不修三福。戒有止作二持。若止而无作。即缺一边。何得谓之具戒。又以未证一心者名为权定。误也。岂有散乱心而名定者乎。伏除见思二惑。谈何容易。若思惑除尽。即证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六通人所能见。若不具六通。而云思惑除尽。即是大妄语。当堕地狱。

    衷论第五十三页云。心业既在。虽获往生。终非净土之究竟。故本经所示。惟得谓之权定也。

    此盖不深究经文。而以己所证者。驾於经文之上。已犯慢经之过。当知经中所言一向专念。即是一心不乱。若非一心不乱之极致。何能得上辈生。上辈生者。见佛之时。即证圆教初住位。又心业犹在一语。亦欠斟酌。心业者。根本业识。从初信渐除。至等觉位方能除尽。而谓证一心不乱者。心业已亡乎。

    (谨案原稿未录衷论本文但标页数行数今为补录论文略去行数其所云第几页者仍依原稿盖据扬州流通本云编者识)

    评金刚直解讲义合参

    此本以莲池解为主。莲池实无此解。乃浅见之徒。作此俗解。假托莲池之名。以诳惑世人耳。至於采录诸家。大都出於五十三家注。而真正发挥金刚妙义者。此本未尝采录。可见纂辑之人。只宗俗解。而不知正解。若执此本以求佛法。远之远矣。

    评方植之向果微言

    方君自命通儒。每以尧舜孔孟。周张程朱。并称为道统之正宗。而以佛学迁就。断章取义。改变文辞谓与圣学相同。不但不通佛理。抑亦不识儒宗也。孟子尚不能与孔子并称。何况宋儒。宋儒性理之学。自成一派。不与孔子一贯之旨相同。所谓穷理者。正是执取计名二相也。推尊孟子。与孔曾思同列。取其求放心善养气道性善称尧舜。不知孟子我执未破。离孔颜尚隔两重关。何以知之。即就万物皆备於我一章。便可知也。或以此我字是常乐我净之我。非七识所执之我。再就说大人则藐之一章。便晓然矣。盖孟子才智过人。又能用功。一旦六识开豁。透第一关。大末那识现前。即是总相主宰。庆快平生。所以有乐莫大焉之语。若在孔子门下。立刻抉破。令其亡我。透第二关。便能虚心用功。再求进步。向八识上破一分无明。根本智现前。则三关齐透。与颜曾诸人并驾齐驱矣。至於周张程朱心学分际。仅在明了意识上用功。初关尚未破。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说。皆是静中景况。若果与佛法无异。早已六通具足。断不说无轮回矣。今方氏将佛家实效。尽行抹煞。单取性理之言。与儒家拉杂凑泊。非赞佛也。实毁佛也。若佛法仅与宋儒相等。则过量英豪。谁肯舍身命以求之。故知此书流布世间。非特无益於佛学。而且有损於佛学。不能令人生难遭之想也。又其中每以儒佛二教皆出於天。忽有以天教压之者。则无出头之地矣。

    评日本僧一柳读观经眼

    大着以三镜喻眼。取譬甚巧。得在是。失亦在是。夫显微镜。与望远镜。盖因折光反射而成倒影。如昆虫之头本向上。而镜中则向下。新月之缺本向东。而镜中则向西。且因显力展大。能见一段。而不见全体。如昆虫见其尾。则不见其头。新月见其缺。而不见其边。有智之士。知其倒影在镜。而即知物之正形。知其所见少分。而即知月之全体。决不执定倒与少。而辟正与全也。至於青色镜之喻。其青在镜。而不在物。以青镜视物。则物物皆青。而不能得物之正色。须以自己正眼视之。以正智照之。则物之正形全体。本色毕露。而不为镜所改矣。然则三镜皆不可用乎。曰。非也。是在善用之而已。善用者。镜为我用。而我不为镜用。物之微者。以镜显而大之。物之远者。以镜摄而近之。日光耀目之际。以镜减而暗之。如是。便无失而有得。则亦庶乎其不差矣。

