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境”、“缘”宽狭的不同,故造此颂;非但义理包罗含蓄,并且颂句简明谐和,故诵读之时,更觉津津有味,而不生烦厌的。

    王恩洋居士曾造《论释》,范古农居士亦作《贯珠》,而谛闲老人并有《颂疏》,均可作为参考。今此所讲者,不过余“随自乐为”,说其概要,便人了解。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前五识”在“三境”中但能缘“性境”,在“三量”中但属于“现量”,若论“三性”,那是善、恶、无记三性俱通。

    三界分九地:欲界一地————“五趣杂居地”,五识俱全。色界初禅第二————“离生喜乐地”,只有眼、耳、身三识了。因为初禅以上不用段食,没有香味二境之存在,所以用不着鼻、舌二识了。二禅以上连眼、耳、身三识都用不着了,因为他常在禅定中啊。

    前五识的心所只有三十四个:“遍行”五个、“别境”五个、“善”十一个、“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根本烦恼”只有贪、瞋、痴三个,所以一共只有三十四个心所。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前五识共同依托的是“净色根”,亦名“胜义根”,附托在“根依处”里面。眼识要托“九缘”,耳识要托“八缘”,鼻舌身三识要托“七缘”,才能生起,所以说“九八七大家好相邻近”了。

    眼、耳两识是“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才可以观察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

    “根”和“识”两种不同的功用,不但凡夫和外道分不清楚,就是愚法声闻的人,也很难容易去真实了解啊。

    【变相一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上面那两首颂是约“前五识”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说的,这首颂是约圣人“转识成智”所说的。

    佛有两种智:一是“根本智”,二是“后得智”。什么叫做“根本智”呢?遣相既尽,证得无相,智体无漏,实证真如,是直接亲缘真如的。什么叫做“后得智”呢?体是无漏,而有分别,是不能直接亲缘真如的,故又名差别智,即是世俗智。此“后得智”如果要缘“真如”的话,那只好托“二空”所显的“真如”为本质,自己再变起一重相分(影像)来缘,即是“观空舍执,执尽真现”。不然的话,不但在菩萨因位中“前五识”的“世俗智”不能直接亲缘“真如”,就是到了佛果位中,要想“前五识”转成的“成所作智”来缘“真如”,也是不能诠表显现出来的。

    前五识要“转识成智”的话,必须第八阿赖耶识先转成“大圆镜智”,最初发起光明的时候,然后前五识才转成无漏的“成所作事智”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现三类的化身,来救拔止息众生中“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苦轮了。甚么叫做“三类分身”呢?

    (1)现千丈的胜应身,为初地以上的菩萨说法。

    (2)现丈六的劣应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说法。

    (3)随类化身,现种种不同的身形,去度众生,如三十二应之类。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第六识”在“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是都有的;在“三量”————现量、比量、非量,是全备的;在“三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是皆通的;在“三界”轮转的时候,亦是容易可以知道的。它的相应心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一共有五十一个,都全备的。所以随“信”等相应,即可作善。随“贪”等相应,即可作恶,是能够临时各别由其分配的。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识”它对于“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转变而更易,因为有时为“善”,有时作“恶”,有时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有时在“欲界”,有时在“色界”,有时在“无色界”;有时“苦受”,有时“乐受”,有时“喜受”,有时“忧受”,有时不苦不乐的中容的“舍受”。

    “第六识”有时“根本烦恼”生起,有时“随烦恼”生起,有时也有“信等十一种善法”生起,互相牵连。“动身”即是“身业”,“发语”即是“口业”。所以在“第六识”的身、口、意“三业”中,“动身”的行为、“发语”的说话,远不若“意业”为最厉害。

    “第六识”有时造“引业”的总报和“满业”的别报,所以结果能招“引业”,牵去受“总报”的“阿赖耶识”;能招“满业”,牵去受“别报”的“前五识”。此识即以“造业”“招果”为彼业用,故曰“引满能招业力牵”也。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六识转识成智,要到最初发起“初地”,名为“欢喜地菩萨”。在入心、住心、出心这三心中,“入心”的时候,“分别我执”虽然伏住了,而“俱生我执”还是眠伏在“阿赖耶识”里面。

    要到“第七地”时的“远行地菩萨”之后,俱生我执“现行”并“种子”都完全断了,这才纯是“无漏”。到这时,“第六识”转成的“妙观察智”此智以能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摄观自心,引生无量功德,及观有情心行差别而说法,皆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无违失。故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说一切法,断一切疑,度一切众生,皆得利乐。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第七识”梵名“末那”,译名“意”,为第六识依,故名“意根”。此亦名“意识”,“意”即“识”故,“持业释”也。第六意识是“依主”得名,其差别在此。

    “第七识”在“三境”中是“真带质境”,以第七识的“见分”去缘第八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