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遗教经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钦依皇坛传讲紫衣沙门特赐金佛宝冠

    永祥禅师古灵了童补注

    △将释此经疏科文分四。初释经题目。

    佛遗教经

    此一题之中。有人有法。有能有所。人法双题。能所合目。故曰佛遗教经。此是总标。向下别释。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为佛也。遗者。我大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对病根而施与良药。遗留后代。化利人天。故曰遗也。教者一大藏教。即经律论三藏也。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合机之经也。是故佛即人也。遗教即法也。经之一字能诠之文。上三字所诠之义。是以人法双题。能所合目。故曰佛遗教经。

    一名佛入涅槃略说教诫经。

    谓佛为能入。涅槃为所入。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灭。不生不灭。真常之极果也。略说者。对广说略也。教诫者。我大世尊婆心太切。谆谆而教诫也。

    △二译经人时。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姚秦。即东晋王也。姓姚名兴。为秦国王也。三藏者。此老师学通三藏。彻究五乘。道振华夷。声闻朝野。故称此号。法师者。广博多闻。能持一切言辞章句。决定善知世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得禅定智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不增不损。如所说行。故曰法师。又法师者。以正法施于天上人间。普遍微尘刹海。故曰法师。梵语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奉秦王诏翻译此经也。翻梵成华曰译。

    △三注述名号。

    宋郧郊凤山兰若嗣祖沙门守遂注。

    郧郊者。即湖广郧阳府是也。凤山者。就形得名。此山似凤。又即山名也。兰若者即梵语。此云寂静处。嗣祖者。言其老师绍续佛祖之位也。沙门者即梵语。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故号为沙门。上守下遂。是老师之名。注者。言边有主曰注。又分文析义曰注也。

    △四释经本文三。初序分三。初序始度。

    释迦牟尼佛。

    梵语。此云能仁寂默。谓能仁者。视四生如一子。悲含同体之心。观三界亦同仁。慈启无缘之化。寂默者。谓其体也寂默无为。其用也灵明不昧。故曰释迦牟尼。佛者十号中之一号也。

    初转法轮。

    即三转四谛法轮也。三转者。谓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度阿若憍陈如。

    此有五人。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提。三摩诃男。母族二人。一憍陈如。二十力迦叶。共五人也。阿若名也。此云无知。非无所知。乃是知无耳。憍陈如姓。此云火器。其先祖事火。从此命族也。

    △二序终度。

    最后说法。度须?陀罗。

    我大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将收玄唱。最后垂范也。须?陀罗梵语。此云好贤。唐言善贤。泥洹经云。须?陀罗聪明多智。诵四毗陀经。一切书论无不通达。为一切人之所崇敬。闻佛涅槃。方往佛所。闻八圣道。心意开解。遂得初果。从佛出家也。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言所应度者。亦有不应度者。何以故。谓四众人等。因缘已熟。一闻其法。即证其果。皆已度讫。而城东老母等。与佛同生一处。佛不能化其为善也。

    △三示灭发起。

    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

    此树有四双八只。四荣四枯。谓四荣。表常乐我净。四枯。表苦空无我无常也。世尊入灭之时。八树皆变为白。亦名为鹤林也。将入涅槃者。将者。且然未毕之时。将灭度而未灭度也。

    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谓中夜。表中道妙理。寂然不动。无声无色。不妨感而遂通。出世度生。无缘不应。灭与不灭。皆方便焉。示灭化仪。佛佛皆尔。叮咛付嘱。表悲愿之不穷。在昔如来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始从鹿野苑。终至?提河。一大事因缘已毕。于此略说法要。为后人之纪纲耳。

    ○已上序分竟。

    △二正宗分十九。初重演戒法四。初重戒如师。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宋云别解脱。身口七支。各别防非。即具足戒也。

    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重戒如佛。佛常在焉。

    △二因戒邪命。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营求世利。业火加薪。志存无为。戒珠绝类。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

    即是推算步量天地之盈虚。故曰推步盈虚。又云推步即俯察地理。盈虚即仰观天文也。

    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草系鹅珠。弃命守戒。草系者。有一比丘。被贼劫财。缚于草上。数日不敢动。恐害其青草。故曰草系。鹅珠者。有一僧化饭。至一施主家。其家有一金珠。僧见被鹅吞珠入腹。施主寻珠不见。只见一僧。定是这僧偷了。打骂不堪。忽报鹅死矣。僧曰且止休打。我见金珠被鹅食了。可以取之。主曰何不早说。僧曰恐害其命。故不敢说。今既死矣。方才说耳。古既如是。今何不然。术数休咎。邪命之习。非清净也。

