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清神京栴檀寺沙门 来舟 浅注

    △三乐远离行代佛广讚。

    由前世尊。广说兰若功德胜利。在会之众闻之获益。深感佛恩。其后来者不得亲闻。由是乐远离行菩萨。恐失胜利。且兰若功德。即自己所证之远离行法。遂发大慈广利之心。助佛法化。广讚兰若。离诸恐怖。法相事理。正释傍喻。法会之众。多有开明。故有是科。又分二。一离世一品乐远正讚二。一品题。

    离世间品第六

    世间有三种。一尘劳烦恼世间。二三界依报世间。三界外小果世间。谓尘劳挠心。依报笼身。小果障大。皆不能脱离生死。岂能高证菩提哉。是以菩萨广说兰若。离诸恐怖之事理法相等。能令闻者发心。入山修道。一切尘劳五欲不能惑心。一性閒閒。澄潭秋月。是为离尘劳烦恼世间也。果若烦恼既断。生死亦离。不来三界受生。是离三界依报世间也。然既离三界。则高证菩提。究竟涅槃。又岂繫于小果声闻耶。是必二执皆除。二死永断。界外小果世间亦离也(二死永断者。前二断分段生死。后一断变易生死也)。

    △二经文四。一经家序置。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乐远离行。承佛威力。从坐而起。于大众中。为诸菩萨。说阿兰若行。普告一切诸菩萨言。

    菩萨既以乐远离行为名。必亦从兰若修行成道。故立嘉名焉。盖乐为能发之心。下三字为所行之行。必初则山林隐迹。厥志不移。肉脱烦恼。外离世界。如鸟出笼。超诸尘累。从起行处得名。故云乐远离行也。承佛威力者。以佛为教主。凡一切法。皆出佛口。今菩萨代说。非无因自专。盖为佛之威神所加。令彼说之也。为诸下。既大众中单提为菩萨说者。显其兰若修证。而犹不堕小乘。须大机堪任也。

    △二菩萨代宣四。一标定徵起。

    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作是念。以何因缘。远离世间。修阿兰若清淨妙行。

    初三句标定。以何下徵起。谓既已出家。既住兰若。理应作念提撕。必有所为之因缘。凡举措之间。莫忘其本也。意在厌生死。慕涅槃之因缘。所以出家等。远离世间者。即是出家住静。然世间虽有三种。且约世俗尘劳言之。皆因世谛情状。恩爱牵连。违顺交作。时时扰心。不得自在。所以一旦出家。身住兰若。其所为者清淨妙行耳。是知此句。提醒大众。大有警发人心者矣。以其心离浊染曰清。身脱尘累曰淨。存诚观照曰行。截径不难曰妙。

    △二诫众诚听。

    诸佛子等。一心谛听。我承佛力。今为汝等。分别演说阿兰若行。

    △三大众乐闻。

    诸菩萨言。善哉大士。为我等辈。及未来世求菩提者。惟愿说之。我等乐闻。

    由前提醒。孰不感发。如渴思饮。故云愿说乐闻也。

    △四广为分别三。一标住兰若所为。

    是时乐远离行菩萨。告诸大众。一切世间。多诸恐怖。出家菩萨。为厌世间。种种恐怖。捨离父母及诸眷属。住阿兰若。修远离行。

    一切下。前虽标徵。未及道破。此则指出焉。谓尘劳扰心之烦恼。非止一事。惊恐怖畏之苦境。非止一法。故曰多诸。又曰种种。如依报世间。有笼繫拘碍不得超越之恐怖。行阴迁醒无常迅速。不得自由之恐怖。虽二乘涅槃如止化城。不能高证菩提得少为足之恐怖。所以出家者。为厌恐怖。割爱辞亲。故捨父母等。修远离行。欲求解脱。欲证菩提。方住兰若故也(捨离父母一事。以世典论之名为不孝。今以佛法论之。正为大孝。良以辞亲正是爱亲。捨父母却是孝父母。何也如真行沙门。离尘出世。能救七世父母出苦。如释尊及目连等。古德云。一子出家。九祖昇天。非图自利也)。

    △二徵起种种恐怖。

    云何名为种种恐怖。

    △三详明恐怖非一二。一略说三。一法说众过。

    或有菩萨。而作是念。我为恐怖。一切烦恼从我生故。或有菩萨。而说我所是为恐怖。一切烦恼。我所生故。或有菩萨。而说七慢是为恐怖。种种慢。不敬善人故。或有菩萨。以彼三毒而为恐怖。造无量罪。堕恶道故。或有菩萨。以彼五欲而为恐怖。耽著世乐。堕八难故。

    作念者提撕也。言其不可忘也。恐怖者。逆事逼迫心不安也。如神色惶惶为恐。心惊毛竪为怖。一切下。出可怖之相。烦恼即见思二惑。亦兼无明。从我生故者。出烦恼所起之本。以一切众生。妄计五蕴身中有主宰为我。是为我执。因有我执烦恼顿起。为生死根。故以我执为恐怖也。或有下。又出我所。即我所有之物。总该一切功名产业等。认为心外实法。即是法执。依我法二执。不了本空。种种分别。一切烦恼皆从此生。依此烦恼。造诸有漏生死业因。感发有漏生死业果。由业果相续。实为恐怖也。七慢虽别。贡高是同。不敬善人者。略示慢相也。夫善人者。行善人也。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为人天之本。出世之基。若人亲近。必有引发之善言。开人之茅塞。既我慢不敬。塞绝言路。善不能生。恣心作恶。招感恶报。非恐怖而何哉。(七慢名相准五卷中)三毒即贪瞋痴。为俱生惑。以惑起于心。动发身口。造诸恶业。惑业为因。恶道为报。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深为恐怖之极者也。五欲者。即财色名食睡。皆为众生可欲之境。世人染著不捨。则被其害。故为恐怖。耽著者。乐之至也。世乐即是五欲。世人耽著造业。故堕八难之报障。以其障道招苦。深为恐怖矣(三毒八难皆准前解)。

    △二喻明毒害三。一取喻毒蛇。

    譬如世间有七步蛇。当害人时。毒力炽盛。出过七步。即便命终。一蛇毒力尚能损人。何况五蛇共为伤杀。毒力转盛命难得全。

    蛇。毒虫也。七步者。谓此蛇伤人行七步则死。毒之甚也。五蛇喻五欲。然蛇虽至毒。但能伤身。不能伤道。但害一世。不害累世。五欲为害。岂止伤身。更损慧命。岂毒一世。殃及累劫。以种现薰发。世世相续。可不畏乎。

