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乘本生心观经浅注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值等。庆今遇佛。为求等。明其来意。谓百千劫。不遇佛法。今幸遇佛世。其难之一也。既遇佛世。闻法又难。及闻佛法。遇大乘者更难。然今既已遇佛。请必说法。虽难而却不难也。若不求出世之法。徒遭佛世矣。(遭即遇也)以为求出世。故来佛所。但一心合掌。于中缺文。应云顶礼佛足。必译人遗漏也。

    △二结领同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五发心外道众二。初举类显诚。

    复有无数诸外道众。苦行外道。多闻外道。世智外道。乐远离外道。路伽耶陀外道。路伽耶治迦你外道而为上首。成就五通。飞行自在。发希有心。为听法故。来诣佛所。

    不信三宝。不达唯心。以心游道外。谬计邪执。名为外道。苦行者。如投针卧刺。拔髮燻鼻。持牛狗戒等。将谓苦因已尽。乐果自来。是为邪求。故判外道。多闻。非正教之多闻。乃是外道经书。如四韦陀典。五明论等。以学为名。世智者。能通世间数术。或诸子百家。恃小聪明。而不解正法者。通为外道。乐远离者。即是远离尘世。乐居兰若。意欲清心寡欲者。未甞不是求道之心。而却判为外道者。以其不遇圣师。未闻正法。盲修瞎炼。虽居兰若。终无正证。非外道而何哉。路伽耶陀。此云善论。亦名师破弟子。又翻恶对答。以问答不通正理。故为外道。

    ○路伽耶治迦你。翻译不出。疑是逆路伽耶陀。此云左世。亦名恶论。亦名弟子破师。即左道惑世。以其所计不顺世间。故为外道。据恶论强辩。故为上首。成就五通者。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境。皆能透彻。故名五通。然虽具通。较之圣人。不啻霄壤。无非依稀而已。飞行自在者。即是神境通。谓乘空而行。其势如飞。物无阻碍。故名自在。(西域外道具五通。此方外道。又不知通有几何。若不具。只名邪人。求外道而不得)发希有心等。出来意也。举世罕遇曰希有。如佛未出世。外道六师。憍邪惑众。国王长者。尊之为师。而忽闻有佛。其智慧辩才。神通妙用。皆超越于己。故渴仰归敬。而来听法。意必返邪归正。捨己从他。此亦大权。因事摄化。将权引寔。故率众诣佛也。

    △二结领同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六非人鬼神众二。初标类举诚。

    复有无量无数非人饿鬼。谓无财鬼。食人吐鬼。恼众生鬼。食洟唾鬼。食不饱鬼。毗舍闍鬼。臭极臭鬼。食粪秽鬼。食人胎鬼。食生子鬼。食不淨鬼。生吉祥鬼。如是诸鬼。毗卢陀伽大鬼神王而为上首。捨离毒心。归佛法僧。悉皆卫护如来正法。为听法故。来诣佛所。五体投地。渴仰世尊。

    世典云。鬼者归也。谓人死肉骨归土。血归水。魂气归天。其阴气。薄然独存。无所依也。故为鬼。此说与佛经不同。佛经有十法界。谓四圣六凡。其六凡又分善恶。各有三道。其恶道有三。谓地狱。饿鬼。畜生。然则鬼神各有其类。亦有父母妻子等。但属阴道。人为阳道。人不能见。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虗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鬼有多品。如正理论说。恐繁不叙。饿鬼。即针咽鬼也。腹大如山。咽细如针。不得饮食。常受饥虗。故为饿鬼。无财鬼者。谓无福德故。不得饮食。如针咽炬口。亦饿鬼之别名。食人吐。食人洟唾。其饿可知。恼人者。即暗中害人。不饱亦饿鬼。毗舍闍者。为势力鬼。所受富乐。类于人天。臭极臭者。即臭毛鬼。谓毛利而臭。食粪秽等。四种可知。

    ○生吉祥者。即大力鬼中之善者。如世间人。求福求寿者。则与降福。加护能生吉祥。毗卢陀伽者。华梵未详。是统领之王。故为上首。

    ○捨毒害心下。即反恶归善也。以未归佛时。皆有毒心。暗中害人。既归三宝。皆为善神。故曰捨离。卫护者。乘愿力也。(问。如来神通无量。何用鬼神卫护。答。佛威广大。固不用彼。为尊佛表敬。故侍卫守护也)五体投地者。即两手两膝及头。皆能至地。如泰山崩。以表至诚也。渴仰者。以未闻正法。无慧滋心。仰望正法。如渴思浆。

    △二结领同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七鸟兽王属众三。初标类举诚。

    复有无量无数禽兽诸王。命命鸟王。鹦鹉鸟王。及师子王。象王。鹿王。如是一切诸禽兽王。金色师子王而为上首。悉皆归命如来大师。为欲听法。来诣佛所。各随愿力。供养世尊。

    二足而羽为禽。四足而毛曰兽。兽者守也。言力多不易可擒。先须围守。而后可获。又在野曰兽。在家曰畜。今禽兽亦听法。列为众者。谓果报虽殊。佛性同故。后文白言请法。足知亦大权引类也。命命者。杂宝藏经云。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神识各异。同共报命。故曰命命。鹦鹉。说文云。能言鸟也山海经云。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师子王下。皆兽名。也。大论云。师子王。清淨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淨。眉高而广。牙利白淨。口鼻方大厚寔。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髮光润。身上广大。肤肉坚著。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出。优脊嚬呻。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象。异物志云。象之为兽。形体特伟。身倍数牛。目不踰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听言则跪。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等。鹿。山野之兽。寿长若仙。亦名仙兽。牡者有角。金色师子王。既毛具金色。有德之表。为一切禽兽王之总统。故曰上首。悉皆下表诚。归命者。是将自己之命。归投于佛。以佛为师。故曰大师。(师者法也。人之模范也。教人以道之称。又宗主)为欲等。虽禽兽。而知听法。为求出伦。故来佛所。各随等。即欲作福因兴供也。

    △二呈因欲果。

    而白佛言。惟愿如来。哀受我等微少供养。永离三途恶业种子。得受人天福乐果报。开阐大乘甘露法门。速断愚痴。当得解脱。时诸鸟王。作是语已。一心合掌。瞻仰如来。

    唯愿下三句。哀恳纳受意也。鸟兽之所献供者。乃自惭其身当恶报。而感因必在前生也。抑今生再不作福因。而来生愈不及今生矣。所以望佛纳受。以佛为福田。若纳之则为下种。而善果有所望。三涂必当永离。业种自然消灭矣(三涂是果。即地狱。饿鬼。畜生。恶业。谓感三涂之亲因。即杀盗婬贪嗔痴之现行种子也。因现行熏成者。为种子。又为业之亲因也。良以种子熟。则发现行。由现行则能招果。乘果又当造业。由业又能熏种。所以惑业苦三。轮迴不息。此鸟兽王。欲永脱之。奇哉奇哉)得受下。正求善果也。开阐下。更求出世间法。又曰大乘者。意不图小果也。大乘是法。甘露是喻。良以甘露一滴。起死迴生。大乘一言。转凡入圣矣。法门者。门有通义。乃出世之达道。所谓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也。速断下。意欲一生顿证。不历三祗。愚痴即无明。解脱即涅槃。时诸下叙仪。表三业之诚敬耳。(夫。此鸟兽王。不唯见佛献供。而且感慨求法。愚痴必欲速断。解脱定要当得。何乃三才之最灵者。无过于人。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问。经云白佛惟愿等。鸟兽可能人言乎。答。有三义。一者禽兽各有语言。人虽不解而佛解也。二者因来仪之诚。则感佛力加之。故虽鸟兽。亦能人言也。三意感。鸟兽虽不能人言。而意言。即心中默念。佛自知之矣。

    △三结领同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八琰魔王吏众二。初标类举诚。

    复有百千琰魔罗王。与无央数诸大罗刹。种种形类。及诸恶王。幽冥官属。校计罪福。狱吏刑司。承佛威力。捨离恶心。与琰魔罗王。同来听法。而白佛言。一切众生。以愚痴故。贪五欲乐。造五逆罪。入诸地狱。轮转无穷。自业所因。受大苦恼。如世蚕茧。自为萦缠。惟愿如来。雨大法雨。灭地狱火。施清凉风。开解脱门。闭三恶趣。时琰魔罗王。作是语已。种种珍宝。供养如来。一心恭敬。遶百千帀。

    或云琰魔。此云静息。以静息造恶者不善业故。或翻遮。谓遮令不造恶故。或翻双王。兄及妹皆作地狱主。为鬼官之总司。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又名法王。瑜伽论问。为能损害。为能饶益。名法王。答。饶益众生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当受其果。由感恶者。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已。脱苦有期)由饶益众生。故名法王。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亦尔。罗刹即是狱卒。其形可畏不一。故云种种。诸恶王。即秦广楚江等。或典十八狱者亦称王。幽冥官即。官即司官。属即眷属。狱吏即判官。刑司。即掌刑法之者。校计罪福者。即校量推审之意。或簿籍察考。或业镜照验。以恶业为罪。加之苦刑。善业为福。令生人天。承佛下。归恩于佛。谓承佛威神。恩力所加。方能捨离恶心。故与琰魔同来听法。反显若非佛力。则不暇听法。何也。此王等。若权现即是菩萨。则不必论。若实迹亦是恶因所感。亦当受苦。又办王事。焉有暇工。(别经云。阎罗王一念之恶。便总狱事。自身受苦。亦不可论。阎罗大王。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如。因立誓愿。愿我后世。为地狱主。治此罪人。十八大臣。及百万众。皆悉同愿。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今十八狱王是。百万之众。牛头阿旁是。地狱经云。昼夜三时。有大铜镬。满中烊铜。自然在前。有大力鬼。卧王热铁床上。铁鈎擘口。烊铜灌之。从咽彻下。无不焦烂。彼诸大臣。亦复如是。故为受苦。如不受时。各典所司之事。焉有暇工哉)白佛下请法。一切不出十类。五欲即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皆可欲者。是为业缘。五逆者。谓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转法轮僧。若世论。弑君更为大逆。愚痴为因。五欲为缘。造罪为业。入诸地狱为果。蚕茧为喻。萦缠不能自脱也。惟愿下请法。火喻地狱之苦。雨即水也。以水能灭火。而风能解暑。此二皆喻法力。能救众苦。解脱即涅槃。开门如说法。门者通义。以通出三界。闭为塞义。不令再入。以上请法为慧种。下供养为福因。遶谓旋遶。帀谓周帀。必欲周帀旋遶者。有二义。一者是佛仪范。二者为道义周旋之表。

    △二结领同众。

    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总结众集。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礼足为见佛之敬。退坐为听法之仪。师资合会。礼有定则。言各礼佛足者。乃以最尊之头顶。礼如来卑下之两足。显敬之极。而礼之诚也。亦弟子事师之定仪矣。退坐一面者。既礼足已。羽翼以坐。亦尊卑有序之定则也。以上通序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卷第一本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卷第一末

    △二别序(正为发起之由致也)二。初宾主会集二。初序佛威仪。

    尔时世尊。坐宝莲华师子座上。其师子座色绀瑠璃。种种珍奇间错严饰。颇梨宝珠以为其茎。紫磨黄金作莲华叶。其莲华台。以摩尼宝而为华鬚。八万四千阎浮檀金大宝莲华。而为眷属。

    尔时者。大众集会。师资道合当尔之时也。世尊者。即释迦牟尼佛出世独尊号也。座谓床座。形似莲华。师表无畏。宝为尊称。以佛身就座两足跏趺。故曰坐等。色绀下。明宝座之体相也。宝色青赤曰绀。宝体透彻曰瑠璃。以绀瑠璃宝为座之体也。种种下。显座之庄严也。珍奇即诸宝之总称。间错显庄配之杂糅。以上为莲座之总相也。颇梨下别显。茎为华身。叶即莲瓣。台谓莲果。鬚即华蘂。摩尼云如意。八万下。显德之不孤有眷属也。阎浮檀金。金中之胜金也。良以圣人用度须有表法。非同世人徒爱华饰。座表本觉之体。佛表始觉之智。佛坐其座者。表始觉合本觉成究竟觉也。然本始二觉。人人本具。亦自有成佛之因。及庄严之果也。又莲华表因。佛表果。而佛坐其华座者。表果依因成故也。又种种表性体本具万德也。八万下。表八万四千法门皆依性有。故为眷属也。座为莲华形者。以居泥不染。出水香洁。用表本觉之性。在生死而不染。在涅槃以独尊。如来证之。因圆果极。应念而成菩提也。葢如来示此。以无言之道。而表发人心者矣(师表无畏者。师子为兽中之王。更无所畏。表佛为人中师子。亦无所畏。故名师子座)。

