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律宗初探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才得到报冤方便,令他疮生人面痛苦难堪,才觉甘心。现在多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为我解除冤结,消灭深仇于无形,从今以后我不再来危害于他。’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番前因后果,报应昭彰,骇人听闻的说白,不觉大惊之余,魂不附体。赶快手掬泉水,继续洗濯,虽然痛彻骨髓,一时昏厥,待到苏醒,奇怪的是这个晁错冤疮已经平复,不留踪影了。国师这时回头四顾,一片寂寂,迦诺迦也已影踪全无,是知圣贤混迹,应世度生,实非我们凡夫的知见所能了知。

    为了纪念这一奇异的遭逢,悟师就在双松圣迹起造一庵,名为招提寺,到了宋代至道三年间,这个寺承皇上恩赐,名为至德禅寺。当时高僧信师得知其事,作了纪述,使后世学者知此史实。悟达国师身历其境,感概万分,忏悔宿世罪障,更加勇猛精进,特记其事,作为忏法,朝夕礼诵,由此传播天下,俾使世人咸知前贤先圣事迹之端详,而各各忏悔自身之业障,解除宿世之冤结。这就是《三昧水忏》的发起因缘,但愿佛陀弟子们,善男信女们,能够通过历史教训,严净受持‘不杀生’的第一条戒,请教友们三思上述历史故事,虽近似神话,但亦足窥见佛教对不杀生戒的非常重视,凡我教友应该身体力行。

    (一)楞严经的业果相续

    《楞严经》第四卷三种相续中业果相续文中指出:‘佛告富楼那尊者说:“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又说:“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又说:“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二)楞严经的以戒助定

    《楞严经》第六卷以戒助定文中提到‘佛告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复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我得四果及辟支佛十地等,诸位菩萨。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说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沦苦海,不成三昧。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上面所引经文,只是抽象的节录一部分。

    根据上面所引的《楞严经》这二段经文看来,很清楚的要我们觉悟这杀、盗、淫、妄四条性戒,以及酒的遮戒,对修道教徒说来,是非受持不可的。所以佛制五戒,乃是律学的基本戒条,也正是四波罗夷的大罪。

    我们把杀生、淫欲这二个戒条,先来研究研究!把上面所讲的以人杀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相杀相生、相生相杀、汝负我命,汝还我债,我负汝命、我还汝债。以是彼此结下深仇,业果不亡。就是经过百千万劫漫长时间,常在生死轮回之中,相续不断。杀生如此,因果报应是丝毫不差的。就是淫欲,也是如此。汝爱我身,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我怜汝色,男女之间,相怜相爱,永结同心,爱不能离,难分难舍,古人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一来,就是经过百千万劫俩人当然是常在缠缚生死苦海,无法脱离。所以文昌帝君曾经说过:‘业海茫茫,首恶无如色欲,尘寰悠悠,易犯唯有邪淫。拨山盖世之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士,因兹败节毁名。始为一念之差,致令毕生莫赎’。可是人们在这个淫欲与邪淫问题上,谁能‘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尘大火坑’。自可使你心身清净,自在安乐,无挂无碍,逍遥去也。

    在五戒之中,前四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和不妄语,是和其他宗教的五戒一致的。这是保持社会秩序的根本规范,任何社会,均应由此根本规范而成立。不过,在先后顺序上稍有差异。《摩奴法典》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和不贪嗔。《包达夜那法典》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和不贪五种。《钱多传耶奥义书》有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和实语五种,作为修行人之五大义务。耆那教乃说有不杀生、不盗、不妄语、不淫和离欲五戒。瑜伽派也说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和不贪五戒。在佛教其他的戒律中,也以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最重要之戒。例如前述比丘四波罗夷,是淫盗杀妄之戒,在大乘戒的十重禁戒里,前四戒乃是杀盗淫妄。唯有出家戒时,乃将不邪淫改为不淫。