    △二以法合喻。

    世间五欲亦复如是。一一欲乐。各能引起八万四千微细尘劳。迷惑愚夫。令堕地狱饿鬼畜生。及馀难处。受大苦恼。何况具足贪著诸尘。如恒河沙。

    初二句总合。一一下合前大害。谓每一欲乐引起贪爱。以痴为本。若少有不顺。复能生嗔。由是邪见诸惑。顿然皆起。至于八万四千微细深惑。如云弥空。能障日月。大地冥冥。不见三光。未免堕坑之患。愚夫昏懵。取著造业。致堕三途八难。故云受大苦恼。以上五欲略示总相。尚遭大苦。何况下。以少况多。总不出日用之间。五尘之内。滋广无量。略类恒沙。历劫以来。丧法身。伤慧命。招生死。堕恶道。岂止如五蛇但害一世之身乎(八万四千尘劳准前)。

    △三结显障道。

    无数诸佛。出兴于世。说法教化。隙光迅疾终不得见。常在恶道。犹于自家。处无暇中。如戏园观。

    人皆有佛性。为成佛之因。由妄想自迷。而不能觉。由是诸佛出世为圣师。说法为助缘。贵乎师资道合。觌面相授。以之脱生死。证涅槃。法化可期矣。奈何诸佛出世。说法教化。而应化随机料亦不久。故喻如隙光之迅速。隙光如透孔隙之光。眨眼便过矣。故云终不得见。又诸佛出兴之时短。众生堕苦之时长。所谓佛前佛后。亦何能见之耶。常在下。正言不出恶道也。犹于下。喻如自己家务。既处在无闲暇之中。言其不由自己也。如戏园观者。又作一喻。言三途轮转。如游历自己园观一般。盖业力所牵。轮转不息。何由得能见佛闻法哉。凡修行人如是观察。则妄想渐退。而道业日增矣(如戏园观者异喻也。盖园观为乐境摄心。故每欲游翫。而恶道乃纯苦之极。以恶业牵引。三途往复。故圣人讥刺。以异喻为喻焉)。

    △三引古证成六。一飞蛾投火喻。

    过去有佛。欲令众生厌捨五欲。而说偈言。譬如飞蛾见火光。以爱火故而竞入。不知焰性烧然力。委命火中甘自焚。世间凡夫亦如是。贪爱好色而追求。不知色欲染著人。还被火烧众来苦。

    此引古佛说。五欲为害之颂。令生厌离。引喻警?也。飞蛾爱火。如人爱色。然色非婬欲之色。乃眼家所见一切男女相貌之色。金银珠宝之色。及一切玄黄朱紫。惑人之色。因色生爱。因爱起贪。因贪而求。求之云追者。即非理之求也。良以众生。为财色所惑。未免丧心失性。劳神费力。恶求苦求。至于飡风宿水。卧雪眠霜。是为现受众苦。由丧心非理。后受三途之报。何异飞蛾入火丧命哉。还被一句。合委命自焚。言色欲如火。逼迫如烧。众来苦三字不稳。当用受众苦三字代之。若不换字。则别作一解。众即众苦不一。来即未来。谓不但今生受苦。亦种现薰发。及未来后世。常受其苦也。

    △二群鹿中箭喻。

    譬如群鹿居林薮。贪于丰艸而自养。猎师假作母鹿声。群鹿中箭皆致死。世间凡夫亦如是。贪著种种可意声。不知声能染著人。还受三途诸苦报。

    此明声欲之害也。前四句引喻。后四句法合。喻中众木为林。艸芒为薮。群鹿居林。食艸饮水亦天然本分。忽遇猎师。假弄音声。类同母鹿。群鹿爱声。奔驰就处。被猎师射死。世间下法合。凡夫合群鹿。可意之声合假声。然耳家所对之声虽有多种。惟男女歌笑。婬词美曲。及一切丝竹管絃。琳琅玉珮之声。最能惑人。凡夫贪著。合群鹿就处。因染造业。受三途报。合群鹿中箭而死。盖声欲之为害也。不亦甚乎。

    △三蜜峰爱香喻。

    譬如蜜蜂能飞远。游于春林採众华。为爱醉象颊上香。象耳因之而掩死。世间凡夫亦如是。爱著一切受用香。不知香能染著心。生死轮迴长夜苦。

    此明香欲之害也。蜜蜂採华亦本分也。象乃巨兽且醉。虽颊上有香而不可犯。蜜蜂不知其害。而落颊取香。象因颊痒。遂摇头动耳掩之而死。然蜜蜂但知贪香。不知就死。而世间凡夫亦复如是。爱著一切可欲受用之香。因贪造业。受苦遭报。沉溺生死。合蜜蜂取香而死矣。盖香欲之害。亦可惊人(香虽多种轻重有别。惟男女身分之香。及一切烹煎鱼肉等香。最能惑人。因香贪取。未免非理丧德。故受苦报亦宜矣)。

    △四龙鱼贪饵喻。

    譬如龙鱼处于水。游泳沉浮而自乐。为贪芳饵遂吞鈎。爱味忘生皆致死。世间凡夫亦如是。舌根躭味以资身。杀他自活心不平。感得三涂极重苦。

    此明味欲之害也。龙鱼水居。游泳自乐。亦本分也。偶被渔翁垂钓。遂不本分。贪饵吞鈎。因爱味忘身而死矣。凡夫亦尔。因舌根贪味。杀他生命。取其血肉。资养口体。以杀生贪味。其心不平。感堕三途。受极重苦。何异鱼贪芳饵而丧命耶。葢贪味之为害。不可不慎。

    △五白象贪染喻。

    譬如白象出山泽。自在犹如师子王。欲心醉乱处昏迷。追寻母象生贪染。一切凡夫亦如是。趣彼妙触同狂象。恩爱缠缚不休息。死入地狱苦难量。

    此明触欲之害也。白象居山。尊重白在。犹如狮子。亦本分也。由欲心醉乱。则不本分。追寻母象。贪染生狂。故昏迷失正也。凡夫亦尔。趣彼妙触。即男女触乐。欲心躁动。染著不止。同彼狂象。以恩爱缠缚而不休息。遂堕地狱。然此文容辩。良以世间众生。男婚女配。亦人间正伦。纵然狂妄。未尝败伦。何至地狱受无量苦。拟其必是非理求和。强姦图覇。败人伦。丧风化。如狂象之失正也。故入地狱者宜矣。呜呼。邪欲之害。实可畏哉。