    △二序众钦诚。

    为诸大众。前后围遶。供养恭敬。尊重讚歎。

    佛居其中。众遶于外。如群星之拱北辰。尊重在心。供养献物。若诸侯之见天子。供养则香华罗列。玉帛交陈。恭敬则踧踖与与。严肃情意。讚歎则发言称颂。比兴合宜。如华严讚颂。各据一门。

    △二发起源流二。初如来正发三。初威仪表德。

    时薄伽梵。于师子座。结跏趺坐。威仪殊特。犹如四宝苏迷卢山。处于大海自然逈出。如百千日照耀虗空。放无量光破诸昏暗。亦如俱胝圆满月轮。独处众星。放清凉光。明朗世界。

    薄伽梵。亦名婆伽婆。一名六义。唐玄奘大师明五不翻中。含多义不翻。六义者。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自在者。谓如来不为烦恼所繫缚故。炽盛者。谓如来猛??智火洞达无际故。端严者。谓如来三十二相庄严妙好故。名称者。谓如来圆满菩提法界普闻故。吉祥者。谓如来所到之处凶灭福生故。尊贵者。谓如来圣凡拱卫十界独尊故。结跏趺坐等者。以两足交蟠。足心朝上。正身端重故。犹如下。借山显德。喻佛身也。苏迷卢即是须弥。此云妙高峰。以(黄金。溜璃。白银。玻瓈)四宝所成。处者住也。谓安住海中。出水有八万四千由旬。落羣峰之高。故曰逈出。(须弥喻佛身者有三义。一者高大量不可测。为四洲之主。欲天之依。喻佛道大为九界圣凡之所依故。二尊重为羣山之王。八风不动。喻佛威仪庄重。为百灵之宗。魔不能惑故。三众宝所成。喻佛具万德故。有此三义。故喻须弥)如百千下。喻佛之光也。如一日历天。乾坤普照。况百千乎。喻佛身光。能破众生痴暗故。(痴暗即无明也)亦如下。喻佛智光。俱胝是梵语。此云京。以十兆为京。数之多也。俱胝满月。喻佛智之胜。且一轮满月。清光朗耀。已夺羣星之明。况俱胝之多乎。月言清凉者。如酷暑之时。热不可受。月上则凉。能消热恼故。喻佛智具足如月之满。惑不能染。如月之清。能破烦恼如月之凉。众星喻百灵。显佛独胜也。又日月止照四天下。佛智能照十法界。虽以百千日。俱胝月喻之。犹有所不及。何也。日月虽多。终有限量。佛智无限量故。

    △二定感诸天二。初入定能感。

    入有顶天极善三昧。名心璎珞宝庄严王。住此定已。身心不动。

    若论佛定本无出入。无时不在。无处不定。今从无入处示入者。因众著相。亦应机示之也。三昧此云正受。解如前。有顶极善者。亦借喻显定。有顶即非非想天。为三有之极顶。极善者是讚辞。位至顶天。可谓至高至善。喻佛定之高远如之。名心下。出佛定之称谓也。世间璎珞珠宝所成。喻如来心定万德所聚。是为法性之庄严也。身心不动者定之相也。如寒潭皎月。远水孤峰。巍巍荡荡。不可思议。安得不感发诸天耶。良以如来为世出世间之大圣。言则成经。用则成法。今既入定。是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处也。如公案云。世尊升座。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今定亦然。将佛之所证。生之所具。法性万德。只在身心不动处觌面示出。是谓无言说法也。欲人直下会得。即是悟佛知见。是为顿悟。显佛入定是为顿教。若不会得。又待如来出定。呜呼。可谓阳春白雪。不利庸愚。

    △二诸天献供三。初无色诸天供。

    时无色界一切天子。雨无量种微妙华香。于虗空中如云而下。

    无色界天。无身形有识心。今却云雨华香者。既无身形。而能雨者有二义。一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谓定中现相。见佛供佛。二者虽无身形有神力。定中发通。见佛献供。有何不可。

    △二色界诸天供。

    色界诸天十八梵王。雨众杂色无数天华。百千万种梵天妙香。徧满虗空。如云而下。

    文义明显。十八梵。如前列众处。

    △三欲界诸天供。

    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鉢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瞻卜迦华。阿提目多华。波利尸迦华。苏摩那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于虗空中缤纷乱坠。而供养佛及众法宝。又雨天上无价宝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以天神力。香气徧满此诸世界。供养大会。

    初言诸天。是臣民之通称。更及天子。方是天王。福力雨华者。谓由因中修福。果上受福。但举心供佛。华香自至。是福力中自然而现。物随心变。品类不同故曰种种。优鉢罗此云应瑞。或云青莲华。又云灵瑞。非人间常有之华。若轮王生时此华方现。轮王未出世间绝无。或天上有之故雨供佛。雨字去声呼之。自上落下曰雨。波头摩。此云红莲华。拘物头。此云地喜华。或云黄莲华。芬陀利。此云白莲华。瞻卜迦。此云小黄华。阿提目多。(旧云)善思夷。或翻龙?华。其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堪为油。亦堪为香。波利尸迦。此云夏生华。又翻雨华。雨时方生故。苏摩那。又曰须曼那。此云善摄意。又云称意华。其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高大。止三四尺。下垂如葢。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摩诃云大。曼陀罗。此云适意。又白华。缤纷乱坠者。缤纷杂貌又盛貌。谓众色交杂从空坠下。遥观错綵。如蝶舞长空。俯视芬芳。若锦铺大地。如是供佛。及众法宝。众谓大众。即三宝普供也。又雨天上无价香者。谓有色无香。若聪明之欠德。恶得为君子哉。所以雨华而更雨香也。其香如云者。谓香烟缥缈。似祥云之旋太虗。作百宝色者。谓香色交光。犹诸珍之攒华岳也。以天下。谓神力不可思议。所以香云普徧供养大会。大会即是灵山法众。主伴交参无类不供也。定感诸天已竟。

    △三婆伽现瑞二。初变定施通二。初变定。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即于本座。复入师子奋迅三昧。

    前科入定身心不动。默感诸天。而诸天献华供香者亦有所表。定表即动而静。诸天雨华表虽静而动。然主宾同会。表动静不离当处。天雨华香。又表因果只在片时。华表因。华色之多者。表因非一种必具万行。香表信。谓非信不能行因。无因不能成信。而后又云供养大会。谓主伴皆供。主即是佛。佛表自心果佛。而华香供佛。总表因能成果也。又供众者。又表无类不具此因也。不离当处。不出片时。而因果具足矣。然此科既云出定而复入定。亦有表。前表即动而静故入。此表即静而动故起。起而复入。表正动而静。正静而动。可谓动静同源。葢佛意深厚。是以表显释之。幸无厌繁。三昧以师子奋迅为名者。亦有表法。然世间师子兽中之王。表无畏也。奋者张扬也。迅者速疾也。以师子之性爱綉絿。雌雄戏舞最速。不见师子。只见金光。表喜之至也。用此名定者。表佛喜之甚。欲说心地法门满佛心愿也(师子奋迅三昧。出法界次第。有此定名。借喻显法。如世间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疾无间。异于诸禅三昧。而具出入二义。一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出禅奋迅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此定起。还入无所有处定。如是识处。空处。四禅至初禅。出散心中。是谓奋迅出也。然虽引于此。为其名同。义未全同。何也。以彼即九次第之别名。既以灭受想为极。是小乘定。今经大乘故不全同。所以注中别释。智者思之)。

    △二施通二。初总标。

    现大神通。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定为体。通为用。从体起用。则妙义全彰。此即娑婆世界。是佛一化之境。三千大千者。谓三次言千。总为大千。非是三千个大千也。如一日月。一须弥。为一四天下。以一千四天下。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故名三次言千。总一大千也。而于中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四天下。为一娑婆世界。方是如来一个化身所统之境。故此震动。警发人心。而于中获益也。六种者。即动。涌。振。击。吼。爆。不出形声二种。动涌爆为形。振击吼为声也(摇扬名动。泛上为涌。有声为震。警物为击。重响为吼。开裂为爆。凡地动之重者。必有开裂之处也)。

    △二别释二。初变相严淨。

    谓动。极动。徧极动。涌。极涌。徧极涌。振。极振。徧极振。击。极击。徧极击。吼。极吼。徧极吼。爆。极爆。徧极爆。又此世界。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其地严淨。悉皆柔软。

    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极动。大千普动为徧极动。馀五亦然。即别经中动徧动等徧动也。每一种有三相。合三六。总一十八相。表淨十八界也。又此下。别出动涌之势。谓东涌西没等。涌即上起。没即下落。非淹没不见也。其地下二句。谓娑婆本是秽土。是众生染心所感。今以神力严淨者。亦事理双彰也。事即神力所使。变染成淨。以警发人心。理即喻人心地。谓人心本淨。为惑所污。则成不淨。今以严淨表之。欲令即染翻淨也。其地本坚实。今却东涌西没。虽坚而佛之神力使之柔软。坚表人心之迷坚而不悟。今佛欲令转迷成悟。故以大地柔软表之也。

    △二羣生获益。

    滋长卉木。利益羣生。令三千界。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馀无暇恶趣众生。皆得离苦。捨此身已。生于人道。及六欲天。皆识宿命。欢喜踊跃。同诣佛所。以殷重心。顶礼佛足。持诸珍宝。无数璎珞。悟三轮空。以报佛恩。

    卉为草之都名。更兼百穀苗稼。木为树之总称。亦兼华果园林。滋长者。是谓无情草木获益也。羣生是一切有情众生获益也。令三千界无地狱等者。即佛慈悲神力所使。反三恶而成三善道也。地狱者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婆沙云。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谓八寒八热等。以世间造作极重恶业者。堕于其中。然亦随因感果。受报不同。总为地狱。饿鬼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于此道。畜生者。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无足有足。水陆空行等。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愚痴故。生于此道。及馀无暇恶趣众生者。有二解。一即人道中造恶业者无暇。是只管造恶。无閒暇之工者。亦为人中之恶趣也。二即无间地狱。受苦众生。无量受苦时时逼体。故无閒暇。真恶趣也。皆得离苦者。令恶业顿除。恶报即灭。以上显世尊拔苦之悲也。捨此身已下。显与乐之慈。捨身者。前报已空。生人天者。后果即得。皆识宿命者。天具五通自知。而人道则无。因佛力所加。亦识宿命也。欢喜下。谓感佛深恩也。欢喜是心中之乐。踊跃是外现之相也。殷重谓诚之极。顶礼谓敬之至。持诸下。表敬见之礼。悟三下。见报答之功也。三轮者。即自无我执。外无法相。亦遣自证之心。即我法二空。空性亦遣。如是悟证。实为深报佛恩也。(问。悟三轮空。但是自利。何为报恩。答。既能自利。即是报恩。良以六种振动元为惊发人心。令其迴心向道。今既悟空真理自证。合佛圣意。即报恩也)以上自恶道而人天。从人天而顿悟。既悟三空。必入圣伦。然如上所解。皆依文释义。尽归恩于佛。若文外取义。亦惟心之所现。但借佛力为胜缘耳。良以如来动地严淨等。实是外缘警发。三恶众生遇斯胜缘。一念心空。则三途顿息。生人天中。又悟三空。则菩提自现矣。若以教判。以但归恩于佛。方是始教。若心空自证即顿教。若自恶道生人天。自人天而修三空。已经时久。犹不出如来动地少倾之间。即延促无碍。又有圆教义也。

    △二正明现瑞三。初如来放光。

    尔时如来。于胷臆间。及诸毛孔。放大光明。名诸菩萨游戏神通。使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光明色。如阎浮檀金。

    胷臆毛孔。放光之处。如来胷前有卍字相。为万德吉祥文。从此放出。亦表光具万德。一诸字即八万四千毛孔。皆能放光。胷前之光为主。诸毛之光为伴。又一毛之光为主。诸毛之光为伴。以见主伴之光互照互入。光光相摄。重重无尽。总一光藏。圆融无碍。名诸下。就义显名。因主伴交光。如菩萨之游戏神通。妙用不可思议也。使不退转下。前胷臆表体。诸光表智。其体则一。智用无量。阿耨等。即极果。既云不退。则知必证。阎浮云胜金。谓光中之色。闪烁如金。故以檀金喻之。