    (三)犯戒感报

    现在我再举述一个故事,因为起邪心,动淫念而遭到丧身失命。据说从前有一个持五戒男居土,一天走过深山农村,夜幕降临,四顾不见村落住家,行行再行行,急于要找一落脚点借宿一宵,忽见前面不远处露出一间小屋油灯闪闪,便不得已敲门借宿,谁知屋内只有一个中年妇女,便说明来意,妇女说‘我丈夫是一个山妖罗刹,每夜回来,你住这里会被他吃了’。居士说:‘我是一个佛教徒,受持五戒,有护戒神王,保护我身,可请放心’。妇女就安排他住于隔壁室中,受戒居士这夜就一心清净虔诚戒法,到了次日天亮平安无事,就告别前行。可是这位妇女感到奇怪,每夜罗刹鬼丈夫都要回来,为什么昨夜不见回家呢?希奇希奇!居士边走边想,认为这位妇女说有罗刹丈夫是在骗我瞎说,不会有这种怪事,同时刹那之间淫业发现,邪心难降,走了好远又转身回来,要求再借一宿,妄言绮语,不怀好意。妇女心想:这位居士是个善良持戒之人,昨夜住此,罗刹不回来了,或许有能克邪的本事,就答应了居士的请求。不幸的是居士今夜来住已是存心不良,故夜间淫心发作,将妇女百般调戏,强行邪淫。正在紧急时刻,只听得阴风一阵,山妖破门而入,见情大怒,不由妒火炽燃,就把居士活活吃了。一条性命呜呼哀哉!这时又惊又怖,含冤莫诉的妇女问罗刹丈夫‘你昨夜到哪里去了,为何不回家呢?’罗刹说:‘我昨夜回来,才到门口看到房舍光明灿烂,眼睛也张不开。似见神王围绕巡罗,慌忙之余,连门户也找不到。不得已只好他往,但今夜回来却安然如故,没有光明也没有神王。’我们要知道,持戒功德不可思议,若有居士每受持一分戒,就有五位护法神王随身护佑。受持五戒当然就有二十五位戒神拥护,这位居士第一夜要求住宿,是一心清净,虔持禁戒,自有二十五位神王保护其身,放大光明,罗刹鬼不敢入室。第二夜居士顿起淫秽之念,破了戒法,神王离开,失了光明,以致惨遭非命,感召恶报。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可不慎欤?这个故事,希望大家好自三思吧,对于修持戒法一定大有助益。

    (四)酒戒

    第五戒的禁酒,是佛教戒律的特色,此事已如上面所说,佛教是觉醒之宗教,它最讨厌醉迷。关于这个五戒的内容,当然有适应时代和广义上的种种解释,但此事待下面十善戒条项下,再来叙述,今先略述五戒与古来儒教所说五常,有相一致之点。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相当于仁、义、礼、信、智,这是早在后汉时代,主张儒道佛三教一致的‘牟子’的《理惑论》里所说的。五戒与五常,其精神完全一致。将五常的精神,表现为具体的禁止的条项,乃变为五戒。五戒之中,前四戒的行为本身,是反道德的罪恶行为,但饮酒的行为本身,不一定是罪恶,可是,由于饮酒而能作出其他‘恶’的机缘。因此,前四戒之罪叫做性罪,而饮酒叫做遮罪。

    关于饮酒的罪恶,在诸种经律里,屡有所说,《智度论》里,说著饮酒的三十五失,《正法念处经》里,说著饮酒的三十失等,就是这个例。今酒能形成犯其他罪的机缘,由于今日一般犯罪的背后,必有酒与女人二者,即可知之。此事当然有详细的犯罪统计可证。关于此事,《智度论》里,有一有趣的故事,即:有一人为欲饮酒,偷了邻人之鸡,杀死为菜肴,邻女来问,以妄语答曰不知,又趁酒醉强奸之。这样,由饮酒,便犯了偷盗、杀生、妄语和邪淫四戒之罪。如此饮酒能为犯其他罪之缘,故应戒之。

    (五)八戒

    在家信徒在规定的期日,特别要为实行严格的宗教生活而守出家人的戒的一部分,叫做‘八戒’或‘八斋戒’。其内容,是于前五戒,再加上(1)不非时食(下午不吃东西),(2)离歌舞观听香油涂身,(3)离高广大床的三戒。这时,五戒中的不邪淫,当然是不淫的意思。本来是在每半个月的八日、十四日和十五日的布萨日,要严守这个戒,所以一个月有六天的持戒日。因此将其称为‘六斋日’,以今日的话来说,可说是以每星期日为克己日,而以宗教的信念,特别励行禁欲的生活。在家人平常是容易堕落于爱欲与物欲的生活的,所以至少一个月间也要有数日来过著像出家人的那种禁欲生活,以靠近宗教的境界,所以把这叫做‘近住’,因此戒叫做‘近住律仪’。这是靠近佛道而住的意思。

    第五节  出家的五众弟子受持戒法(出家的意义)