    观经末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好持是语一句。嘱其持上文所说之观法。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一句。明观想与持名互摄也。佛恐後人视观想与持名判然两途。故作此融摄之语以晓之。善导谓望佛本愿。意在专称佛名。若执此以为定判。则佛所说观法。翻成賸语。且佛傥专重持名。而告韦提希以观想之法。是心口相违也。凡夫且不出此。而况於佛乎。至於像观真身观之念佛三昧。即是结束本文之观法。如必欲判为称名之念佛。则与上文不贯。译经者断无如是之错谬也。

    评日本僧一柳纯他力论

    纯他力教。一家之私言。非佛教之公言也。请以经文证之。大经明三辈。观经开九品。惟修观者别为一途。而论观行之浅深。亦入三辈九品中摄。贵宗概以自力。弃而不取。另立一种往生之法。以驾於三辈九品之上。名曰纯他力教。此乃贵宗独刱之教。非通途之教也。盖佛教所说接引往生。皆是他力之教。而仍不废自力。废自力。则有无穷过失。已於真宗教旨内辩之详矣。夫以自力往生。必至圆初住别初地而後可。凡夫往生。全仗佛力。而以自力为阶降之差。此千古不易之定论也。傥不以为然。则亦各行其是而已。

    答释德高质疑十八问

    问。志公。永嘉。皆言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在吾人空寂之体。以心为用。夫既曰恰恰用心时。何以又曰无心用。则用者宁非心乎。既无心矣。又言恰恰用。夫心既无。又以何者为用哉。既常用矣。又曰恰恰无。则常用者复是何物。似此即用即无。不立心相。即无即用。不是无知。此处不明。而言用心不用心。皆是妄作。但其中关捩子。究何所据而为日用。望详切指迷。庶明自本心。方可见自本性也。

    答。志公。永嘉。均是法身大士。与凡夫相去天渊。观永嘉答六祖云。分别亦非意。六祖即赞善哉。可见所用之心。不但超过凡夫。亦且超过二乘矣。君以现前明了意识为心。正楞严经中所破斥者。无怪乎凑泊不上。当知志公永嘉。已转八识成四智。非特近时浅学宗徒不能领会。即宋元以来名重一时者亦难企及。欲问日用。是罢参以後之事。傥牢关未透。亟须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庶本心可明。而本性可见矣。

    问。经言真妄同源。忠国师又谓真心妄心。名同体异。究竟真妄之体。是同是异。若言是同。何以有真有妄。若言是异。究於何处异起。况真如性体。乃一真法界。无二无杂。此个妄心。究从何而生。因何而有。敬求指示端倪。免成铸错。

    答。真妄二字。皆是假名。因妄言真。妄既非有。真亦不立。若妄有根源生相可见。则不得谓之妄矣。

    问。魏府老洞华严云。佛法在吃饭穿衣处。屙屎放尿处。应事接物处。若生心动念即不是。金刚经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亦云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夫应事接物等。若不起心动念。何以能到恰好去。魏府言不是。固为珍重向上不动尊。但与金经六祖有似相违。学者於中如何取则。始得握住定盘鍼。使动静不至走作。惟望明示指南。

    答。三处所说。皆明当体全真之义。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无住生心者。照体独立。不涉思惟也。六祖二语。分别亦非意也。魏府言不是。与金刚六祖全不相违。此等语句。须是证到深处。方能亲见佛祖机用

    问。根尘相接。能分别。能了明。智与识莫不皆然。当根尘瞥然相值之际。此分别了明者。般若与昭灵。混作一起。究竟孰为智。孰为识。若辨析不清。即奴郎错认。望施鹅王择乳之能。指抉的当。以为後学明导。

    答。根尘相接。能分别明了。智与识大不相同。识则随物转。智则能转物。观六祖风旛语。便可知矣。般若与业识。从来不相混。众生迷惑颠倒。隐覆真实。而成妄识。智者彻悟自性。一切施为。无非般若妙用。岂有纤毫业识。与般若作对哉。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