    △二光中现相二。初现六凡相二。初依报世界相二。初总相。

    此金色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馀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此界。馀界即大千之外。十方世界也。此界为主。诸界为伴。然既蒙光照。亦能光融。界亦同光。重重无尽。皆世界之总相如此也。

    △二别相。

    乃至百亿妙高山王。一切雪山香山黑山金山宝山。及弥楼山。大弥楼山。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江河大海。流泉浴池。及以百亿四大洲界。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并诸国邑。王宫聚落。琰魔罗界。所有一切八寒八热。诸地狱中。

    乃至二字超略之辞。指能照为言。谓此光不唯但照总相。乃至亦照别相。妙高即须弥。百亿即须弥之数。王者。言须弥横海。羣山不及。独尊为王。一切者。谓每界中皆有此等诸山也。雪山即如来修道之处。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以金为体。故有光明。目真隣陀。此云石山。摩诃云大。即大石山。铁围大小。皆七金山外。围绕须弥作外护者。江河等易知。四大洲。即须弥四面。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日月下。总该万象。及诸宫殿。天宫。谓诸天各有宫殿。龙宫者。谓江河湖海。皆有龙王所住之宫宅。诸神。即五岳四渎称帝称王者为尊。及诸鬼帅等。各有宫殿宅宇。并诸下。次及人间。封疆之国。宰治之邑。村庄集市为聚落。琰魔罗界。即幽冥之中。一切下。出幽冥之别相。有八寒八热。诸多地狱之相也。

    △二正报众生相。

    罪业众生。受苦之相。乃至十方畜生饿鬼。受苦之相。一切世间。五趣众生受苦乐相。如是皆现于此金色大光明中。

    初二句。乃地狱中受苦之相也。如铜蛇铁狗。刀山剑树等。逼迫害人。令其寒酸恐怖。无所逃遁之相状也。以上皆约娑婆一界中。地狱苦相言之。而于中缺文。义含鬼畜及诸杂趣。乃至十方者。是娑婆之外。该尽有漏众生之相也。畜生下。别出鬼畜。然与本界互有隐显。以本界地狱显。鬼畜隐。此则鬼畜显。地狱隐。葢译人之巧耳。一切下。通举杂类。世间即人世间。天世间等。其类甚多。故云一切。五趣即三恶道。及人天二道。趣者向也。归落也。然此五道果报。是众生趣向归落之处也。苦乐相者。言三途为苦相。人天为乐相。以五欲称心。欢喜受之。故云乐相。此与法华云。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同。故云如是皆现等。现六凡相已竟。

    △二现诸圣相二。初总标。

    又此光中。影现菩萨。修行佛道。种种相貌。

    虽言菩萨亦含诸佛。

    △二别列二。初别现释迦因果相二。初总明因果。

    释迦菩萨。于往昔时。作光明王。最初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菩提树下。得成佛道。娑罗林中。入于涅槃。

    释迦是佛姓也。此云能仁。以能为应物之巧。仁为兼利之慈。以慈悲为姓也。称菩萨者。是道前之号也。于往下。明因中曾为大国王。名曰光明。此王最初发菩提心。乃已植成佛之本也。然非菩提心。不能成佛故。树名菩提者。即毕鉢罗树。言树非菩提。以坐此树下成菩提道。以所证菩提彰树之名。依主释也。得成佛道者。即雪山修行。腊月八日。覩明星出。忽然大悟。诸惑全空。达性本有。故云成佛。此成道之始也。娑罗下。又明其终。内该谈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然后化缘已毕。方于娑罗林中。入于涅槃。娑罗者。此云坚固。入于涅槃者。即收迹归真之谓也(以冬夏不改故名坚固。皮青白色。叶光润。又翻高远。言形量最高。森耸出于馀林也。又云鹤林。又曰双林。谓四方皆双故。以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淨不淨。方面皆悉一枯一东。荣方一双在佛之后。西方一双在佛之前。南方一双在佛之足。北方一双在佛之首。入涅槃已。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一树。皆悉垂覆如来。其树惨然。皆悉变白)。

    △二别明因果二。初明经历之时。

    于其中间。三僧企耶。百万劫中。

    僧企耶。或云阿僧祇。此云无央数。央尽也。谓人天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之。是名一阿僧祇。如是经历三次。名三僧企耶。乃久之又久不可思议之长时。又云百万者。总言时长也。乃是释迦从始发心。于中行道。所经之时有如此者。皆在放光一少时间能现。可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矣。

    △二明所行之道二。初通明诸行。

    所有一切慈悲喜捨。八万四千波罗蜜。

    慈悲喜捨。为佛四无量心。一慈无量。为爱念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二悲无量。谓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伤感。即拔苦救之令得解脱。三喜无量。凡见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忻庆。四捨无量。即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捨。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恨无瞋无怨无恼。故名捨无量心。八万四千波罗蜜者。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谓生死如此岸。烦恼如中流。涅槃为彼岸。菩萨以八万四千法门。自他兼利。得达涅槃。故以到彼岸为喻也(贤劫经。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分舍利。凡三百五十度无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无极。于诸贪欲。瞋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无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无极。一变为十。总成八万四千度无极法门。此之法门。为三界无上良药。为百千种人。除八万四千尘劳也。广如法数说)。

    △二别现因果三。初往昔因行相。

    乃于过去作金轮王。王四天下。尽大海际。人民炽盛。国土丰乐。正法化世经无量劫。一切珍宝充满国界。时彼轮王。观诸世间皆悉无常。厌五欲乐。捨轮王位出家学道。或于大国为王爱子。弃捨身命投于饿虎。或作尸毗王割身救鸽。或救孕鹿捨鹿王身。或于雪山为求半偈而捨全身。

    过去者。现在已前通称过去。即往古之时也。金轮王如前通序中解。王者去声呼。兴也盛也。以身临天下曰王。四者即四部洲如前解皆是金轮所统。故曰王四天下。尽大下。总言统摄之宽。人民下。显太平气象也。正法即十善法。或出世法。化世即教化世人为善也。经无量劫时之久也。一切下。谓国土之盛。时彼下。谓发心之缘。言正在丰盛太平之时。彼王急流中。看破世间万法皆是无常。(即世界有成住坏空。有情有生老病死)厌五欲乐者。言彼王观察现前虽乐。乐坏苦生。皆是无常。且贪乐之中造种种业。故厌之。所以捨位出家学道。以上是轮王学道之相。或于下。捨身餧虎相。如报恩经说。佛因中为萨埵王子。入山游戏。见一饿虎。虎有七子。虎瘦嬴弱。不能行动。虎之母子。命将不久。萨埵王子。遂念人生在世。虗生浪死。空无利益。不如捨身。救得虎命。与彼结缘。发愿将此求菩提道。尸毗王割身救鸽者。尸毗此云与。即檀度之意。佛因中为尸毗王时。有一怖鸽飞至王所。求王哀救。遂有鹰亦飞于前。索鸽欲噉。言是我食。汝若救彼。则我命休矣。王何怜彼而苦我哉。王念鹰饿。遂自割身肉以代其鸽。救孕鹿捨鹿王身者。佛因中曾作鹿王。统摄群鹿。有一孕鹿。身怀有子。为猎人所获欲杀。鹿王见之。谓猎者曰。彼身有孕。杀一死二。我愿代之。勿杀彼身。猎人见之。怜爱其仁。自心亦惭。畜类知仁。我何作恶。遂洗心悔过。誓不杀生。雪山求偈者。佛因中在雪山。作仙人学道。未得真传。徒修苦行。知其未真。处处求法。尔时天人现罗刹身。在山上诵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仙人闻之。遥瞻礼拜。白罗刹曰。甘露淨法。但得半珠。惟愿仁者。直向我说。罗刹曰。我腹饥饿。无力何言。若欲得者。与我供养。曰。仁欲何供。罗刹曰。惟人肉热血可充我饥。仙人曰。若向我道。情愿供之。愿捨全身。求此半偈。罗刹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仙人欢喜。遂书写于木石等处。速上山投身作供。尔时罗刹。元是帝释化现。即现本相顶礼至敬。曰。汝若成佛。先当度我。是为半偈捨全身。出涅槃经。若论因行无量。今则以略该广。一切万行何所不现。

    △二现世始终相六。初受生相。

    或现受生于淨饭王家。

    现受生者。如佛三祇行满。寄居于兜率陀天内院。作护明菩萨。彼时观物兴悲。遂驾日轮香象。託胤王宫。在迦毗罗国。以淨饭国王为父。摩耶大夫人为母。夫人于二月八日。往毗蓝尼园。无忧树下。举右手摘华。从右脇而诞。彼时九龙吐水。沐浴金身。遂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此乃从本垂迹降生也。普耀经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有五色气。入贯太微。徧于西方。尽作青红色。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苏由曰。即时无他。至千年后。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

    △二出家相。

    捨后宫六万綵女。及捨种种上妙伎乐。踰城出家。

    因游四门。遂发心出家。捨金轮之尊。天下之富。五欲之丰。綵女之乐。乘白马。随车匿。天神捧马足。乘空而行。故曰踰城出家。踰者超过也。言城不能隔。出家有二种。一出世俗家。二出三界家。既是果后施化。与世间人做样子。三界家早出久矣。且作出世俗家。所谓富贵不能淫也。

    △三苦行相。

    六年苦行日食麻麦。

    苦行者。谓既捨金轮宝位。至于雪山。有道可求。不知有身。寒风逼体。酷暑侵身乃。至雀巢于顶。蛛纲于眉。芦芽穿膝。麻麦充饥。一切恶兽毒虫。何所不犯。已经六年。可谓孤?极矣。总不退志。所谓贫贱不能移也。

    △四破魔相。

    降诸外道。菩提树下。破魔军已。

    外道者。心游道外。不知自心大道。向外驰求。故名外道。降谓降伏。尔时如来。或以神通折伏。或以智辩评论。令彼负堕而归。是谓降诸外道。(此句置破魔成道之后则顺)破魔军者。梵语魔罗。此云能夺命。谓菩萨于菩提树下。将成道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隐蔽魔宫。时魔波旬。即令三女乱其淨行。菩萨以神力故。变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徧敕部从。上震天雷。雨热铁丸。刀轮器杖。交横空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变成莲华。不能加害。羣魔忧戚。悉皆迸散。是为破魔之相。所谓威武不能屈也。

    △五成佛相。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者证也。阿是梵语。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合云无上正等正觉。谓佛果之上。更无有法。故云无上。是中道。故云正。与众生佛性同。故云等。拣凡夫之不觉。故云觉。拣二乘之偏觉。及菩萨之分觉。故云正觉。是佛所证之极果也。接前破魔军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于腊月八日。覩明星大悟。究竟成佛。是为成佛相也。

    △六总结光现。

    有如是等百千恒沙难思行愿。一切相貌。悉皆顿现于此金色大光明中。

    此结如来因中所发之愿。所行之事。诚然千态万状。喻若恒沙。经家不能徧叙。故云一切等。现世始终相已竟。

    △三八处灵塔相三。初总标。

    又此光中。影现如来。不可思议。八大宝塔。

    不可思议有二义。一者宝塔神应不思议。谓佛虽入灭。有宝塔在世。一切有情。供养礼拜之间。由神应所加。令彼有情获福益寿。或利根者。明心悟道。如是之益。可思议乎。二者塔之数量不思议。良以如来水月化身。有百千亿。世界如恒河沙。一界有此八塔。界界皆然。多多无量。岂可思议哉。梵语塔波。此云灵庙。亦云高显。世间造此。藏佛舍利。尊重称之。故云宝塔。

    △二别列八。初降生处宝塔。

    拘娑罗国。淨饭王宫。生处宝塔。

    拘娑罗。即迦毗罗之梵语不同耳。虽曰王宫。实在毗岚园无忧树下。是佛降生之处。乃造宝塔。以表灵蹟焉。

    △二成佛处宝塔。

    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

    八大灵塔经中说。在泥连河边成正觉。故建塔供养。此经云在伽耶城边。而两不同者。非不同也。泥连河。是伽耶属境。河近此城。即是城边。成佛如前解。此处建塔。令后人见塔仰德。发心修道也。

    △三初转法处宝塔。

    波罗柰国鹿。野园中。初转法轮。度人宝塔。

    梵语波罗柰。此云鹿苑。此经华梵并举。以园在此国。故波罗云国。鹿野云园。古时国王在此养鹿。故名鹿园。初转法轮者。以佛始成正觉时。在此说四谛法。度五比丘等。人即五人。乃父族三人母族二人也。故建塔供养。用表正法始兴之处也(波罗柰一翻江绕城。都城也。北印度境。园是此国之属境。连都彰名)。

