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等不等观杂录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等不等观杂录卷三目录

    汇刻古逸净土十书缘起    会刻古本起信论义记缘起    天竺字母题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题词    心经浅释题词(代梅撷芸作)    欧阳母朱生西行述题词    大藏辑要叙例    贤首法集叙    日本续藏经叙    大乘中观释论叙    中论疏叙    成唯识论述记叙    普贤菩萨圆妙方便总持法门叙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自叙    释摩诃衍论集注自叙    佛教初学课本自叙    道德经发隐自叙    冲虚经发隐自叙    南华经发隐自叙    重刊净土四经跋    华严一乘十玄门跋    起信论法数别录跋    起信论真妄生灭法相图跋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圆图跋    西归直指跋    书起信论海东疏记後    书华严念佛三昧论後    书居士传汪大绅评语後

    等不等观杂录卷三

    清石埭杨文会仁山着

    汇刻古逸净土十书缘起

    净土家言流传於世者。以天台观经疏及十疑论为最古。嗣後作者寥寥。咸谓学道之士。羣趋於禅。而净业中衰。斯言也。余未之信。顷年四海交通。遂得遨游泰西。遇日本南条上人於英伦。上人名文雄。净土宗杰士也。既各归国。适内戚苏君少坡随使节赴日本。属就南条物色释典。凡中华古德逸书辄购之。计三百余种。其中专谈净土之书。自元魏以迄南宋。择其尤雅者得十种。汇而刊之。庶几後之学者。一展卷间。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

    无量寿经义疏(隋沙门慧远撰) 观无量寿佛经疏(唐沙门善导撰) 阿弥陀经义疏(宋沙门元照撰)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唐沙门靖迈撰) 往生论注(元魏沙门昙鸾撰) 安乐集(唐沙门道绰撰) 西方要诀(唐沙门窥基撰) 游心安乐道(唐新罗沙门元晓撰) 净土论(唐沙门迦才撰) 释净土羣疑论(唐沙门怀感撰)

    会刊古本起信论义记缘起

    大藏教典卷帙浩繁。求其简要精深者。莫如起信论。而解释此论者。自隋唐以来无虑数十家。虽各有所长。然比之贤首。则瞠乎其後矣。藏内贤首疏五卷。人皆病其割裂太碎。语意不贯。盖圭峰科会之本也。莲池重加修辑。刻於云栖。憨山治为疏略。刻於径山。文义虽觉稍联。总不能如原作之一气呵成也。近年求得古逸内典於日本。自六朝以迄元明。凡数百种。内有起信论义记。以十门开释。始知圭峰删削颇多。致失原本规模。然经日本僧徒和会。仍不免割裂之病。求之数年。复获别行古本。真藏公原文也。雠校再三。重加排定。务使论文记文。自成段落。庶几作者义味。溢於行间。後之览者。恍如亲承指教也。另有别记一卷。似作於义记之先。盖别记所详者。义记则略之。遂并刊以成完璧云。日本南条文雄与余友善。此记赖以得之。其嘉惠後学。岂浅鲜哉。

    天竺字母题词

    华严经云。十方刹土。有以诸佛音声为体。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天竺字母。音声之本也。又经中有三种般若。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证实相。天竺字母。文字之源也。音声文字。既为入道之初门。故以天竺字母。刊示同学焉。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题辞

    有学戒人问於予曰。贤首疏梵网戒经。而不疏上卷。何也。予应之曰。此非浅见所能知也。不观夫天台智者大师乎。既证法华三昧。得无碍辩才。於梵网经亦不疏上卷。盖卢舍那佛为诸菩萨说心地法门。非凡位所能测知。其文从四禅天传来。不类天竺语言。什公译经时。禁笔受者率意润文。是以悉仍其旧。不但天台贤首深知其意。即唐宋诸师。如胜庄太贤辈。皆专释下卷。自明季以来。始有并上卷而释之者。虽各抒所见以惠初学。而未达古人不疏之意也。问曰。上卷法门。既不能解。然则流传人间。将何益耶。予曰。弘法大士。欲令世人生仰慕心。修行昇进。中下之流。作未来因。利根上智。慧眼开时。不烦解释。而了如指掌矣。贤首此疏。深达戒经奥旨。学者苟能悉心研究。信受奉行。自然从凡夫地直趣佛果。不遭歧路。岂非破烦恼障之利器。行菩萨道之正轨乎。经中称为光明金刚宝戒。可知上卷所说四十心地法门。定当以此戒为基也。学戒人欢喜踊跃曰。今而後知所从事矣。

    心经浅释题辞(代梅撷芸作)