    △六总结远离。

    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著诸色欲。人天由此故缠缚。堕坠三涂黑闇中。若能捨离贪欲心。住阿兰若修梵行。必得超于生死苦。速入无为常乐宫。

    贪者乃俱生之细惑。求者乃身口之奔驰。男女皆然。故曰互贪。此明日用之所为也。皆由下。出互贪之因也。色欲者。通指五欲。为所贪之境。乐著二字最重。为能贪之妄心。此乃缠缚坠堕之因也。人天下二句受报。皆由乐著起于心属惑。贪求形于外属业。虽在人天善道。犹受生死缠缚之果。堕坠下。谓人天道中。虽受缠缚。犹为善果。不至甚苦。若再造业。未免又堕于三途恶道也。黑暗者。有通别二义。别即地狱。冥冥不见三光。故云黑暗。鬼道亦然。唯畜生一类。犹被日月之光。未尝黑暗故云别。若通说。三涂众生。愚痴昏晦。无智慧之光。皆同黑闇也。以上因贪欲堕苦。证前恐怖之实也。若能下四句。劝离取证。然初句劝离。次句劝修。三句明因修出苦。四句明离苦得乐。常乐宫。即涅槃四德之二。义亦兼四。皆兰若修行成就也。以上略说一科已竟。

    △二广说二。一长行八。一明恐怖多种境相三。一贪酷为因。

    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著。于他财宝欲令损减。

    贪等为人天通惑。犹不为甚。以多分者为过也。财即金银诸宝为可欲之境。恐怖为堕落之因。自已下。明贪之至也。于已下。不惟酷贪。尤生妬忌。然则以酷贪妬忌为堕苦之本。是以智人观之。岂不惧哉。故云恐怖。

    △二三途为报。

    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大地狱。受无量苦。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艸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因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

    初句。承前酷贪妬忌之因缘。即现世恶因已成。命终下。招感之果。应若影响也。名为下结显。为三途之初报。故名第一。酬因不爽。故曰正感也。从地下。为第二重报。谓地狱受苦。虽言无量。终有了毕之时。从地狱出。又受畜生之身。果也。身常劳苦等。报也。经多时下。酬还宿债也。与元负人。或作驼骡牛马等。以运力酬之。或作猪羊鷄鹅等。以身命血肉偿之。如是下结为正果者。以其损他利己。此当酬偿。因果相应故云正感也。受是罪已下。又为第三重报。生饿鬼中者。果也。因饥渴下。报也。良以前生为人积聚悭悋。拔一毛而利天下者有所不为。故无片福资身。遂感饥渴不闻浆水之苦。由妬忌他荣损他肥己。故感纵得饮食随变为火之苦。盖因果相当。故结为正感矣。夫唯一多贪财宝。悭悋不施。又云于他财宝。欲令损减。是此之因。感三途报。详夫惟一贪悋。亦庸人之常情。何致如此。其所重者在令他损减之中。则无所不至。杀盗婬妄无所不为。是以欺天害理特甚。故获斯罪宜矣。

    △三转生馀报。

    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馀报。名相似果。

    初句三途报尽。次句人道受生。贫穷下馀业之报。良以因中贪悋不施。感贫穷下贱之报。由损人利己。故感为他所使之报。于诸下。转释上义。而求财之难得者。悋之馀报也。一切时不自在者。如枷鎻牢狱等。损他利己之馀报也。三途之外。更有未尽之苦者。皆曰馀报。相似果者。谓虽得人身。受枷鎻繫缚。牢狱笼禁者。相似地狱。为人所使。执劳运力。加之愚蠢无知者。相似畜生。如贫穷下贱。衣食不给。常忍饥虗者。相似饿鬼。皆为等流果也。

    △二明兰若离怖得果四。一总标知怖求脱。

    一切菩萨。分明知见如是因果。常生恐怖。欲求解脱。由是恐怖。远离眷属。住阿兰若。

    初举能知之人。以菩萨称者。谓出家人。发菩提心。行远离行。因德目号。故称菩萨。非文殊普贤等始名菩萨也。分明知见下。明所知之因果也。分明者透彻也。知见者晓解也。或依教惺悟。知其善恶报应。因果不昧之相。一切明了。故曰知见。常生恐怖者。知因惧果也。欲求解脱者。将出生死欲证佛果也。由是下结显所为。

    △二广示恐怖之相十九。一渴爱追求怖。

    或有菩萨。以渴爱心而为恐怖。于诸未得一切财宝。日夜追求。生渴爱故。

    财宝为所爱之境。渴心为能爱之贪。谓人爱财宝。如渴思饮也。日夜追求者。苦心谋望也。以此为恐怖者。谓众生造业。由此起矣。庸人不悟。任运而作。智人思之。必有恶报。以恐惧欲离。故居兰若。良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曰日夜追求。必有非理图覇等。故招恶报者宜矣。

    △二我法二见怖。

    或有菩萨。我我所见。而为恐怖。为诸烦恼作依止故。或有菩萨。以诸法见。而为恐怖。与所知障作依止故。

    分别曰见。我我所。即我法二执。解见前文。作依止者。谓因有我见。引生烦恼。因有烦恼。造诸恶业。随其恶业。受诸苦报。所以我我所见。为招苦之端。故深为恐怖也。法见者。于所证真如法上。少有微细执著。即是法见。所知障者。于所证真法。知有所证。爱著不捨。故为所知之障。然既依法见起障。于理不能透脱。故为恐怖。

    △三邪疑断常怖。

    或有菩萨。六十二见。而为恐怖。入邪见林。难出离故。或有菩萨。疑为恐怖。于真正法。生疑惑故。或有菩萨。以彼断见。而为恐怖。执无后世。拨无因果。生大邪见。入地狱故。或有菩萨。以彼常见。而为恐怖。执五趣身恒常决定。随善恶业。无变易故。

    依五阴各起四见。共二十见。再约三世。共六十。加断常二见。共六十二。总为邪见。以邪见如稠林。执迷即入。然既入邪见。染习成种。将故反邪归正。实觉为难。所以智人观之。实为恐怖也。疑者不决。及闻正法反生犹豫。当决不决。难以成道。故为恐怖。断见者。谓人死永灭。执无后世之受生。不信善恶报应。是为拨无因果。即大邪见。入地狱者。所感之报也。以既拨无因果。不唯自堕。亦令人闻不能改恶从善。亦不能返邪归正。极至断灭佛种。故感斯报也。常见者。执人死还生人。物死还生物。五趣即五类。人天与三途共为五类。恒常决定者。正是常见谬计。随善下二句。结释常义。谓随人作善作恶。世世常在人道受生。无有变易之理。人道如是。物类亦然。故曰无变易。故以上四种总为恶见。违正害理。菩萨以正见观之。岂不为之恐怖耶。

