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遗教经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少欲一法。功德如此。直修少欲。别无功德。尚可修习。况与解脱涅槃相应乎。

    △九知足清乐二。初脱苦获安。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二足不足互明。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知足则心绝希冀。清乐有余。不知足者。贪爱转增。苦轮难息。

    △十寂静离众三。初静处天钦。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

    愦古对切。闹奴孝切。

    ○心境静寂。孤然乃则。

    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如善现尊者。宴坐岩间。释天雨华之类。事迹非一。

    △二法喻并明。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

    自他徒众皆舍。

    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安住涅槃。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

    众者事理有二义。事则愦闹也。理者。已谓五蕴为众。他谓一切烦恼为众。迷执五蕴。聚集烦恼。没于生死。故当远离身心见也。永嘉云。若见山忘道。则森罗眩目。音声聒耳。虽山林独处。何由静也。若见道忘山。则城隍闹市。心境翛然。万法本闲。而人自闹。回光返照。触处皆渠。无一法可当情。亦无一法可容情者。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耳。

    △三单喻总结。

    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乐众心为累。远离行当修。

    △十一勤行不懈二。初勤行法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勤行精进。佛果可期。

    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二懈废法喻。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不加功藉缘。火终难得。若加功不已。如水性柔弱。亦有穿石之期。比况勤懈之得失如此。宜勉励焉。

    △十二正念遣魔三。初正念去贼。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

    无忘之念。资正定故。夫烦恼出于妄情。观察法理以遣之。初观之时。见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须念力。然后得观。念以不忘为用。正心念法。审其善恶。善者增而不灭。恶者灭而不生。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正念不忘。烦恼不生。

    △二诫勉勿失。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

    内若不动。外不能乱。

    △三以喻结正。

    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正念常存。魔军克殄。

    △十三摄心知幻三。初定心知灭。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定水澄淳。森罗影现。

    △二诫行不散。

    是故比丘。常当精进修习诸定。

    随机浅深。大小诸定。皆当修习。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散心渐止。随顺定门。

    △三法喻双结。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若无定力。干慧不免苦轮。定能资慧故。古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若水浊器破。则月影不现耳。

    △十四智慧除恼四。初去贪解脱。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智为前导。不可暂阙。

    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无慧名缚。有慧名解。

    △二二名俱失。

    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心与形乖。二名俱失。

    △三智之利益。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

    般若实智。能度苦海。

    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

    无明大夜。智灯能照。

    一切病者之良药也。

    三毒重病。智慧能治。

    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烦恼根株。智刃能伐。

    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从闻思修。渐次增益。入三摩地。

    △四总结成慧。

    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为智慧。

    肉眼廓照。无明永灭。智慧之力也。故名明见之人。

    △十五戏论妨道二。初标。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

    语默动静。乖于轨则。能令心乱。违解脱理。

    △二结。

    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若灭戏论虚妄分别。涅槃之乐可庶几乎。

    △十六端心去逸三。初诫离怨。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

    放荡狂逸。

    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

    △二诫勤行。

    汝等但当勤而行之。

    大悲方便。分别说三。究竟涅槃。唯一乘道。

    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

    随力所受。思惟修习。

    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

    勉励精进。防退失焉。

    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生死流浪。后悔何益。

    △三二喻结。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佛说法药。治烦恼病。闻不信服。非佛咎也。

    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佛为大导师。引导众生。令至涅槃正道。不信不行。是谁之过欤。

    △十七诫疑重问。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不求决也。

    四谛法中。有疑未决。我当决之。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

    众默不问。

    所以者何。

    徴也。

    众无疑故。

    释不问之意。

    △十八替对伸演三。初四谛无变。

    时阿?楼驮观察众心。

    ?奴候切。

    ○即阿那律陀。梵音小异。宋云无灭。以天眼观察众意。

    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水火之性。可令无定。佛语真实。决定不虚。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苦是世俗果。谛当审实。决定无乐。

    集真是因。更无异因。

    集是世俗因。集诸不善业也。决定是招苦之因。

    苦若灭者。即是因灭。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灭谛出世真果。即涅槃也。道谛即断烦恼出世真因。无别道也。

    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二三根不等。

    于此众中。若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

    未证无生忍。不了法身常住尔。

    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

    亲闻佛诲。无不蒙益。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

    暂得心开。未能究竟。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自虽已度。愍未度故。作念兴叹。

    △三经家序结。

    阿?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

    未彻未办。闻佛灭度。或生退没。末后殷勤。委曲慰喻。

    △十九诫勉勿悲二。初生毕有灭。

    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缘起之法。固不可留。

    △二二利俱备。

    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积万行。成万德。演教海。利群机。兼济之道。悉具备矣。

    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佛久住。则众生不起难遭想。不种善根。贪着五欲。不求出苦。故佛示灭耳。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成道四十九载。应度度毕无余。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清净法眼。戒定慧藏。内则付嘱摩诃迦叶诸大弟子。外则付嘱国王大臣。令慧命不断。为得度因缘耳。

    ○已上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二。初嘱累流通五。初展转不息。

    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世尊嘱累。行之不绝。则法身常存焉。

    △二叹世无常。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

    迁流不住曰世。形质可状曰相。应会示生。宁无灭乎。

    △三以智烁幻。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闇。

    勤精进而智慧明。痴闇灭则脱诸苦。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脆音翠。

    ○有为虚假。今昔皆然。

    △四示灭除恶。

    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佛身无为。示同有为。欲令众生知身过患。早悟法身也。

    △五结智人喜。

    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身为苦本。众苦所依。众生妄执为实。不求出离。大圣知生死皆幻。示生死而化物。

    △二劝勉流通二。初勤出无常。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

    涅槃正道。

    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欲界六天为动法。色无色二界。寿命劫数长久。外道计以为常。名不动法。

    △二诫止遗范。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应会时节。宁容久留。最后垂范。付嘱斯在。化仪舒卷。情谓杳亡。方便门中。那无指注。法华会上金口亲宣云。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广如寿量品。其知此者。则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矣。岂不韪欤。若谓不然。谅非吾道。何也。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佛遗教经注(终)

    尝考传灯世谱。载大鉴下青原派曹洞宗第十三世守遂禅师。所注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并了童禅师补较。我

    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刊板。在金台西直门里迤南永祥寺。适海盐广磐刘宰官讳祖钖号念崧。系云栖莲大师高足。秉教念佛。行敦孝义。历官光禄。于崇祯四年辛未八月二十六日舟次东昌。借一味禅院震宇法师藏本四十二章经注。手写携归。迨崇祯九年丙子十月之八日。借本邑沈广冠居士藏本遗教经注。仍以手写。与东昌所钞得成合璧。庆快示余。捧读注语。直指彰显。如佛诫来。其正文对云栖刻本。字句多异同。而义实胜。因忆莲大师?云。二经实末法救病之良药。一是圣教流入震旦之始也。今以其言近。僧不持诵。师不讲演。要知不专近。有远者。人自不察也。一是如来入灭最后要语。喻世人所谓遗嘱也。子孙昧祖宗创始之来源。是忘本也。子孙背父母之遗嘱。是不孝也。为僧者胡不思也。并颂念崧寿逾六旬。诚心手书。且愿重刻以广其传。真善述莲大师志意者也。余亦愿效一臂乐成之。敢曰随力裁因耶。且纪诸善知识展转劝发缘起。以告见闻者。幸毋忽。

    时即崇祯丙子腊八日弟子通灯敬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