    △四辩外道处宝塔。

    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月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

    舍卫此云丰德。国丰四德如前解。给孤独者。是须达长者德号。乃波斯匿王之大臣。能供给一切鳏寡孤独。人称其德故曰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布金而买。建立精舍法堂。请佛安居说法。有诸外道。九十五种。与佛辩论。经历六月。皆各负堕。彼诸外道。极口称扬为一切智。从此如来声名远布。故此建塔。作制外之表也。

    △五神异处宝塔。

    安达罗国。曲女城边。昇忉利天。为母说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时。神异宝塔。

    安达罗。未见翻译。曲女城者。因曲女立名。中印度境。昔有大树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从定而起。见王百女。诣宫来请。唯幼稚女。而充给使。仙人怀怒。便恶呪曰。九十九女。一时腰曲。从是之后名曲女城。忉利。此云三十三。四方各有八天。中有帝释总统。共名三十三天。为母等者。母即摩耶夫人。生佛之后。得生此天。如来成道。欲报母恩。故昇天说法。梵王帝释统十二万众。卫护随佛。现三宝阶者。因佛昇天日久。世人不见如来。终朝伫目。佛因彼感。故以神力。现三道宝阶。阶谓阶级。即自下而下层次也。令人见之。神异惊人。皆得见佛生大欢喜。阎浮。即南阎浮提也。建塔供养者。见佛虽大圣。不忘母恩。大孝之表也。

    △六说大乘处宝塔。

    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闍崛山。说大般若。法华一乘。心地经等。大乘宝塔。

    国名如前解。王舍城者。即摩竭陀国城名也。如大清国。北京城。都名也。王舍为名者。前虽略出。其义未详。今出本因。幸勿厌繁。

    ○大论云。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綵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有一婆罗门求乞。而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贫穷。当见愍念。赐自多少。王言。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是语已。入园澡浴嬉戏。时两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綵女中。捉王将去。诸女啼哭。号动一国。惊城内外。搔扰悲惶。鹿足负王飞还本处。将王置九百九十九王中。须陀须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从生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辜负彼心。自招斯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当便来还。若过七日。我有翅力。取汝不难。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足畏之。王言不得。而说偈言。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也。鹿足又言。汝好说此。今当放捨。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城。耆闍崛如前解。说大下。佛在此山。说诸大乘。故建宝塔供养者。用表一乘大法出自此也。

    △七现疾处宝塔。

    毗舍离国。菴罗卫林。维摩长者。不可思议。现疾宝塔。

    毗舍离。此云广严。又云广博严淨。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丽。故名严淨。菴罗卫。或云菴摩罗。此云柰。果名也。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又翻为难分别。又云生熟难分。林者谓树多成林。是古佛现蹟之处。维摩此云淨名。乃古金粟如来现长者之名也。不可思议者。昔在方等会上。示现有疾。佛遣文殊。率领罗汉等。至彼问疾。彼长者。请饭香积。借座灯王。毛吞巨海。芥纳须弥。弹偏斥小。歎大褒圆。三十二菩萨。各谈一不二法门。独维摩一默。千古奇绝。文殊极口称讚。为真不二法门。其神通智辩。非意路之可测。非语言之得实。故皆不可思议也。遂建宝塔供养(用表神辩)。

    △八圆寂处宝塔。

    拘尸那国。?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

    国名如前解。?提半梵语。全云阿利罗?提。是拘尸那国属境。此云有金河。以金沙混流故。河边有娑罗林。如前解。圆寂谓真本圆。妄本寂。真常道果之称。如来七十九岁。至此林中。说大涅槃经。说经已。即入灭。是佛圆寂之处。故建宝塔供养者。用表佛虽大圣。尚有终期。生死凡夫。岂能常久也(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出种种光。大地震动。声至有顶。光徧三千。即周书异记。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对曰。西方大圣人灭度。故现相耳)。

    △三显结。

    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归依处。供养敬恭。为成佛因。

    初句指定八塔。下出佛意。大圣即佛。化仪者。谓度化之仪则。言佛在世时。佛能说法。令闻言悟道。佛不在世时。遗此宝塔。令见相明心。以见塔即如见佛。为一切人天众生。所归依处。供养则能获福。恭敬则能长智。总言一色一香一瞻一礼一讚一扬等。心能敬佛。即心是佛。岂非成佛之因乎。

    △二别结释迦因果相。

    如是音声。及诸影相。而于三世难思议事。悉皆现入大光明中。

    此结形声二事。不出一光也。如是音声者。总指如来因中果上语言说法之音声。降魔制外之音声。又一切有情之音声。若天若人。乃至猿啼虎啸。莺声燕语之声。兼一切无情风声雨声等。及诸影像者。即法界差别。种种形影。此约横说。三世等者。约竖言。乃过去无量劫因行事。现世一切因果事。未来灭后。遗塔流教。人人遵行。乃至尽未来际。一切差别形影。及于一切染淨因果。总不出一光少时之间耳。

    △三总明诸圣差别相。

    又十方界。三世诸佛。及大菩萨。道场众会。神通变化。希有之事。及诸如来所说妙法。皆如响应。于此金色大光明中。无不见闻。

    十方下。显竪穷横徧也。以横徧十方。无量诸佛法界。而无处不徧也。竪贯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而无时不贯也。及大下。广显十方三世。诸佛为主。亦十方三世诸大菩萨为伴。道场即成道之场。场即处也。如阿兰若法菩提场。或说道之场。如华严七处九会。乃至微尘毛孔。皆是说道之场也。众会即大众。谓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器世界主。万灵皆集。故云众会。神通如一毛孔现宝王刹。微尘里转大法轮。及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或降伏诸魔。制诸外道。皆为神通变化。希有之事。以上皆是所现之事相。及诸下。不但见相。亦闻说法。谓徧一切处。尽一切时。凡有所说。一切权实顿渐。小大偏圆。种种教法。皆如响应者。响谓空谷之应声。以释迦放光如大声。十方如空谷。影现如响应。所谓随声则应。不失其时矣。故结云。皆如等。

    ○夫如上所现瑞相。皆大不思议之境界。与华严何别。俨然四法界十玄门。皆一光所现。且如所见境界即事法界。光能周徧表理法界。如光中境界任运不拘。即理不碍事。如万境纷然而一光不动。即事不碍理。此即理事无碍法界也。如无边境不出一光。光不出佛之一身。一身只约化身说。不过丈六则小。尽十方三世境界则大。犹不出佛一身。即小中现大。事事无碍法界中广狭自在无碍门。所谓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也。如来放光不过暂时。而却圆现三世之事。又是延促无碍。为十世隔法异成门。谓三世各三为别。一念为总。故名十世。三世区分。不相杂乱。故云隔法。三世互在递相成立。乃为异成。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如再以义会。此方释迦放光摄十方。十方诸佛皆各放光相摄。光光交映。则重重无尽。又为因陀罗网境界门。又诸佛说法为主。菩萨亦说为伴。都在光中。一佛为主。诸佛为伴。又诸佛互为主伴。菩萨亦尔。主伴交参。同时顿唱。为主伴圆明具德门也。广则恐人厌繁。略出大义。若微细发明。十门皆具。学者可以意会也。良以文显义深。恐屈圣经。又不得不指陈也。如来光中现相一大科已竟。

    △三众喜请法三。初序发心。

    一切众生遇此光明。见彼瑞相。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即法会大众。见相发心者。因光中之相。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孰不趣吉避凶。改恶从善。又见菩萨修因。诸佛成道。复闻诸佛说法。孰不见贤思齐。且大不思议之事。孰不有之。但以迷心自闭。有体无用。假若一念回心。返照本性。诸惑本空。岂不顿然成佛。所以大众发心也。云无等等者。等是平也。同也。相齐也。谓出世之法。独菩提心为最上。再无有相等之法。与此心相等也。华严百喻不如菩提心。所以前文云。大圣化仪。为成佛因。正此说也。

    △二序作念。

    时诸大众。覩佛神力。不可思议。歎未曾有。各相谓言。如来今日。入于三昧。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得见如来。往昔所有难思议事。调伏恶世邪见众生。令生信解。趣向菩提。希有如来。能为一切世间之父。无量劫中难可得见。我等累劫修诸行愿。得遇三界人天大师。

    神力。即动地放光现瑞等。未曾有。即从来未见者。各相谓言者。彼此作念也。如来今日下。正述念事也。难思议事者。即捨身餧虎。割肉救鸽等事。调伏下。述明如来难思之事。调谓调理。见摄授之慈。伏谓降伏。见折伏之威。恶世。即五浊交作。混障自性。以世道不良。故曰恶世。邪见即外道之谬计。或拨无因果。执断执常。见不正也。令生信解者。谓佛今现相。善恶邪正。因果昭然。令人信有因果。悟解本性也。趣向者。即回心向道也。菩提者。所向之道果也。能为慈父者。讚佛悲心益重也。一切世间者。显非一种。即有情世间。无情世间。智正觉世间。该尽依正圣凡。显佛能摄授调护。如慈父之爱子也。以上皆作念之言句。无量下。自述累劫修行。今得始遇。见喜庆之难遇也。尊佛能模范人天。故为大师。

    △三序请法。

    惟愿慈尊。哀愍世间。从定而起。说甚深法。示教利喜。一切众生。作是语已。瞻仰尊颜。默然而住。

    拟知佛既光现奇相。必有奇说。故哀恳以请之曰惟愿慈尊等。从定起者。请佛出定也。说深法等者。即请法之辞。以法义玄奥曰深。无人能到曰甚深。为佛自证之道也。示谓开示。教谓训导。此二字是能被之教。下二字是所被之机。获益欢喜故云利喜。一切下。结显仰望也。以上如来正发已竟。

    △二大士傍通二。初长行二。初经家序德三。初标名行。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三僧企耶修行福智。

    此菩萨借喻立名也。师子为兽中之王。更无所畏。若哮吼时百兽潜踪。飞禽堕地。菩萨以此为名者。谓诸惑将尽。二死垂亡。将证妙果之人。何所畏哉。如证说出。无不称性。则天魔拱奉。外道归依。故将师吼为喻焉。三僧下。明修行经历之时长也。梵语僧企耶。此云无量数。菩萨因中经历三企。于三企中无时不修。若通言。六度万行皆为福智之因。若别论。则檀度精进为福之因。如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皆智之因。然智有二种。一自利观照成道之智。二利他鑑机说法之智。因三企修行。令得福智具足。所以能师子吼降魔制外。

    △二述圣位。

    于贤劫中。次补佛处。受灌顶位。作大法王。

    上科修行福智。因行已满。此则位当等觉后心。贤劫即现在。与释尊同在一劫也。次者转次也。承因至果只一转次。即入妙觉究竟成佛。补者填也续也。处即位也。谓前佛劫尽。后佛续位。故云次补佛处。受灌顶位者。楞严经云。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乃借喻比位也。如转轮王。以金缾盛四海水。王执金缾。灌太子顶。即绍王位。此则佛见菩萨。因圆行满。以佛智水灌溉。则入妙觉。故云作大法王。或灌顶菩萨。既受佛智水所加。则辨才无碍。虽未入妙觉。已作法王矣。

    △三显圣德。

    四向观视。海会大众。发大音声。而作是言。

    科云圣德者。以观视大众。欲发言警?。以见菩萨公物之心。不忍不说。即是圣德。经家序德已竟。

    △二发言警众二。初正以警众二。初自陈己过以警?羣心四。初陈发心时远。

    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心有三种。一者正念真如法故。二者乐积一切诸善法故。三者利乐一切诸有情故。即自他两利之公心也。

    △二陈历事诸佛。

    历事恒沙一切诸佛。

    诸佛为胜缘。历事为胜因。事者无所不作之谓。尊奉不辞卑贱之劳。操履不惜炎寒之苦。求道必至无上菩提。学法岂厌三僧祇劫。可谓因深缘胜。福慧深广矣。故云历事等。

    △三陈所遇胜会。

    曾有第一众会道场。见不思议神通变化。

    此述诸佛神应境界。第一道场无过华严。不思议等。即十玄妙用也。

    △四陈今遇光相。

    未甞覩此金色光明。影现一切菩萨行愿。及现如来种种相貌。令见三世难思议事。

    谓昔之所见未甞不奇。犹未及今日之奇。而今日之奇。犹奇于昔日之奇也。然光中境相。孰不共见。而菩萨犹述者。恐人忽略。故以言称奇。?发大众。不可空过。必留心以待佛。故下科劝之也。