    △四嫉掉不信怖。

    或有菩萨。以彼嫉妬而为恐怖。不耐他荣怀恶心故。或有菩萨。常以掉举而为恐怖。心不寂静生散乱故。或有菩萨。以不信心而为恐怖。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

    嫉妬为名。不耐他荣等释义。掉举为名。心不寂静等释义。能障定为业。有三种。(一身掉。坐以不安。身好游走。不暂息故。二口掉。发言无拘。谈说不止。好喜吟咏。争竞是非。无益世间戏论语言等。三心掉。恣情放逸。纵荡攀缘。思惟文艺。妄想贪图。诸恶觉观等。身心不宁)经约心掉。义兼其二。不信心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淨心惰依为业。如人下。以手喻信。盖手能持物。人若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下。以信合手。人若有信。遇三宝时。能得法财。资益慧命。终证菩提。无信之者反此。故云无所得故。以上三种。皆丧德障道。故发心菩萨。深为恐怖。

    △五无惭无愧怖。

    或有菩萨。以彼无惭而为恐怖。内无羞耻。常造诸恶。业障无明难见佛故。或有菩萨。以无愧心而为恐怖。外无羞耻。弃恩背德。生死轮迴。堕三涂故。

    无惭者。百法中随烦恼也。无惭即名。内无羞耻等释义。良以无耻起于心。造恶形于外。造恶即业。业能障道。故名业障。无明者。非根本痴暗无明。乃是业能障道。无般若智明。故曰无明。然既障般若之智。故难见佛。是以正人君子。深以为怖也。无愧即名。外无羞耻等为义。人无羞耻。则无所不为。所以弃恩背德。作生死因。堕三途果。是以发心菩萨。深为恐怖也。

    △六忿恨忘失怖。

    或有菩萨。以忿恨等。而为恐怖。能损自他。互为怨结。于多劫中。障佛道故。或有菩萨。以彼忘失。而为恐怖。于所闻法不能忆持。忘失文义。增愚痴故。

    忿恨。百法中小随烦恼也。忿者。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今经云能损自他等者。即释义也。然忿即暴怒。能丧己德。故曰损自。承怒鬬争亦能损他。良以我既忿恨于彼。宁免人之不忿恨于我哉。故云互为冤结等。恨者。百法云。由忿为先。怀恶不捨。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总为恶法能障佛道。故菩萨之所以恐怖也。忘失者标名。于所闻下释义。由增长愚痴。功德皆丧。是以菩萨亦为恐怖。良以。多闻能生实智。智能断惑。智能证真。然既能忘失。不能资智。有堕无升。岂得无畏乎。

    △七不善黑业怖。

    或有菩萨。乃至一切不善黑业而为恐怖。何以故。一切不善是生死因。轮转三界不得出离。于是无量无边恐怖。皆能障碍出世胜法。

    行善为白业。作恶为黑业。乃至一切。总该之辞。言其诸恶皆备也。然黑业既云一切。恐怖自有无量。且为生死之因。所以障道。出世胜法即是佛道。但三界之界字。恐是途字之误。何也。以黑业不能上转故。

    △八五盖憎恶怖。

    或有菩萨。以五种盖而为恐怖。五种烦恼覆盖菩萨菩提心故。或有菩萨。以憎恶心而为恐怖。于诸众生无怜愍心。修菩提行多退转故。

    五盖者。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以此五种。皆能障道。故曰覆盖等。憎恶属嗔。能障慈愍。故云于诸等。是以好憎恶者。不近善友。纵修菩提。多退转故。

    △九破戒忧愁怖。

    或有菩萨。以破戒垢而为恐怖。污秽圣法。难得果报或有菩萨。以彼忧恼而为恐怖。妄想炽然。失善业故。

    戒定慧品。为入道之具。戒体既破。污秽淨德。能障定慧。圣法善果何得而成哉。故为恐怖。修道之人。心贵凝静。无漏善法。由是而生。若忧兕扰心。则烦恼顿起。纵修善法。多生妄想。以散乱障道。故为恐怖。

    △十恶作狂死怖。

    或有菩萨。以恶作心而为恐怖。于所修善生追悔故。或有菩萨。而说狂醉是为恐怖。不识善恶无尊卑故。或有菩萨。以非时死而为恐怖。不住正念归无常故。

    恶作心者。不定心所也。百法云。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恶字音悟。憎嫌也。不定者。谓恶先所作之善事。即恶心。若恶先所作之恶业。即善心。故云追悔为性。然既能追悔。心则散乱。故云障止为业。止即定也。今经云。于所修善生追悔者。属恶心。故为恐怖。狂者躁妄心高之谓。醉者人为酒酣之谓。以妄念躁动。心地昏迷。语言颠倒。犹如醉人。故云不识善恶尊卑。然修行人观之故为恐怖。非时死者。横死也。不住即失。由失正念。逐境为非。或遭王难。或被天诛。遂至横死。故云不住等。良以身为道本。借身修道。既死非命。道无所依。岂不恐怖哉。

    △十一妄语颠倒怖。

    或有菩萨。以妄语业而为恐怖。生生世世。所有言说。一切众生不信受故。或有菩萨。以四颠倒而为恐怖。由四颠倒。轮迴生死。起烦恼业。不求佛故。

    妄语者。语言不实也。如不见言见。见言不见等。此犹为小妄语。大者谓己成圣。或云悟道。如天来龙来。神来鬼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惑人求利。望人尊敬等。此犯根本戒。永弃佛法边外。如人斩首。不复更生。故曰恐怖。生生世世下。非释妄义。乃属来报。以其今生妄语所感。不惟现世人不信受。更及后世。凡有所言。人皆不信。夫不实之言。其害甚矣。四颠倒者。依身受心法。妄生倒计。谓身本不淨。计之为淨。受本是苦。反计为乐。心本无常。计之为常。法中无我。妄计为我。是为颠倒。然世谛凡夫。通作此解。由是不识正法。迷惑造业。故招感轮迴生死等。以迷却佛性。故不求佛。由是发心菩萨。实为可怖也。

    △十二恶友五蕴怖。

    惑有菩萨。而说恶友是为恐怖。随不善友造恶业故。或有菩萨。以五蕴魔而为恐怖。是五蕴身从烦恼生。生已即起无量烦恼。因诸烦恼造不善业。由诸惑业堕大深坑。以是因缘而生恐怖。