    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嫚。皆不应作。

    媟音泄。嫚音慢。

    ○通使咒药。背涅槃道。结贵亲嫚。顺生死流。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端心正念。彼岸非遥。

    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

    内不隐覆小失。发露自新。外不显炫非真。滥膺恭敬。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

    衣服卧具。身外无余。饮食医药。乞求知足。

    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长余不积。旅泊无累。

    △三略说戒本。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

    结略戒相。持者正顺解脱。犯者正顺烦恼。开遮持犯。具诸律部。大圣略嘱。务要遵行。

    △四戒生定慧。

    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一代时教。唯此三法。无不该尽。众生无始无明。业惑重障。以此三法圆具。则应念消落。一切善法功德。应念于此建立者也。

    △二慎护根门三。初结前启后。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二法喻并明。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前是因事立戒。防非止恶。今明慎护根门。常须管带。如马祖问石巩云汝作何务。巩云牧牛。祖云如何牧。巩云鼻索常在手。一回落草去。把鼻拽将来。祖云如是如是。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辔音媲马缰也。

    ○意马难调。戒为辔勒。

    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人命世财。苦唯现世。慧命法财。贫苦永劫。轻重霄坏。得不慎耶。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

    持心正观。根境本空。物我皆如攀缘何起。

    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妄情不真。须臾变灭。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五根虚妄。妄识为宰。欲制妄宰。止观双行。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世间毒恶未可喻者。盖能害法身慧命故也。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妄心妄境。味着弥坚。地狱深坑。躁动不觉。

    又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狂象心猿。戒为钩锁。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一念不生。诸缘顿息。

    △三总结勤伏。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知心本空。当勤折伏。了境常寂。精进无疲。

    △三受食勿增四。初正食。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药因治病。食以充饥。好不生贪。恶不生恚。但支身行道而已。复何增减乎。

    △二喻明。

    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蜂虽采花。花亦结果。

    △三法合。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多求则令他生恼。生恼则善心退没。

    △四喻结。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忖己德行而筹量。防心离过而无竭。

    △四习善勿失三。初书夜习。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昼三时。夜三时。似海之潮。应不失时。初后夜表二边。中夜分表中道。三观相续。如鸡抱卵。那分昼夜。

    △二戒睡眠。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并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盖覆真性。增长无明。由睡眠之过患。是无惭愧也。昔者阿那律陀。是佛堂弟。白饭王之子。出家之后。多乐睡眠。如来呵云。咄咄胡为寐。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既闻佛呵。涕泣自责。七日不眠。遂失双目。佛令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乃得天眼。故知先佛严戒。委曲重宣。苦口垂慈。诚不可忽。

    △三结惭愧。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六道之中。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人而不为。是谓无惭愧也。惭愧若具足。法身之衣服。岂可无惭无愧。乐着睡眠。不进道乎。惭者内自悔责。愧者发露自新。岂不美哉。

    △五忍行超戒三。初忍害勿瞋。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

    经云。佛言我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生瞋恨。

    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智慧明。则彼己不二。彼己不二。则美恶齐止。美恶齐止。则怨亲等观。怨亲等观。则苦乐无寄。傅大士云。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作此观。逢难转坚牢。诚哉是言也。

    △二徴释防护。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

    广明瞋之患害如此。皆因我见执着。迷不知返故也。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为烦恼之根。是三涂之火。俗谛可恕。出世佛子。可不慎欤。可不慎欤。

    △三举喻双结。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持戒如冰霜。洁白而无染。瞋火如霹雳。何得而清凉。所谓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也。

    △六正命乞食二。初执钵顺仪。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以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

    坏衣持钵。顺佛律仪。乞食资身。是为正命。

    △二伏憍入理。

    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折伏憍慢。入如来家。谦下身心。顺解脱理。

    △七直心行道二。初曲直并明。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二结正为本。

    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

    谄曲多欺诈。直心是道场。

    △八少欲成功二。初多少并明。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有求皆苦。无欲何忧。

    △二少欲利益。

    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