    △二劝众钦诚以速求大法二。初正以劝众五。初劝众诚心瞻仰。

    惟愿仁者。一心合掌。瞻仰尊颜。

    惟愿者急劝之辞。仁者称众之言。称呼大众为仁德之人。(仁为君子全德)一心则诸缘放下。合掌则礼敬钦诚。尊颜即称佛貌。瞻仰则翘勤五体。伫佛慈惠也。

    △二拟佛定起说法。

    从定而起。授甘露药。除热恼病。令证法身常乐我淨。

    甘露即不死之药。喻佛所说之法。以众生迷真逐妄。堕落生死。比如丧却法身。损害慧命。如来出定说法。如甘露洒心。令法身不死。慧命重生也。热恼病。即是烦恼焦心。生死逼迫心地不能清凉曰病。佛用法药医之。其病即除。令证法身者。以法性为身。故云法身。本然自有。众生未悟。佛令悟之。以智合理。是为亲证。常乐我淨是涅槃四德。谓佛证涅槃。体具四德。一常德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虗融。湛然常住。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为常德。二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证涅槃寂灭之乐。故名乐德。三我者。自在无碍之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以五阴身强立主宰。执为我者是妄我。若佛所具八种自在为我者是真我。故名我德。四淨者。离垢无染之谓也。诸惑淨尽。正法满足。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淨德(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徧诸处犹如虗空也)。

    △三述佛慈悲熏修。

    是诸如来有二种法。于三昧中不复久住。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依大慈故与众生乐。依大悲故拔众生苦。以是二法。于无数劫。熏修其心。而成正觉。

    有二法不能久住者。正是佛之慈悲熏心。不忍自己受享法乐也。一者下标。依大下释。与众生乐者。佛岂将乐。实授与众生耶。若然。则众生不劳自修矣。当知佛与众生之乐者。但与众生说出世法。人若遵行可得乐果。归恩于佛。即佛之授与也。拔苦亦然。佛与说离苦法。人若修断。则苦因既灭。苦果不生。亦归恩于佛。谓佛能拔苦也。佛以多劫慈悲熏心。岂肯常居大定。不向人说耶。故曰不复久住(问。适言佛但说法令人自行。如是则佛无拔苦神力。何观音尚救八难。而佛反不及乎。答。苦之重者无过生死。若世间人。病苦刑苦牢狱等苦。若诚心感动。佛力可加。令其免苦。若实生死之苦。必假自修自断。方能离得。岂可以轻而难重乎)。

    △四拟佛定说心地。

    世间众生多诸苦恼。以是因缘。如来不久从三昧起。当为演说心地观门。大乘妙法。

    此言佛具同体慈悲。必说心地之观法也。良以一切众生。法身本具。皆与佛同。以不能反照觉悟。恒造有漏生死业因。故感有漏生死苦果。而与诸如来。法身虽同。果报各异。故云多诸苦恼。以受苦为感佛因缘。是以如来不忍久居大定。必然出定。说心法之观门也。大乘妙法者。法即是众生心。妙字是称讚辞。然心之所以为妙者。有不变随缘之义也。以一体不变。用能随缘。缘有二种。一染二淨。随众生无明惑业之染缘。则成无边生死。随诸佛戒定慧等之淨缘。则成无上菩提。虽生死菩提不同。而心之本体不变。以其不变之本体。即众生成佛之真因。其因。正随缘而不变。故云妙法。大乘是能诠之教。诠此心法也。大亦讚词。以所诠心法既大。故能诠亦大也。今佛出定。欲说此法。令人观之也。然心地二字。即众生本觉之体。观门即众生觉了之智。若智能照理。合乎本觉。即究竟觉成佛矣。然则有缘众生。若闻大法。解大理。起大智。破深惑。证妙果。亦不难也。若人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今菩萨恐众忽略。故以心地警之也。

    △五结劝速求大法。

    告诸大众。无求一切人天福乐。速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所说法。固是佛之慈悲。今菩萨极口劝勉。亦见菩萨之慈悲也。谓人天福乐。有漏无常。报尽还堕。必求阿耨菩提。尚不堕二乘。何况凡夫生死耶。是以警策焉。正劝已竟。

    △二徵释所以二。初徵起。

    所以者何。

    此则总蹑前义徵之。义在下科。

    △二释义五。初释光色殊胜。

    今日世尊从胸臆中。放金色光。所照之处。皆如金色。

    金为诸宝之宗。既放金色光。此光亦为诸光之宗也。然光虽佛放。而现在诸人面前。亦诸人之光也。然光表本智。人所不减。故以警之也。

    △二释佛意甚深。

    佛所显示。意趣甚深。一切世间。声闻缘觉。尽思度量。所不能知。

    佛意甚深。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而一切羣贤皆不可测也。法华云。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菩萨尚然。岂止声闻缘觉而已哉。理宜声闻不测则为深。菩萨不测则为甚深。既显示甚深。必有大益。故以警策。

    △三释凡夫迷流。

    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

    此言大警发人心也。谓凡夫所以有生死者。由不观察觉悟自心故。生死喻如大海者。海有深义。喻生死深远。从无始已来。若不遇佛闻法修行。纵至尽未来际。永无出离故。又海有大义。喻生死无边。天上人间皆不能免故。又海有漂流义。喻众生。生死轮迴无止息故。又海有丧命义。喻众生堕于生死淹没法身故。又海有宝义。珍宝多从海出。喻人生死身中。蕴藏法宝故。又海有度义。若得般筏能达彼岸。喻人生死之中。若急流闻法修行。如乘船筏到涅槃故。因海有多义。故以警之也。

    △四释诸佛修证。

    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

    心本一体。迷悟有殊。众生不观。永溺苦海。圣贤能观。故到彼岸。起信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生灭门中有二义。一觉义。二不觉义。真如。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等。此即一切圣凡本体也。又云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虗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知觉义。即此经观字。所谓始觉也。由能观心地。故悟本有之真心也。离念者。即杂念顿歇。达妄本空也。然则妄念既空。真理既觉。即是平等法身。所以度生死海。到于彼岸也。总言不觉义边。流出生死。觉义边。出生诸佛。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此菩萨。又以诸佛观心警策众生也。

    △五结显示胜缘。

    三世如来法皆如是。放此光明。非无因缘。

    此结佛佛道同。非无者。正显有因缘也。以放光现瑞。乃为说此心地之因缘耳(问。前云未尝覩此金色光明。影现种相。今又云三世如来法皆如是。不亦自语相违乎。答。一切圣贤有权有实。前言未覩者为权。以权说不知。显奇警众。此云法皆如是者为实。以安慰人心。非圣人之语言相违也)。

    △二大众钦诚。

    是知众会。闻大士言。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是知之知字。当作以字方稳。此用个知字。或译人之误。或誊录之讹。然则后人披读。作是以看。为承上之词。以前大士种种劝勉。故踊跃欢喜。喜之甚也。

    △二偈颂二。初标能颂之人。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长文而后有偈颂者。具五义故。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方序后铭也。二随乐欲。有乐散说。有乐章句。三随生解。有因散说得解。有因章句得解。四随利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五为集众有先后。先到者闻长行。后到者闻偈颂。或长文未出。颂中补之者。而偈颂之言。大约如此。

    △二正明所颂之偈二。初颂主宾会集二。初总讚佛德。

    敬礼天人大觉尊。恒沙福智皆圆满。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超过三界独居尊。功德最胜无伦匹。

    如来德超九界。恩加圣凡。一切圣凡。孰不归敬。敬存于心。礼形于外。故顶拜讚扬皆为敬礼。天上人间佛为大觉。世出世间唯佛独尊。故以大觉称之。次句讚福智。三句讚相好。百福者。以因中修百种福。感果中一相好。相即三十二相。义兼八十种好。每一相好。皆是因中百福所成。今则种种相好。庄严其身。金光者。非讚所放之光。以佛身金色。则全身明淨。皆是金色。故云金光。若照应后句。业现其前。讚所放之光亦可。但讚之太早。且约相好说。发起下一句。以相好庄严。感人爱敬故。超过一句。讚佛独尊。功德一句。通讚独胜。伦者类也。匹者比也。即天上人间。及一切圣凡。再无与佛相类可比者。华严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虗空可量风可繫。无能尽说佛功德。

    △二别讚佛德十二。初讚佛神通。

    普用神通自在力。随所造业现其前。我以天眼观世间。一切无有如佛者。

    此预讚光相。归佛神用自在。故以天眼观察。无有如者。如即同也。眼有五种。一凡夫为肉眼。遇障则留碍。二天眼。以天人鬼神及诸佛。皆自然见物。无有障碍。名曰天眼。三慧眼。以智慧为眼。即是般若。能见空理。一切天人则无。唯罗汉至佛皆有。以见空理。是为慧眼。四法眼。谓照了万法。能观俗谛。一切众生。远近善恶染淨因果。分别不错。故为法眼。菩萨与佛皆具。声闻则无。五佛眼。具前四种。尽十方徧法界。一切隐显巨细。如千日并照。无不了知。故为佛眼。今云天眼观察。故无所不见。一切圣凡皆不及佛也。然虽说天眼。以四眼在菩萨。通为法眼。故见之彻。若诸天之眼不及也。

    △二讚佛相好。

    希有金容如满月。希有过于优昙华。

    初句讚佛圣容。黄色光艶。故曰金容。圆明皎洁。故如满月。次句讚圣容之难遇。过于优昙。然优昙者华名也。此云灵瑞。为金轮王之瑞华。以轮王不出。此华不现。轮王若出时。此华先出。为王出之先兆。世人见华。则知有圣王出世。葢非时不出。华固难见。喻佛圣容。固亦难见也。

    △三讚佛福智。

    无边福智利羣生。大光普照如千日。愚痴众生长夜苦。蒙光所照悉皆除。

    初句。如教人布施及供养三宝。则得福报之利。教人悟道修行发无漏智。则得圣智之利。群生不唯凡夫。亦兼二乘也。无边者过量之谓。以九界众生品类虽多。佛能教化。皆令得之。以众生无边。故福智亦无边也。大光普照者有三义。一身光普照。能破世间昏暗。如千日并照。则不容私暗。令尽法界圣凡。皆触光得乐故。二智光鉴机说法。无所不照。亦如千日。能破众生无明痴暗故。三道光普闻。亦如千日。无处不闻。令人天仰德从化故。愚痴下。正明获利。言众生被无明所覆。生死所缠。而不自觉。故曰愚痴。昏昧不惺。如处长夜。不得三光。举动则堕坑落壍故苦也。若蒙佛身光触之。智光教之。道光被之。人如遵行。则长夜之苦。愚痴之暗。顿然而除之矣。

    △四讚佛因行。

    我观如来昔所行。亲近供养无数佛。经历僧祇无量劫。为众生故趋菩提。常于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师济群品。演说甘露真淨法。令入无为解脱门。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

    初句明因。昔谓已往。所行即是万行则因深也。次句供佛则缘胜也。经历僧祇则时长也。为众下一句。显公心不忍独善也。常于下二句。大悲拔苦也。生死喻海。法如船。佛如师。济即渡也。群品即所济之众生。品格不同也。演说下二句。即大慈与乐也。本绝妄缘曰真。荡无纤尘曰淨。轨悟自心曰法。甘露为喻。一滴入口则起死回生。喻真法片言则超凡入圣。令入无为下一句。皆喻离繫果。门喻教法。如来演说如指门。人能行之如入门。既入其门。必达堂奥。不受苦缚。故曰解脱。三僧下。结上度生时长。勤修下。结自修道广。波罗蜜云到彼岸。如前解。八万即总数。必兼四千。即转八万四千尘劳。而成八万四千法门。

    △五讚成正觉。

    因缘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一一相好周法界。十方诸佛相皆然。甚深境界难思议。一切人天莫能测。

    因缘果满有两说。若对果满。缘字必错。当用圆字。谓因既圆。则果亦满。故成正觉。若缘字不错。另作一解。果字不作果报说。当训相得之意。谓万行为因。诸佛为缘。此二相得而满。则成正觉也。住寿一句。即亲证法身。住谓安住。常住。寿即寿量。然则既以法性为身。仍以法性为寿。凝然则本不动摇。常住则实无来去。一一下。亦有两说。一者以相好表化身。周法界。即周徧法界。连上句言。法身不动。此句言。应徧十方。是则无私而应。不动而徧故也。二者称性。葢法身凝然周徧。而化身一相一好皆能称性周徧。此则借相好表法身矣。十方下。会诸佛道同。甚深下二句。结歎难思。以上不动而徧。称性而周。其义神奥。深固幽远。言之则词丧。思之则意绝。故一切人天。焉能测之哉。