    同志为友。相交善于兄弟者为友。善者志同。而交心合道为善友。假若志之不同。交之损德。反为害道者。故为恶友。人若随之。不觉熏染。造诸恶业。迷失善根。故为恐怖。五蕴魔者。五蕴可知。梵语魔罗。此云杀者。杀慧命故。是五蕴下。释魔义。以现在五蕴之身。是从前生烦恼生故。生已下。复明三世因果。谓现生已在之身。凡对境随时。又复引起无量烦恼。因诸下。又明因现起烦恼。发动身口。又造诸不善业。复成后世之因。由诸下。谓惑业既办。未免死后堕大深坑。(深坑即是地狱)以是下结。谓三世因缘果报。皆从五蕴身起。岂不为之恐怖哉(应知五蕴之身。虽烦恼依之而生。然菩提亦依之而证。是以诸佛菩萨。皆借身修道。若有缘善人。息妄明真。烦恼化为智慧。生死转为涅槃。然则向日恐怖。应念而成法喜矣所谓一切惟心造)。

    △十三烦恼诸魔怖。

    或有菩萨。以烦恼魔而为恐怖。大小烦恼能续生死。退菩提心堕恶道故。或有菩萨。厌患死魔而为恐怖。发菩提心未得不退。身坏命终生退转故。或有菩萨。以诸天魔而为恐怖。天魔眷属充满欲界。障修道人退菩提故。

    烦恼不出根随二种。根本有六。谓贪。瞋。痴。慢。疑。不正见。魔为害道者。如贪魔害解脱。嗔魔害忍德。痴魔害智慧。慢魔害正性。疑魔害决定信。恶见害正见。以烦恼即魔。持业释也。随烦恼总有二十。谓小随有十。即忿。恨。恼。覆。诳。謟。憍。害。嫉。悭。中随有二。即无惭。无愧。大随有八。谓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故云大小烦恼。能续生死者如前解。退菩提心等者。菩提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由有烦恼。故失正念。二深心。乐集一切诸善法故。由有烦恼。能障善法。三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由有烦恼必嗔。障大慈悲。不能拔苦度生。故云退菩提心。堕恶道者。因烦恼造业。业牵堕苦。故以害道堕苦为魔耳。死魔者。死即魔也。由有身命。能发心证道。死魔既至。未免一旦皆休。故云未得等。天魔者。天非是魔。以魔在天居。依住处得名。即魔王也。眷属充满欲界者。即部落等。凡一切夜叉罗刹等。未皈佛时。通属魔众。魔多贪欲。故充满欲界。障修下正明恐怖。如楞严经中。受想二阴未尽之时。此魔害道。退失初心。是以菩萨根器人。大为恐惧。

    △十四无记八难怖。

    或有菩萨。以无记心而为恐怖。于诸善法不能进修。空过长时退善业故。或有菩萨。以彼八难而为恐怖。堕八难者。从冥入冥。生死长夜。难遇明故。

    非善非恶为无记心。良以大乘修行。定慧圆明。惺寂互导。庶几不堕昏沉掉举。始见工夫绵密。正念分明。今言无记者。心无善思。亦无恶思。所谓形同枯木。心若死灰。凡夫外道见之为奇。菩萨观之深为恐怖。以障慧心故耳。楞严云内安幽閒。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即此也。于诸下。正明恐怖障道。以菩萨六度等。出世善法。全在精进操持。以为修道之行。若堕无记定中。虽历长时。空无所获。与无想天。同其伴侣。现世退失善业。报尽念生。三途有分矣八难准前解。从冥下释义。凡堕难处者。皆不能见佛闻。法增长愚痴。迷昧佛性。如长夜冥冥不覩三光者。故云难遇明故。应知明非日月之明。乃三宝为明也。以佛者开化之明。法有轨持之明。僧有弘法之明。既堕难处。所以难遇。未免一切皆失矣。

    △十五地狱三途怖。

    或有菩萨。观彼地狱而为恐怖。一堕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难解脱故。或有菩萨。堕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道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或有菩萨。覩饿鬼道而为恐怖。于恒沙劫受饥渴苦。难可值遇佛法僧故。

    三途亦八难之数。然既明八难。又说三途者。非重也。乃八难中之苦重者。故以别明。三种皆初三句标名。以下皆为受苦之相。夫一堕三途。经无量劫。不得解脱。不遇三宝。不闻正法。障道之甚者。无过于此。菩萨观之。尚生恐怖。而世人荒唐。却为不然。呜呼。一作其因。果终不失。

    △十六三界终堕怖。

    或有菩萨。想欲界生而为恐怖。烦恼杂起。造诸恶业。堕三途故。或有菩萨。以彼色界而为恐怖。有覆烦恼能障定故。或有菩萨。以无色界而为恐怖。三界之中最为寂静。犹如涅槃有情妄执。而为究竟。劫尽命终。坠地狱故。

    三界内皆有堕落。通属恐怖之处。想欲界生者。想字莫作妄想看。当是菩萨猛惺之智。因发此智。方知欲界之非。字同义别故。欲界者。界内有欲染故。即饮食。婬欲。睡眠。皆具。下至地狱。上至他化自在天。通属五趣杂居地。所以烦恼杂起。见思二惑全在也。以造五趣因。受五趣果。善恶不定。故云杂起。造诸下。别明恶道因果。即恐怖之实也。色界者。有身形也。亦名梵世。梵者淨也。以离下界诸欲染故。又名禅天。谓捨俱禅。有漏定力。饿时入定而饱。倦时入定而爽。然较欲界称为淨居。而犹为恐怖者。以其有覆烦恼。能障定故。有覆者。障义。染义。亦覆蔽义。以其初禅为离生喜乐地。以离下界之生。得受禅天之乐。生大喜悦。以喜能障道。故云有覆。而我执不忘。故有烦恼。障定者。障即覆义。能障无漏圣定。慧不能生。故名恐怖。一地既尔。上三亦然。喜乐覆心。故云有覆。无色界者。谓无身形拘碍。惟存识心耳。三界下显胜也。最为寂静者。以有漏定力。压伏妄心。现行不行。至非非想天。犹将妄想种子半分生相伏住。存一半灭相认为涅槃。相似不真。故云犹如。较之禅天故为至静。若较圣定有所不及。以存灭相种子故。有情下。谓非果计果。然虽与涅槃相类。而实非涅槃也。良以涅槃断感。为无漏定。此天伏惑。为有漏定。断惑如斩艸除根。永不复生。伏惑如石压艸。根在土故。依然不死。故云劫尽命终等。劫者长时也。谓定中寿限劫数甚长。如八万劫等。言寿限劫尽时。此天命终也。必坠地狱者有二义。一者因彼定中虗静。认为涅槃。忽然妄念初起。是为衰相。知其必死。由是生谤。谓阿罗汉身遭后有。由谤法故堕耳。二者虽在定中。八万劫前恶业种子含藏未断。定中不觉。劫尽之时发起现行。随业受报。未免堕苦。坠地狱者。酬恶因故。呜呼。若未及真穷惑尽。纵至非非想天。犹不免堕。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于修行人。大有警?。故云恐怖。