    或有问於予曰。往昔疏心经者多矣。今独作为浅释。何也。予应之曰。心经文约义丰。诵之者众。皆以古疏难通。无从窥其蕴奥。不有浅释。初学何由得入。故浅释者。心经之津梁也。夫心经以二百六十余言。摄尽六百卷般若妙义。果能自浅而深。彻见真空实相。则一大藏教。无不从此流出。所谓般若为诸佛母也。此经以心为名。心也者。十界圣凡所同具也。迷则万别千差。悟则平等一致。迷悟之机。即在照见五蕴皆空一语耳。五蕴本空。非照之使空。乃照见其本空也。奈何众生颠倒昏迷。以空为有。沈没於苦海之中。而不自觉。若依经照之。浅者渐脱尘劳。深者顿超彼岸。随机获益。岂有定法。问者唯唯而退。遂记其言於简首。

    欧阳母朱生西行述题词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此经语也。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此祖语也。信如此言。则归心净土者。何患不得往生乎。岭南欧阳氏号石芝者。向道之士也。事母极孝。尝以念佛法门劝进其母。行之七年。正念往生。阅所述八瑞五奇。求诸往生传中。亦不多见。信乎石芝孝道精纯。有以致之也。推此生度母之心。以至西归证道之後。度多生父母。亦复如是。极而至於无量劫来六亲眷属。不可称。不可数。莫不如今生度母之诚。方便化导而度脱之。同归无量寿佛清泰国中。是则石芝从一孝道。证穷法界之大愿也夫。

    大藏辑要叙例

    此书专为初学而辑。分别部类。以便检阅。凡羽翼经律论者。概从本文为主。亦臣子随君父之义也。

    华严部 经分大小二乘。大乘以华严为首。凡贤宗及各家着述。发明华严经义者。概归此部。

    方等部 开小显大之经。及有注疏者。概归此部。

    净土部 系由方等分出。另立一部。以逗时机。凡天竺震旦诸师演畅净土宗旨者。概归此部。

    法相部 亦从方等分出。以为专门之学。慈恩宗及各家着述。汇入此部。

    般若部 经论注疏。汇为一部。

    法华部 法华各种注疏。及开权显实之经。汇入此部。

    涅盘部 扶律谈常。自为一部。

    以上通为菩萨藏。

    小乘经 此为声闻藏。不依说时。列於方等之前者。所以别於大乘也。

    以上大小二乘。统为显部。

    密部 凡有坛仪之经。及印度支那诸师撰述。均入此部。

    显密二门。圆融具足。一代时教。总括无遗矣。

    大乘律 菩萨调伏藏。七众同遵。并诸家疏释。择要汇集。

    小乘律 声闻调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检阅。故所收从略。

    大乘论 菩萨对法藏。为入大乘之要门。释经各部。已随本经。别行之论并诸疏释。辑录於此。

    小乘论 声闻对法藏。卷帙繁多。今略辑数种。以见一斑。

    西土撰集 论藏所不摄者。别为一类。所谓杂藏也。

    禅宗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语录一兴。浩如烟海。今择其要者。汇为一宗。

    天台宗 释经各部。随入经藏。余归此宗。

    传记 古圣高贤。流风余韵。具载此篇。

    纂集 编辑成部者。归此一类。

    弘护 摧邪显正。责在僧伽。救弊补偏。功归檀越。灵山付嘱。意在於斯。

    旁通 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儒道心传。岂有隔碍耶。

    导俗 真俗二途。霄壤之别。不假方便。心何由发。言浅意深。阅者毋忽。

    贤首法集叙

    世之学华严者。莫不以贤首为宗。而贤首之书。传至今日者。仅藏内十余卷耳。後人阅清凉大疏。咸谓青出於蓝而青於蓝。因欲易贤首宗为清凉宗。盖未见藏公全书故也。近年四海交通。得与东瀛南条文雄游。求觅古德逸书数百种。所谓贤首十疏者。已得其六。方知清凉大疏皆本於探玄记也。贤首作新华严疏。未竟而卒。後二十七年。清凉乃生。及其作疏。一宗贤首。岂非乘愿再来。阐发大经乎。今将贤首着述。去伪存真。汇而刊之。名曰贤首法集。世之学华严者。其以是为圭臬也可。

    晋译华严经探玄记百二十卷 至相作搜玄记。文义甚略。贤首继之。作探玄记。发挥尽致。海东元晓得之。立命弟子分讲。遂盛行於新罗。其时唐土重译华严既成。学者舍旧从新。贤首因疏新经。未及半部而卒。其徒慧苑足成之。命曰刊定记。多逞己意。违背师说。清凉疏内辨之綦详。今以二本对阅。方知清凉作疏。全宗此记。钞录原文十之五六。其为古德所重如此。而蕅益辄议之曰。经既未全。疏亦草略。盖系臆度之辞。此记宋元以来。无人得见。蕅益何从而见之耶。 东洋刻本。未会经文。单记二十卷。足六十万言。今以经合於记。厘为百二十卷。 另有华严文义纲目一卷。与此记同处颇多。故不列入。(谨案华严经探玄记 先生未及编会此云以经合於记厘为百二十卷者盖其预定卷数也编者识)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古本六卷今作十卷) 重戒以十门解释。轻戒以八门解释。精深切当。超越古今。学菩萨道者。得此疏而研究之。则亦庶乎其不差矣。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一卷 此疏与基师幽赞一时。而各出手眼。判然不同。宋僧师会作连珠记以辅翼之。前於此者。有靖迈疏。唐人疏心经。流传至今者。惟此三种耳。