    △六讚佛体用。

    诸佛体用无差别。如千灯照互增明。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影如水月。无边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动等虗空。

    初句蹑前。体用无差即是道同。如一佛相好周徧法界。诸佛亦然。互不相碍。下句。喻如千灯共室。一灯之光充满一室。诸灯亦然。光光周徧。互不相碍。重重交映。互相增明。即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门。为事事无碍法界也。智慧下。即权实二智。以实智证理。理既无边。故智亦无边。权智应机。机既无边。而智亦无边。应物下。喻权智应物。如水中月。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时一月。影临众水。百千化身。亦复如是。尘刹现形。随机说法故。无边下二句。寂然不动。皆喻虗空。皆是体义。前句应物是用义。所谓一体不变。而用能随缘。用正随缘。而当体不变。又寂然不动理也。应物现影事也。为理事无碍法界也。

    △七讚佛万德。

    如来清淨妙法身。自然具足恒沙德。周徧法界无穷尽。不生不灭无去来。法王常住妙法宫。法身光明靡不照。

    当知如来二字。解处不同。如解法身。谓即如而来。虽来而如。如是体。来是用。体如镜。用如光。葢依镜有光。光不离镜。所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清淨者。约体言。以本无混杂。亦无染著之谓。妙字犹带用义。然虽具用义。本无繫缚。以无繫为妙。法身者。法即是性。以法性为身。故名法身。自然下一句。是性具德用德相也。如三空四智。五眼六通。乃至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本无数量。喻若恒沙。自然者。即不然而然。性分本有之谓。具足者。是无欠无缺之谓也。周徧下一句。是匝满义。葢上句言性具之德。此句言法身之量。然本无分量。以周徧法界为量。故无穷尽也。不生下一句。是常住义。谓本来不生。究竟不灭。亦释上寂然二字。无去来者。即不动义。释上如如二字也。法王即佛。以法身自在为王。故曰法王。宫是王宅。即法性土也。谓法身常住法性土中。本无生灭曰妙法。由法王依止。故喻如宫也。总是寂义。法身下一句。又是照义。光明者即智光也。靡者无也。谓称法身而无所不照也。

    △八讚佛神应。

    如来法性无罣碍。随缘普应利羣生。众生各见在其前。为我宣说甘露法。

    初句言随应之本。谓如来法性本自空有不羁。故无罣碍。罣者是网罗不脱之义。碍者留阻不透之义。由无罣碍。所以下句随缘普应。即水月化身。羣生有感。随之而应。皆有大益。故云利羣生。众生下二句。显佛身密。令众生随机所见。在佛面前。闻佛说法。法能投机喻甘露。为我二字。是众生欢喜自庆意。然则各见二字。正是随机不同。或大或小。楞严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九讚佛大悲。

    随心能灭诸烦恼。人天众苦悉皆除。破有法王甚奇特。光明照曜如金山。为度众生出世间。能然法炬破昏暗。众生没在生死海。轮迴五趣无出期。善逝恒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

    随心下二句。承前甘露之益。所以能灭烦恼离苦也。烦恼即见思二惑。皆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内兼造业为苦因。能感人天为苦果。苦言众者逼迫者多也。如老病贫寒。恩爱别离。冤家聚会等。三苦八苦。充之无量。因闻甘露之法。能滋心地。令彼转迷成悟。断集修道。故云悉皆除。破有下。歎佛妙用也。有谓因果不亡。生死相续。言三界之内。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等。佛能自破。故自成佛。又说向于人。能教他破亦令成佛。归恩于佛。故歎奇特。光明下。讚佛光胜。如同金山。为度下二句。正显破有。法炬喻所说之法。谓法如火炬。即能破。昏暗喻惑。为所破。以佛能说法。如然火破暗也。众生二句。正显众生之昏暗。以其昏迷造业。没于生死。如堕海不能自出。只在生死往复。不出五趣升沉。故云轮迴。善逝下。歎佛能度之。善逝即佛。善者妙也。逝者往也。谓即三界而离三界。为妙往菩提号。妙法船者。言妙法如船。法喻双举。以佛能说法。妙合人心。人皆受度。佛为驾舩之人。所以用船度人。人若受度。反妄归真。如截流出海。得达彼岸。彼岸喻涅槃。

    △十讚佛大慈。

    大智方便不可量。恒与众生无尽乐。能为世间大慈父。怜愍一切诸有情。

    初句是佛权智善巧。故云方便。即七方便也。谓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煖。顶。忍。世第一。(五停心者。停即止也。住也。心即缘虑识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淨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乱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二别相念者。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三总相念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淨。则如受心法皆不淨。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皆无我。故名总相念。四煖位。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鑽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相。故名煖位。五顶位。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六忍位者。即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七世第一位者。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以上七种。皆是入圣道以前之方便也。不可量者。谓就权引实。终入佛道。所以不可测量。故曰恒与等。乐即出世善果。谓一成永成。再无有尽。能为下。谓既能与乐。以见如来真为大慈悲父。怜愍有情也(有情。不独凡夫。亦兼二乘)。

    △十一讚佛难遇。

    如来出世甚难值。无数亿劫时一现。譬如优昙妙瑞华。一切人天所希有。于无量劫时一现。覩佛出世亦同然。是诸众生无福慧。恒处沉沦生死海。亿劫不见诸如来。随诸恶业恒受苦。我等无数百千劫。修四无量三解脱。今见大圣牟尼尊。犹如盲龟值浮木。

    初二句直歎难遇。譬如下借喻比难。如昙华现瑞。则人天歎其希有。然其所以希有者。以于无数劫时方一现耳。覩佛下合喻。言如来出世之难遇。亦如优昙。故曰同然。是诸下。谓佛既难见。以未及见时。不知作福故无福。既无圣师点化故无慧。恒处下。谓由乏无漏福慧。且又造业为苦因。故恒处生死海中为苦果。亿劫长时。不能见佛。所以但随恶业。恒受其苦也。以上明众生已往之难遇也。我等下。庆今之幸遇。由百千劫已来。修四无量心。三解脱观。承此功德。今生方能得见。大圣牟尼即世尊也。犹如下比喻。谓须弥山下海中。有一眼之龟。一孔之木。若龟入木孔。则出海溺。然木经三千年方一经过。流之且速。其盲龟待之欲入。若踊身脱孔。又待三千年。木孔喻佛。龟喻众生。然喻佛之难遇如此也。此菩萨借喻。正为提撕大众。既遇佛世。岂可空过也。夫我等末世下凡。即今虽不能亲见亲闻。现今披读。如佛面谈。若不依教出苦。一日无常。又不知待几千年矣。

    △十二愿世随佛。

    愿于来世恒沙劫。念念不捨天人师。如影随形不暂离。昼夜勤修于众智。惟愿世尊哀愍我。常令得见大慈尊。三业无倦常奉持。愿共众生成正觉。

    此菩萨感佛圣恩。故发愿随佛也。来世之劫长。喻如恒沙。念念不捨者。以佛为天上人间之宗师。善能模范人天。故愿如形影相随。不忍暂离。葢欲佛作胜缘。教授故也。无著十八住。有不离佛世时住。正为此也。昼夜下。谓上既依佛为师。故勤修不减昼夜。众智即佛智。或二智。三智。四智。乃至一切种智。充之则至于无量。故曰众智。惟愿下。求佛加被也。以上虽发愿随佛。犹恐力不自由。复望哀愍常令得见。三业下。谓身无倦。常行佛行。口无倦。常说佛法。意无倦。常参佛理。所谓尊奉秉持。不敢怠惰也。愿共下迴向也。正言如三业之所持。昼夜之所修。原不为自身独善。亦不愿人天小果。愿与一切众生共成正觉。(正觉即佛果也)良以前经家叙德。谓此菩萨于贤劫中次补佛处。受灌顶位。为大法王。可为千佛之数。何此偈中。重重发明。佛世难遇。如昙瑞之难逢。佛身难见。类盲龟之值木。又愿世世不离见佛。昼夜勤修。愿佛哀怜常令得见。果何谓也。然此菩萨实不为己。葢为警策众生。自省自愧耳。将谓菩萨尚然。而我等尘劳中人当何如哉。假若有缘善人。一念警省。观想佛性。深究佛旨。亦生难遭之想。发惭愧之心。则精进大愿。必欲菩提。偶然大悟。则生死顿空。亦为诸佛一数。庶不负师吼菩萨之谆谆也。以上颂主宾会集一大科已竟。

    △二颂发起源流二。初颂如来正发二。初颂定感诸天二。初颂入定能感。

    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

    初句标佛为引导之师也。方颂入定。便称导师者良有意也。以后文入定则感天。放光则现瑞。将圣凡染淨因果。皆现在诸人面前。是佛说法不用语言。假如人若忘言默会。直下承当。则佛意机心。觌面了然。不亦佛为三界一大引导之师乎。次句颂趺座入定。独处下。形容定体。空寂舍者。以法性为房舍。法身如安处之人。而法身之佛。入法性之舍。而能所凝然。身心不动。故喻如须弥。

    △二颂诸天献供二。初总颂圣凡献供。

    世间一切梵天魔。莫能警觉如来定。此界他方凡圣众。悉知调御住于禅。广设无边微妙供。奉献能仁最胜德。

    警觉者。谓省察知觉也。莫能者不能也。梵天者淨居天也。以离下界粗浊五欲。淨居于禅定。为禅味所著不觉佛定。魔者乃欲界顶天。假他福力化成五欲。自己受用故曰魔王。又广化七珍。多增宝媛。为色欲所迷。亦不觉佛定。此界即是娑婆。他方即是别土。凡。即三界内者。圣。即出三界者。小大乘人通称为圣。圣者正也。谓发正心。入正定。得正果。永离生死。方为圣人。悉知下谓魔王粗心不觉佛定。惟有大凡诸天。及出世圣者。知佛性定。禅即定也。调御即佛。广设下。既知住禅。必说妙法。欲作福因。故所献供也(发菩提心者。现居三界。虽未成圣。能发大心。行大行。通名大凡)。

    △二别颂三天献供四。初颂欲界诸天供。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徧虗空。十善报应无价香。变化香云百宝色。徧覆人天无量众。雨杂妙宝献如来。香气??氲三宝前。百千伎乐临空界。不皷自鸣成妙曲。供养人中两足尊。

    四王天。忉利天。上至他化自在天。通为六欲。义同前解。十善下。明所供之香华妙宝。香云宝色。百千伎乐。不皷自鸣。不作而曲。皆从因中行十善行。感报如此。应用自在也。无价者。谓天香贵重。谁敢作价。故云无价(十善者。一不杀还放生。二不偷盗更喜捨。三不邪淫还梵行。四不妄言说真实言。五不绮语说直语。六不两舌说和合语。七不恶口说善法。八不贪更解脱。九不瞋还欢喜。十不邪见知因果也)两足尊者。即是福足慧足。福足则人天供养。慧足则应物鉴机。

    △二颂色界诸天供。

    十八梵众雨天华。及雨杂宝千万种。梵摩尼珠妙璎珞。众宝严饰天妙衣。大宝华幢悬胜幡。持以供养牟尼尊。

    摩尼云如意。以如意宝珠贯成璎珞。及天妙衣等供养者。以福田难遇故也。大义同长行(问。前云梵天魔。皆不知佛定。何得又颂梵众兴供。答。有二义。一或言总意别。前虽带梵天。意在魔众。二者或梵众不觉。而梵天诸王皆菩萨化身。使之令觉。既能省觉。岂不近佛兴供而作福因也)。

    △三颂无色诸天供。

    无色界天雨宝华。其华广大如车轮。雨微细香满世界。供养三昧难思议。

    供养三昧者。以三昧正定。是法身全体。拟之则错故难思。言之则乖故难议。无色供佛。前列众文中有辩。

    △四增颂龙王修罗供。

    龙王修罗人非人。奉献所感珍妙宝。各以供养天中人。乐闻最胜菩提道。

    此长行无。颂文补出。人非人。即七部鬼神也。所感者对能□说。以龙王等。见佛威仪福智。谓福田难遇。将欲□供。慨发于心。是为诚心感格。所以诸珍妙宝应心而现。以诚心为能感。珍宝为所感也。乐闻下一句。言七部鬼神。虽因中戒缓为堕落。却急务教乘。熏成菩提种子。今见佛入定。拟度必欲出定说法。故好乐而闻之也。天中人者。诸部经文未有此称。必译出时。誊录之错也。即天中天无疑矣。然必欲天中人者。谓天中之圣人即佛也。定感诸天大科已竟。