    △十七趣生厌死怖。

    或有菩萨。数数生死而为恐怖。生邪见家。难出离故。或有菩萨。厌离生死而为恐怖。死此生彼。常受苦恼。障菩萨行求涅槃故。

    数数者频数也。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认妄。久受轮迴。而不知返。以父母精血。已识种子。三缘和合。虗妄受生。及至限尽。三缘别离。虗妄受死。如是相续。不知几百千万亿番。而凡夫荒唐不自觉照。唯菩萨观之深大恐怖。生邪下。出恐怖意。良以邪见不独外道。一切众生迷真逐妄。不悟正理者通为邪见。由不悟正理。沉没深坑。欲求出离。实不可得。故云难出。厌离下。明入道之本。盖不厌则不离也。死此生彼者。即六道轮迴也。常受苦恼者。六道果报也。障菩萨行者。众生为苦境逼迫。烦恼焦心。而何得舒怀行菩萨行哉。故云障。求涅槃者。蹑前厌苦生怖。仰慕涅槃。断诸烦恼。举心欲得。故云求之。良以涅槃云圆寂。谓真本圆。妄本寂。实不用求。天然自有。奈何迷晦久矣。被无明深惑所障。以致不求则不得。是以初心菩萨。不得不求。然虽欲求之。现被生死缠缚。又不得不恐怖也。

    △十八语言心意怖。

    或有菩萨。以世间语。是为恐怖。心常散乱。妨善业故。或有菩萨。以心意识而为恐怖。所缘行相不可知故。

    世间语言有多种。其善恶邪正。品格天渊。而槩谓之恐怖者。以其修道之人。贵乎寂静。不贵喧杂。虽诗礼文章之语言。藻雪华丽。在功名分上则可。在修行人分中则不可。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尘。以障道故。皆为恐怖。心常下。正述恐怖之义。若不厌恶求离。则心常散乱。为彼所转。妨其善业。故初心菩萨不得不怖。若夫深位菩萨。又当别论。以世谛语言皆合道。谁家絃管不传心。何怖之有。心意识者。总指八识之王。义亦兼所。盖心即第八赖耶识。以积起名心。谓积诸种子起现行故。所缘者。三类性境。谓根身器界种子也。意即第七末那。以思量曰意。所缘者第八见分为自内我故。识即前六。以分别名识。唯第六作意分别。前五皆随念分别。所缘者。第六缘法尘。前五缘五尘。经以第八识亦言恐怖者。为我法二执之根本故。末二句释恐怖义。行相者。能所之差别也。以能缘即随念计度分别。为心行之虑相。所缘即五根六尘。现量。比量。该尽万法流行之相也。不可知者。心之迷昧也。由八种识则起二执。由二执故心外取法。执为实有。不知所缘能缘。唯一真心。因迷理障性。所以恐怖也。

    △十九总结在缠怖。

    若在俗家。由斯恐怖。昼夜相续扰乱善心。不能证得无恐怖法。

    俗家者。世俗之家也。由斯之斯。指上十八科。皆世俗家。昼夜之间。非此则彼。及种现薰发。故云相续。善心者。通世出世间。世间善心。即信。渐。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捨。不害。而凡我相未空者。皆为有漏世间善心也。若我执顿空。皆为无漏出世善心也。无恐怖法者。即阿耨菩提。然菩提人所本具。由上种种恐怖所障。故不能证得。以上广示恐怖之相已竟。

    △三萨埵证果之相。

    此对前科。在家既为种种恐怖障道。不能证得无恐怖法。今引三世菩萨。因离俗出尘。依止静居始能断障成道。

    过去菩萨住阿兰若。皆能证得无恐怖法。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菩萨住阿兰若。悉皆当得无恐怖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十方诸大菩萨住阿兰若。断一切障。得无恐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菩萨因观世间种种恐怖。始则发心求脱。出家秉戒。为离恐怖。故住兰若也。一切障者。即种种可怖之法。断者即无漏定慧。念念无间。能断一切障道之法。故云得无恐怖等。是以三世菩萨。皆依兰若离怖得道。故下劝修。

    △四结劝兰若修证。

    汝等当知。随应修学。三世菩萨摄念身心住阿兰若。调伏妄想。永无恐怖。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摄念身心者。摄即收摄。念即提撕。谓摄身心念身心也。然摄身则身不游荡。摄心则心不外驰。念身则终归无常。念心则刹那生灭。此即出尘入道之资也。调伏者。调谓严理工夫。惺寂绵密之定。伏谓降伏妄想。断灭种现之智。妄想即诸惑之通名。永无下。即惑尽道成。究竟者。谓一了百当。更无遗馀之谓也。以上明兰若离怖得果已竟。

    △三住兰若存想追本二。一总标我见为本。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作何业。作何等念。日夜常作如是思惟。世间所有一切恐怖。皆从我生。

    业为操履之行。念谓提撕之心。何为徵起之辞。日夜下释念。然思惟即念。而必日夜常作如是思惟者。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世间下。明所思之过也。一切恐怖者。仍前十八科。皆从我生者。正谓存想追本也。因有我见。则诸惑顿生。而既能存想。正是菩萨入道初门也。

    △二别释我见差别。

    一切恐怖著我生故。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故。一切恐怖我爱生故。一切恐怖我想生故。一切恐怖我见生故。一切恐怖我为住处。一切恐怖因我生故。一切恐怖分别生故。一切恐怖烦恼生故。一切烦恼我爱生故。