    入楞伽心玄义一卷 考本传有楞伽经疏七卷。求之日本。仅得玄义一卷。已可见全经大旨矣。 贤首十疏中。已得者。华严探玄记。梵网经疏。心经略疏。起信义记。十二门论宗致义记。法界无差别论疏。及此卷。未得者。新华严经未完之疏。幸有清凉疏钞补其缺略。密严经疏。得日本残缺写本。核其文义。不类贤首之作。法华经疏。无可寻觅。惜哉。

    大乘起信论义记(古本三卷今作七卷)别记一卷 此论古疏传至今时者仅见三家。隋之净影。唐之贤首。海东之元晓。虽各有所长而以贤首为巨擘。後世作者。何能企及。今於东瀛得贤首原本。会而刊之。实为学摩诃衍之要门也。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古本二卷今作三卷) 杜顺和尚法界观门。以真空观居首。为後二观之基。藏公此记。即以成就空观也。学者能於此记。及心经略疏。融会贯通。则得速入般若波罗密门。

    法界无差别论疏(古本一卷今作二卷) 非得此疏。论中深义。後人何从而知之。

    华严指归一卷 内分十门。每门又分为十。以显十十无尽法门也。学华严者。切宜深究。 世人以华严指归。还源观。金师子章。名为贤首三要。由今观之。岂止三要。

    妄尽还源观一卷 内分六门。一体。二用。三徧。四德。五止。六观。台家每谓贤宗有教无观。曷一览此文乎。

    华严三昧章一卷 新罗崔致远作贤首传。用华严三昧观直心中十义。配成十科。证知此章即观文也。东洋刻本。改其名为发菩提心章。於表德中。全录杜顺和尚法界观文。近三千言。遂疑此本非贤首作。庚子冬。南条文雄游高丽。得古写本。邮寄西来。首题华严三昧章。雠校尽善。登之棃枣。因来本作章。故仍其旧。尚有华严世界观。求而未得也。

    华严义海百门一卷 以一尘畅演法界宗旨。文献通考作百门义海。元明以来。无人得见。今从日本取来。系由宋本重刻者。末後阙一总结。第八门亦有脱文。是宋时已无完本矣。

    一乘教义分齐章(一名华严教分记古本三卷今合疏作十卷) 贤首宗旨。备於此章。宋道亭作义苑疏。更为详明。近代杭州僧柏亭。撰贤首五教仪。分门别类。备列名相。欲与台家教观争衡。而不知其违於古法。尝试论之。教义章内凡提顿教。所引经文。皆无位次。柏亭则概列位次。华严四十二位。不列四加。柏亭则概列四加。圆教十住初心。便成正觉。应判分证位。柏亭则判相似位。此其显然者也。贤首既有此章。学者苟能神而明之。於一乘教义。彻底通达矣。 此章之末。说十玄门。本於至相原书。及作探玄记。改易数名。为清凉张本。後人谓清凉十玄。异於贤首者。盖未见探玄记也。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 贤首说此章。至一一毛处。各有师子。武后遂悟华严宗旨。宋沙门净源参酌四家注释。作云间类解。盛行於世。

    三宝章 内分八门。传称三宝别行记。想即此也。○明藏以下之六章。合为两卷。统名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相沿数百年。无人厘正。学者麤心看过。以流转等章。与三宝名目义味无涉。遂不措意。今将各章分析刊行。俾後之学者。随举一章。皆得探其蕴奥也。

    流转章 即生灭显无生。即流转显不动。入道捷径。无过於此。有志之士。请细玩之。

    法界缘起章 内有四门。仅了第一门。余三门缺。

    圆音章 举一语业。显三业之胜。佛果妙用。众生心地本自有之。但以无明障蔽而不能显。既读此章。当知愧愤策励修行也。

    法身章 内分四门。

    十世章 此观纯熟。一切妄执。自然消落。立法之巧妙。迥出常情也。

    玄义章 内分十门。即华严玄义也。

    华严经传记(占本五卷今作三卷) 一名华严感应传。後代屡有改作。渐失原本规模。今得此书。内称贤首法师处甚多。想系门下士增修之本也。

    贤首国师别传一卷 新罗崔致远作。此本中土。无传。且撰述在各家之先。故附於法集末卷。

    华严策林一卷

    普贤观行法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