    △二颂婆伽现瑞二。初颂变定施通二。初颂变定。

    时薄伽梵大医王。善治世间烦恼苦。师子频伸三昧力。

    薄伽如前。大医王者。谓医能治病。而有庸者良者。庸者不但不能愈病。而反增病。何也。由不知病之源委。脉之微细。而用药又不知轻重。以随自所见。谬用其药。然在医者未尝不是好心。而反增其病者。葢学之不精。而用之不当也。此喻外道不悟自心。邪执谬计。认邪为正。以邪传邪。各立一教。呼祖唤圣。憍倨自尊。不知廉耻。心无惭愧。将世间良人子弟。引归于妖魅魍魉。其与庸医增病何别哉。良医喻佛。能知机之利钝。惑之重轻。解之深浅。行之勤怠。所以随机说法。善巧方便。务令彼行。能断烦恼。出离生死。转凡成圣。将无始已来生死病源。一言而愈。岂非出世间之大良医哉。故云善治等。师子频伸者。前长文云奋迅。此云频伸。即奋迅之别称也。三昧云正定。力者即神通妙用也。

    △二颂施通。

    六种震动徧三千。以此觉悟诸有缘。于此无缘了不觉。随彼人天应可度。见佛种种诸神通。瞻仰月面牟尼尊。以淨三业皆云集。如来能以无缘慈。饶益众生成胜德。

    震动准前。以此下四句。随机别见也。以此二字。蹑前定力震动。觉悟二字。元为警觉众生。而却有觉者有不觉者。其故何哉。葢只在有缘无缘耳。所谓佛虽大圣。不度无缘之人。非佛不度。以彼自无缘而业力自障。不自觉知也。故云觉悟有缘。无缘不觉也。随彼下二句。又别出有缘之机。随彼应度者。虽是教与机投。而彼可度之机。见佛神通有种种不同。然所见既不同。则知受教亦不同也。瞻仰下二句。言来机之诚也。月面者。言佛面圆满如中秋之月。以淨三业正显诚意也。谓沐浴其身。谨慎其口。秉正其意。以见来仪之诚无过于此。云集言众来之多。如云聚集合为一众也。如来下二句。言佛无缘之慈。饶益之普。不以无缘不度而伤其胜德也。由前云。觉悟有缘。无缘不觉。然则众生虽无缘自障。而佛却不忍遗之。或以神力加之。令彼暂见。或以威力降伏。令彼归从。故佛能以无缘之慈。令彼饶益。方见佛之胜德也。变定施通一科已竟。

    △二颂正明现瑞二。初颂如来放光。

    胷臆放此大光明。名诸菩萨不退转。如劫尽时七日现。炽然照曜放千光。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佛一毛孔光。无量无碍大神光。徧照十方诸佛刹。如来福智皆圆满。所放神光亦无比。其光赫奕如金色。徧照十方诸国土。

    劫尽七日现者。天地之始终谓之劫。劫尽坏时。火灾将起。而彼时一切人民。皆作恶业。遂使天久不雨。所种不生。诸水泉源皆悉枯竭。久久之后。风入海底。取日宫殿。于须弥山边。置日道中。徧照世间草木凋落。如是一日。乃至七日。次第而出。消竭海水。大地烟起。乾坤洞然。直至梵天。悉皆荡尽等。(出法苑珠林)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然今所用者。不取坏劫。但喻佛光之胜也。且如一日历天。乾坤朗耀。何况七日并照之光。显其愈胜也。今佛光之胜。取此为喻。故云炽然照曜放千光。世间下二句较量。如世间最胜之光。无过日月。纵至梵天身光虽胜。犹不及如来一毛之光。然一毛称性。周徧法界。况全身耶。无量无碍者。如日月独照四天下。须弥之上照之不及。况十方何能照之。显其有分量也。逢山对境。不能透过。显其有碍也。今佛光反此。上尽有顶。下尽阿鼻。横徧十方诸佛世界。故云无量无碍等。如来下四句结讚。赫奕者光胜也。

    △二颂光中现相二。初颂照依报世界相。

    大圣金光影现中。悉见世间诸色相。三千大千诸世界。所有一切诸山王。四宝所成妙高山。雪山香山七金山。目真隣陀弥楼山。大铁围山小山等。大海江河及浴池。无数百亿四大洲。日月星辰众宝宫。天宫龙宫诸神宫。国邑王宫诸聚落。如是光中悉显现。

    圣者。无所不通之谓也。不假习学。生而知之。谓听无不聪。视无不明。思无不彻。用无不中。贯三才。应万物。与天地同功。岂冐名尸位而称之哉。如三皇五帝。周公孔子。今颂言大圣者。惟吾佛世尊。竪彻如理之际。横穷法界之边。会万法为自己。了生死即涅槃。天中天。圣中圣。故谓之大圣也。馀准长行解。

    △二颂照正报圣凡相三。初颂释迦因果相二。初颂因中苦行相二。初历颂诸相十三。初颂割肉救鸽相。

    又现如来往昔因。积功累德求佛道。如来昔在尸毗国。曾居尊位作人王。国界珍宝皆充盈。常以正法化于世。慈悲喜捨恒无倦。能捨难捨趣菩提。割身救鸽尝无悔。深心悲愍救众生。

    初二句总标。如来下别显。尸毗救鸽。长行略。颂中增广。三四二句。显其位极人尊。国界一句。显其富有四海。常以一句。显正法化世。正法者。若世间法。即是戒善。若出世法。即谛缘度等。慈悲一句。即四无量心。能捨一句。即檀度也。难捨者。即头目髓脑。国城妻子。世人我执不亡。言之即瞋。谁敢乞化。菩萨则不然。有佛道可求。不知有身命可得。故凡有乞者。尽能施与。不知其为难也。末二句。以割肉救鸽。验其虽难而却不难。菩提为佛果。趣者向也。谓承因向果也。深心悲愍。正见菩提心也。

    △二颂雪山求道相。

    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捨全身。以求正法因缘故。十二劫超生死苦。

    一切圣贤。皆是有血性的凡夫做成。故云往昔在凡夫。次句。求道必欲入山者。以离尘劳。易摄其心故。世人所以不肯求道者。皆以世缘边重。生死边轻。圣人反此。生死边重。世缘边轻。所以诸缘放下。收摄其心。勇猛则遇难不怯。精进则成道为期。为求半偈能捨全身者。正显勇进之实行也。以求下结上义。以半偈虽微。是出世之正法。由捨身精进。超十二劫。超字理当在十二劫之上。(问人之所重者身命也纵有慕道之心。何至于全捨身命。不亦迂乎。答。身命者道之累也。半偈者至理之言也。人得正理则超凡入圣。贪身背道则永没沉沦。闻半偈如得宝珠。捨全身如脱弊屣。庆幸且有馀。何迂之有。不但释尊能行。如此方杨子厌为悬疣。孔圣朝闻夕死。此皆以道。为重。而不惜其身命者也)是知圣人。非不爱其身命。但身之与道不能两全。故不得不捨身而取道也。虽然。非我空者不能(当知捨身之说后人酌量。果如菩萨。人法双空者则可。若二执未空者则不可。以我执不亡。道眼未发。徒增业苦。于道何益)。

    △三增颂布髮供佛相。

    昔为摩纳仙人时。布髮供养然灯佛。以是精进因缘故。八劫超于生死海。

    佛因中二僧祇时。曾布髮掩泥供燃灯佛。以精进因缘。又超八劫。

    △四颂捨身救虎相。

    昔为萨埵王子时。捨所爱身投饿虎。自利利他因缘故。十一劫超生死因。

    如长行。

    △五增颂流水救鱼相。

    流水长者大医王。平等救护众生故。济鱼各得生天上。天雨璎珞来报恩。

    佛因中曾为良医。偶见鱼池水涸。鱼命未几。遂借王象驼水。灌满其池。更济以食。则鱼得全生。流水复念。水之与食。但救其生。不能救其死。然我当以佛法度之。趂其有缘。不可不度。遂遶池称念宝积如来名号。更诵十二因缘法。其池中鱼。数满十千。以闻法故。捨却鱼身。生忉利天。复以天眼观之。则知其故。时十千天子。各持璎珞。放光诵德。来报流水之恩。是知流水即佛之故身。今光中亦现。

    △六增颂翘勤讚佛相。

    七日翘足讚如来。以精进故超九劫。

    如来因中。见古佛相好光明。心生渴慕。遂翘一足。一足著地。讚佛相好功德。以精进所持。七日不怠。犹超九劫。

    △七增颂象王投猎相。

    昔为六牙白象王。其牙殊妙无能比。捨身命故投猎者。求佛无上大菩提。

    因中为象王六牙。彼有猎人。见此白象。深爱其牙。谓此牙若得。进之于王。王若见赏。则脱我穷苦。将欲图之。惧象力大。展转思惟。无有良计。回告其妻。妻曰。我闻白象六牙。定非凡物。将菩萨之化身。不可害也。夫闻其言。次日复至象所曰。我闻菩萨。能捨难捨。我欲汝牙。脱我穷苦。未知可否。象愍其穷。遂投身与猎者曰。我身全捨。任汝所取。遂发愿言。以我捨身功德。愿我生生不堕三涂。不生人天。不欲小果。愿求无上菩提。

    △八增颂施眼相。

    或作圆满福智王。施眼精进求佛道。

    有福则为王。有智则施眼。欲福智圆满。故能施眼。以眼不施。则福不圆。不施眼。则智不满。何也。非能捨难捨。而檀度不满。福奚具足。眼为智因。由捨眼故。所以智满。以此求佛。必有所克。

    △九颂鹿王捨身相。

    又作金色大鹿王。捨身精进求佛道。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有金色。力势踰众。仁爱普覆。群鹿恭从。所游近苑。牧人以闻。王率士众。合围逼之。鹿王乃知。垂泣而曰。尔等斯厄。厥訧由我也。吾将没命。济尔羣小。鹿王就索。下前两足曰。登吾踊出。尔等可全矣。羣鹿如之。咸获免矣。身肉决裂。血若流泉。躃地纔息。其痛难言。羣鹿啼呼。徘徊不去。人王覩其体残。血流丹地。不见鹿众。曰。斯者何以。鹿王对曰。执操不淑。禀命为兽。寻求水草。以全微命。干犯国境。罪应就重。身肉虽尽。两髀五藏。完具尚存。惟愿大王。给一朝饍。王曰。尔何缘若兹乎。鹿王本末。陈其所以。人王恻然。为之流泪。曰。尔为畜王。含乾坤之弘仁。毁命以济众。吾为人君。苟贪好杀。残夭所生。即布重命。勅国黎庶。自今绝猎。勿贪鹿肉。裂?举鹿。安厝平地。群鹿覩其王。仰天悲号。各前?疮。分布採药呾咋。传之人王覩焉。重为抆泪。曰。君以子爱育其众。众以亲恩慕其君。为君之道。可不仁乎。自斯绝杀尚仁义。天即祐之。国丰民熈。遐迩称仁。民归若流。此是佛在因中。现异类身。行菩萨道。今亦光现也。

    △十增颂身施夜叉相。

    为迦尸国慈力王。全身施与五夜叉。

    未见源委。姑留待察。

    △十一增颂施妻子相。

    又作大国庄严王。以妻子施无悋惜。

    因中作王。以布施无悋。庄严其德。故以名焉。凡有索求。不逆其意。名流八方。时文殊师利。欲往试之。化作少年婆罗门。从异国来。到于王所。欲乞王为奴。夫人为婢。王甚欢悦。与夫人说。我今已许。尔意若何。夫人亦喜。时王及夫人。随其所行。道人曰。既为奴婢。当踱跣而行。(踱音铎。跣音尠。谓徒足履地。即不容穿鞋也)亦遵其命。乃至将王及夫人。各卖一处。不容合会。心亦欢喜。全无悋色。文殊讚言。善哉善哉。以神力故。将王及夫人。如从梦惺。未离当处。此是捨妻之一事耳。假有瞋恚悋惜。则不能圆满檀度矣。