    著者坚执不离之谓。我者执身中有主宰故。即是我执。由有我故。一切恐怖烦恼因果顿然而生。故曰根本。爱者染情不捨。对境粘著。因爱取著。因取造业。随业受报。故云一切恐怖我爱生故。我想者。谓忆念不忘我故。我见者。分别五蕴有我故。由想念分别则恐怖生故。我为住处者。由其执我。为恐怖之依託故。因我生故者。恐怖之滋发也。分别生故者。与前我见不同。即我所也。谓分别我之所有。恐怖之助发也。烦恼生故者。以烦恼为诸惑之总名。恐怖为业果之别谓。别因总有故。一切烦恼我爱生者。因爱则生贪。违爱则动嗔。迷恋即痴。憍爱即慢。欲取不决即疑。总谓一切根随。皆依我爱引发故。

    △四反究离过当住。

    若我住在阿兰若处。不能捨离我我所执。不应住是阿兰若中。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何以故。若有我想。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补特伽罗相者。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人具有我我所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法见。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具此四颠倒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汝等谛听。若有修行。依涅槃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何况更起诸烦恼相。

    此谓大丈夫。言必从志。动必成愿之谓也。良以我我所执。既为生死根本。而我今既住兰若。誓必离之。假若不能。是为沽名钓世。徒衒虗名。君子有所不为也。故云不应等。不如下。同俗语云。若不修行。不如还俗。白衣指在家也。何以下徵起再释。谓若不离我我所执者不应住者何也。若有下。谓举心住兰若。实为断除一切烦恼恐怖。而成无上菩提。若仍有我想。是为愚夫之志。住之无益。故云不应等。下乃广举。补特伽罗云数取趣。谓数数受生死也。假若仍受生死者。不应住之也。法见有二。一世间法。即五尘也。凡夫及二乘。皆心外取法。妄起分别。故云法见。二者定中所证之理。以人法皆空。而守理之智不忘。即微细分别。亦云法见。四颠倒执。即身受心法。妄执常乐我淨。若此执不忘。不如不住也。以上皆约惑业等说。汝等下。约出世间法。谓不但不离世间法不应住。若有修行依止所证涅槃。有涅槃相者。即是智理不空也。犹不应住。何况下。以胜况劣。谓著涅槃者尚尔。况烦恼乎。烦恼言相者。以根随作用不忘为相。毕竟如何可住。所谓忘能所。空智理。而妙达菩提者。庶其可住也。

    △五正显离过当住。

    汝等谛听。若有不著一切相。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是名当坐无著道场。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若心调柔无有诤论。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世因缘都无所著。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一切法有平等见。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四威仪能调自心。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捨一切诸恐怖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此之七种。皆功夫边事。不著一切相者。乃心法皆空影像亦离之功夫也。如是之人可以住之。是名下出其深义。谓阿兰若处为事道场。不著为理道场。一切下释无著义。以皆不可得即是无著。作回光内照之功夫。久之自然心法皆空。再将空性亦无。始名不著一切法。若有所著。是为所知障。犹不当住之矣。心调柔者。向日急性。今则调和。向之刚强。今则柔软。心气温良。久之自然真穷惑尽矣。无诤论者。以向之言差则诤。不平则论。今既退居兰若。须作三界万法唯我自心之观更。何诤论哉。因缘有多种。不能尽言。皆初起为因。资助为缘。能惑人心也。今既住兰若。于世间法一切因缘。善者不慕。恶者不憎。是名都无所著也。色声香味触五尘也。等兼法尘诸根及十八界。因世谛之人。根尘相对。则能生识。根尘为识之依止。今云无所依止者。作六根返照之功夫。作之纯熟。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而根尘识心应念化为无上知觉矣。谁为依止哉。于一切法有平等见者。乃达万法皆如之功夫。在圣不增。处凡不减。是为平等见也。于四威仪能调自心者。行则身不乱步。心不邪思。住则身不倚壁。心不外缘。坐则身不低缩。心不倦怠。卧则身不翻覆。心不昏沉。如是身则有威可畏。有仪可则。心则澄潭皎月。智理皆如。是为降伏其心。始不负住兰若之志也。能捨一切诸恐怖者。凡违境动心。不觉惧畏。皆为恐怖。今既住兰若。倘有虎狼恶人。及诸山鬼精恠等。有时扰乱。惊吓于人。若随境生怖。为彼所转。进道之心何在。此言能捨者。作人法双亡观。能达人法皆空。则一切恐怖不捨而自捨矣。以上七则。如法奉行。方名真住阿兰若处。兰若即道场。皆兼事理二义。学者知之。

    △六正明有德当住二。一结前起后。

    诸佛子等。以要言之。于诸烦恼得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诸烦恼不惟见思。更兼无明。解脱不惟空无相无作。亦兼二死永亡。乃结前离过。起后有德。

    △二正列众德。

    若得成就涅槃因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善修行四无垢性。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有少欲能知足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具足多闻有智慧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能修行三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永断能缚烦恼结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所作已办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捨诸重担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涅槃是究竟佛果。因即菩提心也。成就者圆满也。谓此心坚固不退。即无间道。为能成之因。涅槃为所就之果。此言菩提心坚固者可当住之也。四无垢性者。于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为四。而随分勿贪勿嗔等。即是无垢。如是能行为善修也。少欲知足者。乃具足惭愧者是也。具足多闻智慧者。具足即是满分。多闻即是学广。以学广必生实智。智足必能证理。慧足必能说法。果有如是标格。可以住之。三解脱者。即空。无相。无作。三法也。以三法自在故曰解脱。一空解脱门。谓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曰解脱。二无相解脱门。谓既知一切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皆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曰解脱。三无作解脱门。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曰解脱。如法奉行是为能修。由此三法通入涅槃。故皆为门。能缚烦恼结者。缚即缠缚。结谓结滞。即十缠十使为能缚能结。一切众生被缠缚故。不能出离生死。不能得证涅槃。是为众生生死根本也。言永断者。是修行人决定真无漏智。一时顿除不复更生。是为永断。有如是志者可以住之。十缠者。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不自羞耻故)二无愧。(愧即愧人。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恶。不知羞耻。不知改过故)三嫉(嫉者妬也谓见他人荣富。必生妬忌不平故)四悭。(悭者悋也。谓于世间赀财。及出世间法财不肯惠施故)五悔。(悔者恨也谓所作之过。蔕(音帝)芥脑臆。不能自安故)六睡眠。(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故)七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心念动摇不能摄伏。于诸禅观无由成就。身口掉动故)八昏沉。(谓昏钝沉坠也。即神识暗昧。懵然无知。不加精进之功遂致沉坠海故)九瞋忿。(谓恚怒也。即人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便发恚忿。忘失正念故)十覆。(覆者藏也。谓隐藏所作过恶。惟恐人知。不能悔过故)十使者。即驱役之义。谓贪等十惑。皆能驱役众生。流转三界。结滞生死也。一贪使。(引心取境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故)二瞋使。(忿怒之心为瞋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故)三痴使。(迷惑之心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了明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故)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故)五疑使。(迷心乖为疑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不决故)六身见。(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故)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故)八邪见使。(谓谬执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故)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故)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计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牛狗等成。执为正戒故)以上十使。乃见思二惑根本。开之为九十八使。缠缚正性。结滞生死。故名能缚烦恼结。十二因缘者。谓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即过去二支因(无明缘行也)。现在五支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支因(即爱取有)。未来二支果(即生老死)。能审观察者。谓据理推详曰观察。即推因智也。微细究明曰能审。即审因智也。若自无明观至老死。为顺观无明流转门生起相。若自老死观至无明。为逆观无明还灭门修断相也。因缘经云。还灭门中有七十七智。从老死观察。曰有何由故而有老死(即推因智)。如是老死复从何缘(即审因智)。由是观察。则知现今老死。必从生有。谓有生则有老死。故知生为老死之因缘。此初观老死有此二智。又例观过去未来。老死。亦从生有。则有六智。然后以住法智决定。则知三世老死。皆从生有。故有七智。由是老死一支既决。再观生支。从有支而有。亦有七智。如是逆次推至行支。共有七十七智。不推无明者。以无明横起无因。故不推审。由是决志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此言果能审察断之者。可以住之。所作已办者。只言能发之心。即如见思已断。不受后有之者。谓能发此心。可以住之。捨诸重担者。即分断生死必尽之谓。以生死不得解脱。如重担压身。大丈夫发勇猛志。决定捨离者。可以住之。虽言分段生死。亦兼变易也。证悟真如深妙理者。以体绝诸妄曰真。当体不动曰如。权小莫测曰深。居尘不染曰妙。圣凡道本曰理。猛然??觉曰悟。亡言默契曰证。乃大乘顿教之机。一悟即证。不落阶级者。可以住之也。以上共十八种。皆先明实德。次结应住。其文最显。故略释名相耳。良以阿兰若处。必有实德。为生死修大道者。借居幽静。易成圣果。是以可住。如或不然。莫劳卖弄。

    △七喻明兰若无怖五。一略以草木为喻。

    汝等当知。阿兰若处种种药草。大小树木。生阿兰若。曾无恐怖。亦无分别。

    草木无情。何得恐怖。然虽无情识。却有滋长。假借为喻。以其因生兰若。斧斤不入。得保长生。云无恐怖。以其无情。故无分别。与下科菩萨作忘情之喻焉。古德云。兰植中途。必无经时之翠。桂生幽壑。终抱弥年之丹。此之谓欤。

    △二略以菩萨合喻。

    菩萨摩诃萨。住阿兰若。亦复如是。

    略合无恐怖。无分别。义在下科。

    △三又复以喻合喻。

    观自身心。犹如枯树。牆壁瓦砾。等无有异。于一切法。无有分别。我观身心。犹如幻梦。中无有实。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复入。由善恶因。随业受报。是身无常。速起速灭。是身虗假。终不久停。如是身中。无我我所。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士夫者。无补特伽罗者。无作业者。无有见者。如是等相。本来空寂。犹如虗空。亦如泡沫。

    观身心如木石者。乃忘情妙观。能离我执。即我空也。于一切法无有分别者。即离法执得法空也。以上为总观。我观下。又为别观。幻梦为喻者。当体无实也。念念者。生灭之行相。衰老者。自觉其无常。息出不入者。虽生即死也。由因受报者。识随业转也。是身下转释幻义。虗假下转释梦义。无我我所者。重观二空也。无情者。大忘人事也。无命者。心如死灰也。无养育者。当体无生也。无士夫者。尊重心灭也。无补特伽罗者。不作生死趣向也。无作业者。三轮体空也。无有见者。影像皆亡也。下四句总结。如是等相者。总蹑上句。本来空寂者。谓非今作观方空。盖当体本来自空也。圆觉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下虗空水沫。不实易明。

    △四结合如木无怖。

    常应念念作如是观。一切恐怖皆得解脱。如彼树木无有恐怖。

    初二句。结劝功夫不得间断也。次二句。出观之功効也。末二句。结合观成之相也。树木直言无情。义合二空也。恐怖者。总该二死之因果也。无有二字。总结忘情也。

    △五结成阿耨菩提。

    时诸菩萨。得大安乐无畏生处。是名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结观成果圆之相也。得等二句。即所证涅槃断德也。(断者尽也。离也。谓五住烦恼皆尽。二种生死永离。更无所畏。得大安乐。故名曰德)是名二句。指功由住处得也。阿耨等。即佛果之全德也。夫佛性本具。即心是佛。由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故圣人教与作观观之。悟真本有。了妄本空。功无间断。菩提遂成矣。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妙哉至言。实为还丹之妙药。出世之良方。有缘斯遇。如说而行。若不成功。无有是处。

    △八广明法相兰若。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昼夜相续。应如是观。

    此总为一科。分二十一段。以便解释。初则总标观相。已前诸科。反复发明住阿兰若。离诸恐怖。成诸功德。末后总结。究竟成佛。此则广明诸佛法财万德。究竟极果。皆以阿兰若为出处也。此标举一段。是教与应作。贵无间断。故云相续。如是二字。指法之辞。以下诸段。方是正观。

    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无垢性。安乐之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知足之处。

    此约无垢性生知足天。从兰若中出也。初句标定。应知阿兰若三字。具事理二处。若事上说。离乎人境。潜居深山幽谷。无诸喧杂之处。不染五欲之境。是为事兰若。然既得境寂。心亦安閒。妄想不生。惺寂相导。如澄潭皎月。是为理兰若。是以理无事助而难纯。事非理成而无益。理事相资。心境俱寂。是真阿兰若。下皆倣此。善能修习者。以事理兼备曰善曰能。四无下。由心境俱寂。是真无垢。是真安乐。知足是兜率之华言。谓心境空处。即是知足(应知佛法是活句。亦颠拈倒用无不可也。若云是阿兰若善能修习等。是字为指法辞。约事兰若说。或山间林下。一切幽静处。皆为兰若。若云安乐之处是阿兰若。此约理说。谓因能修习四无垢性。所以贪染既歇。一性安閒。性即兰若。是字当即字看。凡披阅高贤。不得拘文害义。此总有二十一段。此段既尔。诸段皆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