    △十二增颂捨头目相。

    或为最上身菩萨。头目髓脑施众生。如是菩萨行慈悲。皆愿求证菩提道。

    捨头如大光明王。佛因中作王。欲行檀度。难捨能捨。外国闻之。令旃陀罗。来于王所。欲乞王头。王曰甚善。吾当捨之。只恐羣臣阻隔。不果其愿。遂嘱大臣。勿违我愿。大臣计议。各将金头。以易王首。乞者不??。王闻其事。谓大臣言。彼旃陀罗。是我知识。成全吾愿。汝等阻之。不为忠顺。诸臣见王志莫能夺。举声大哭。震动天地。王问乞者。汝何不割。乞者答言。恐怖羣众。尔时其王。自割其首。奉与乞者。尔时大地震动。日无精光。又佛告众言。如来因中。捨金转轮王头有千颗。方满檀度。此乃捨头之一事耳。捨目髓脑者。佛因中作忍辱太子。父王有重病。求药无良。时有逆臣。欲害太子。伪称曰。一生无瞋人眼目。及诸髓脑。用此和药。服之病愈。太子闻说。对逆臣言。我一生来。心不动瞋。似是其人。若父病果愈。万死不辞。遂剜其目。断取骨髓。和药令服。父病大愈。太子命终。此是捨目髓脑之一事耳。末句迴向佛道。今此光中。一一皆现。

    △十三颂轮王出家相。

    佛昔曾作转轮王。四洲珍宝皆充满。具足千子诸眷属。十善化人百千劫。国土安隐如天宫。受五欲乐无穷尽。时彼轮王觉自身。及以世间不牢固。无想诸天八万岁。福尽还归诸恶道。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未得解脱超彼岸。谁有智者乐轮迴。唯有出世如来身。不生不灭常安乐。

    前六句。颂王富贵及十善化人。百千劫者。显非一世。解见长行。时彼下十句。是悟世无常。为出家之缘。时彼一句。能觉自身。觉是心上猛然之智。而世人为五欲所染。昏迷本性。虽终日奔驰。不以为苦。生死不保朝夕。谁肯省察。随业而生。任运而死。万劫千生。无有了期。惟智者猛省。觉身无常。及以一句。又觉世间依报。亦转变不牢。定有坏灭。无想一句。谓不但世人。便是诸天。至无想天。将浮想现行伏定不起。内守幽閒之境。认作至道。经八万岁。定力尽时。犹坠人间。转坠恶道。故曰福尽等。岁字不稳。劫字之误耳。犹如下三句。作喻观察。谓人间天上。依正两报。如梦幻泡影。即有而无。亦如朝露电光。不能久住。又喻三界如宅。八苦充满喻火。而八苦逼身。犹火烧宅。未得下二句。是厌世求脱之意。然未字最活。如三界五欲。人若乐著。则不能脱。若厌苦求脱。则未尝不脱。解脱二字。即离繫之谓。正对众生之繫缚言。葢众生为五欲所染。生死所缚。如蚕作茧。自缠自受。故未能解脱。难超彼岸。彼岸即涅槃。谁有下。谁字亦活。谓愚者乐著则入轮迴。智者不著则能超脱。然则谁有智慧之人。乐于轮迴者哉。唯有下二句。仰慕真乐之意。谓天上天下。皆为五欲生死所缚。不能解脱。而能超脱者。唯有如来。能出尘世。能离生灭。能得真常安乐涅槃。常则永无生灭。安则不被业牵。乐则不受诸苦。所以永出轮迴。高登觉岸矣。前长行。有捨轮王位出家学道之言。而颂中无者。寄于谁有智者乐轮迴之中也。

    △二总结全现。

    如是难行菩萨行。一切悉现金光内。

    △二颂果上灵塔相三。初颂总标八塔。

    又此光中现八塔。皆是众生良福田。

    世间土地。能生五穀。资养身命。名曰土田。如来八塔。能生百福。资养慧命。故云福田。

    △二别颂八塔。

    淨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园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闍崛山般若塔。菴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

    与长行同。

    △三结显供养。

    如是世尊八宝塔。诸天龙神常供养。金刚密迹四天王。昼夜护持恒不离。

    天龙供养者。谓见塔即如见佛。有二义。一者佛恩浩大。不忘恩德故。二者既为福田。良田下种故。金刚密迹者。本是菩萨。现护法神。持金刚杵。以杵彰名。故名金刚。外现恶相。人所不测。故云密迹。四天王者。即欲界初天。离地四万二千由旬。在须弥山半腰。东西南北。各有一埵。东方名持国。居黄金埵。领二部鬼神。保护东洲。南方名增长。居琉璃埵。亦领二部鬼神。保护南洲。西方名广目。居白银埵。领二部鬼神。保护西洲。北方名多闻。居水晶埵。领二部鬼神。保护北洲。昼夜护持不离者。随愿力故。(问宝塔既为福田。又有人天供养。必欲护持者何也。答。佛在世时。魔王常来诸佛入灭。以佛在世。令魔宫不安。且损魔眷属。佛既入灭。留塔住世。亦表佛在。恐魔来伤毁。故此护持。又随本愿。故来守护也。又问。经云昼夜不离。注中又云天王各护一洲。且八塔各在一方。一身何能徧护。答。有二义。一者如世间总督。住在一处。威镇八方。且有属官。各守一洲一县。此亦如是。住居一处。威镇无方。且各有所部鬼神。或差遣护持。归功于王。即王护等。二者外现天身。实是菩萨。其分身散影。所谓一体不动。周徧十方。何疑哉)以上颂释迦因果相已竟。

    △二增颂造塔获福相。

    若造八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延长。增长智慧众所尊。世出世愿皆圆满。若人礼拜及心念。如是八塔不思议。二人获福等无差。速证无上菩提道。如是三世利益事。于此光中无不现。

    此颂造塔功德。初句标住。次句明现世福寿。增长一句。明现世智慧。世出一句结显。良以福智两全。又增大寿。一切世间谁不尊敬。以福寿延长。即世间之愿圆也。增长智慧。又为众所尊。即出世之愿满也。以见造塔功德不可思议矣。若人。下明礼拜心念功德不测。二人下较福。如礼念之人。及前造塔之人。二人获福等无差别。速证下结显。如是二人。不唯得世间之福。且于无上菩提速证也。如是下总结三世。谓生处及说法等塔。是现世。因中苦行等是过去。佛今未及涅槃。现出涅槃处塔。是未来。故曰如是三世等。

    ○上云造塔之福。如甘露皷王经云。若人以泥团造窣堵波。大如阿摩勒果。上安相轮。刹竿如针。覆葢如枣叶。中安佛像同??麦。下葬舍利如芥子。其福胜以满四洲金宝供养四方罗汉之福。据此则知造塔之福殊胜也。法华云。聚沙为佛塔。皆以成佛道。又天授品云。天王如来灭度之后。全身舍利。起七宝塔。诸天人民。以香华璎珞幢幡宝葢。礼拜供养。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据此则知速证菩提者宜矣。是知大乘之人根利。礼念之间顿悟者。不减住世之功。又如来慈悲大愿。德化优馀。故流风扇于后世。有若此之利焉。

    △三增颂云集供众三。初颂云集圣凡。

    十方佛土诸菩萨。神通游戏众灵仙。万亿国土转轮王。寻此光明普云集。

    初句即圣。次句下即凡。灵则通。如万灵百灵。仙则别。是灵之一类耳。神谓妙用不测。通谓自在随心。游戏即神通之运用也。以上菩萨等来处云十方。轮王之本国云万亿。如是殊方凡圣。因寻此光。普皆云集者。其故何哉。葢为佛世之难遇。大法之难闻也。

    △二颂神力兴供。

    各以神力来供养。雨如意宝奉慈尊。诸天伎乐百千种。不鼓自然出妙音。天华乱坠满虗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宝幢无数诸璎珞。持以供养人中尊。

    初句标来意。次明宝供。雨(音玉)言自上而下。或停空中。或积尊前。各表来意之敬如此。诸天下六句。总是天上华香等。贵重珍琦之所供养者。亦显来意之诚。及为法之切耳(问。菩萨天仙。皆有神通。则所供之物。自上雨下。不知轮王何如。答。轮王虽无神通。却有诚心愿力。所供之物。随愿而转。亦可从空雨下。有何疑哉)。

    △三颂伽陀讚佛。

    微妙伽陀讚如来。善哉能入于三昧。现不思议大神力。调伏难化诸有情。

    伽陀。即孤起颂。以美词嘉德曰讚。善哉等皆讚词也。大神力者。即动地以警策羣心。放光以罗列因果。皆是如来三昧定中之显发。皆人天不能测量者。故谓神力。调伏下。正明神力之功効。谓众生刚强邪见。实难教化。今见光中影相。善恶因果。俨然不昧。岂不趣吉避凶。改恶从善乎。善哉世尊。善能调伏也。以上如来正发一大科已竟。

    △二大士请法四。初正请转法。

    惟愿世尊从定起。为诸众生转法轮。永断一切诸烦恼。令住无住大涅槃。

    惟愿者。是大士为众恳切之词。从定起三字请佛出定也。若论如来。那伽常定。无不定时。今从无定动中现出定相者。正显如来一片婆心。亲切为人之处。只在一坐凝然。而妙法全现矣。然在大士等。未尝不体佛意。奈何凡夫不入。是故菩萨恐负佛意。复请出定。为诸下。明出定之意。众生言诸者。不唯六凡。亦兼小圣。皆为所被之机也。法轮者。有通别两说。通者一切权实顿渐。皆为法轮。别者即今心地观法。今大士与佛意通。请转者。心地法为能被之教。转者传也。法即众生之心。及观心之智。轮者有运动之相。谓出自佛口。运入众生心中。令其参究神会。而至豁达大悟。有此功効。故请转轮。永断一句。悲能拔苦意。既云一切烦恼。则该尽五住。凡夫为见思所烦。恼乱心地。造有漏业。感分断生死所缠。权小为无明所障。虽得圣果。犹不能高证菩提。仍为变易生死所局。总是如来之悲境。所以请佛说法以断之。若灭现惑存种子。则对境还生。心种现皆亡。是为永断矣。令住一句。慈能与乐意。涅槃。是佛所证无灭无生真常道果。加一大字。拣非小果。令住二字。指能住之智。无住二字。即所住之理。理即涅槃。然既云无住。而又云能住所住者。葢本无能所。今在解释训晓。不得不分能所。若夫智理冥合。证无所证。住无所住。则清淨本然。方得无住也。又云无住者。拣二乘有住。以彼能所未亡故。是知上住字。是契入意。下住字。执著意。必智理两亡。是为无住。不同二乘有住也。

    △二来仪表诚。

    如我等类心清淨。从万亿国来听法。

    初句我是大士自称。如者自指之辞。等类者。非我一人。兼于同类。心清淨者。有两说。在菩萨则我法双亡曰淨。在人天则心无杂念曰清。次句表诚。言不辞远方而来者。为听法故。万亿者。如娑婆止云一国。此名万亿。从彼来者有二意。一者远意。谓经历之国有万亿之多。二者徧意。谓一体不动应徧十方。万亿国土无所不在。今言来者。亦不来而来。不听而听。然则大士尚尔。佛岂不然。佛在定时。即动而定。不说而说。纵然出定。即定而动。说而无说。前意于文则顺。后意于理实合。两意皆可。

    △三三昧献供不妨。

    以三昧力常谛观。于我微供哀纳受。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前二句求佛纳供。后二句三轮体寂。初句望佛定中观察。证明我心。微供者。微薄之供。谦辞也。即前各以神力来供养。雨如意宝供慈尊等。必哀恳纳受者。为不负来意也。能施下表。显今事门头一法不少。故望纳受。于三下遮。显实际理谛一法不立。故云无所得。能施者即自己。约人说。所施者指他。约佛说。即受我所施者。施物即供品。约宝珠等说。三世之世字。当事字看。无所得者。即三事皆不可得。谓不知有我。不知有佛。不知有物。三轮体空。如理之供也。又三世者。约一念具足三世说。如一念未起即过去。正起一念为现在。念已即未来。此言一念具足三世供佛。又云无所得者。谓正在一念三世。而不妨三世一念。至一念犹无。可谓心空境寂。称性之供也。葢供佛之诚。无过于斯矣。

    △四总结供养。

    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最胜心。即无所得心。安住如同宴坐。谓宴坐于实际理谛。即是我等以无所供而供诸佛。故曰供养等。又最胜心者理也。供养下事也。用也。可谓一心不动。而用通十方。如普贤云。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徧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是则圆融周徧。横彻十方。竪贯三际。无处而不供。无时而不供。至哉大士。无以加矣。以上序分已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卷第一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