    佛陀普度众生,跟他出家学道的有五众弟子,一、沙弥(小和尚),二、沙弥尼(小尼姑),三、式叉摩罗(学戒女),四、比丘(和尚),五、比丘尼(尼姑)。古人云:‘出家乃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我们能够看破红尘、摆脱世俗,投身于空门之中,做一个清净无挂无碍的出家人,的确是有宿根,有智慧,才能下定决心,斩断俗缘去做和尚,过拿清磬木鱼,青灯独守的刻苦生活,终身吃素,不能结婚,遵守佛门寺庙清规戒律,实是难能可贵受人尊敬的僧伽。

    出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1)就是上面所说,割爱辞亲、剃除须发,清居梵刹、持戒修心之士。这是出世俗之家,做一个比丘。这真是一件不容易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就是在出世俗之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努力修行,把自己心中所有见思烦恼,以贪、嗔、痴、慢、疑的五钝使,和身、边、邪、见、戒五利使,用我空智慧来观照、用功修行,功夫成就,把这十使见思烦恼统统断了,坏灭得干干净净,自然就能超越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分段生死苦因苦果,得证偏真涅槃的乐因乐果,这是出三界之家,做一个罗汉。

    (3)我们发心修行,证了阿罗汉以后,再精进行道,发广大菩提心,修福修慧,上求如来觉道,下度法界众生。再进一步,运用法空般若妙智,破了尘沙无明烦恼微细之惑。就是把最后生相无明的根本断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楞严经》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到这里真所谓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清故。五住烦恼,二种生死永亡,成等正觉,圆满菩提,就是称为出烦恼之家。

    可是我们在世界上发心修行,用功办道,助道缘少,障道缘多,难进易退,时上时下。经中称为毛稻众生,被风一吹,或东或西,随风所转。古人云:‘出家一年,佛在心田。出家二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耳边。出家四年,佛在天边。’若近若远,步步后退,真是太危险了。我们要记得古人说:出家如初,十分虔诚,万分勇猛,能够持久修去,不退最初所发的一念菩提心。那真是成佛有余。我想佛门弟子对这些道理一定会有深刻理解。特别是新出家沙弥、沙弥尼更加要好好注意,永记不忘,幸甚幸甚。

    第六节  十戒和六法戒

    十戒是未成年的出家人,即沙弥所受持的戒。这是在前五戒上面,再加上:(1)不非时食,(2)离歌舞观听,(3)离香油涂身,(4)离高广大床,(5)离金银宝物之正戒。出家人不得持有金钱,已如前述。十戒是沙弥戒,故在出家授戒的作法上,本来是授此十戒的,在受戒时,如问:‘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戒,能否守持?’就要答说‘能持’。即完成受戒的仪式。

    六法戒指男女非达到二十岁者,不得受具足戒,而为僧团的正式出家人,故未满二十者,应受持上述十戒,尤其是对于女子,于其十八、九岁的二年间,特别要她学‘六法戒’,能学持六法戒的人,才可授予具足戒。六法戒的内容,是不淫、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酒和不非时饮食。这些,都是十戒中的戒,对此六戒,特别要严格修持,以验其根器。据律载:佛为女人特说六法戒,是为要验其有无妊娠的情况。学修此戒的沙弥尼,叫做‘式叉摩那。’

    第七节  比丘比丘尼戒

    (一)出家僧尼应受的戒法

    凡是做一个比丘、比丘尼、都应该要受持戒法。比丘、比丘尼具足戒条数,由于各部律藏的不同,在具体数位上也各有不同,《四分律》是二百五十条(比丘)和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五分律》是二百五十一条和三百七十条,《巴厘律》是二百七十条和三百十一条,《十诵律》是二百六十一条和三百五十四条。其内容,乃由‘罪’的轻重,被分为八类。

    第一类是波罗夷法。此被译为‘断头’或‘被他所胜’。这是相当于世间法律的死刑,犯了这个罪的人,是被教团赶出(放逐),而失去比丘之资格。‘波罗夷’是‘被打败’或‘陷入于败北’的意思。这类里面,有淫欲、窃盗、杀人和妄语四条。

    第二类是‘僧残法’。这是第二类重罪。此罪不会失去比丘的资格,尚留存有宗教上的生命,但关于服罪和免罪等事项,应由僧团而决,属于本项之罪,有下面十三条:(一)故意出精,(二)触妇人身,(三)对妇人发淫猥之语,(四)向妇人说‘供养淫欲法’,(五)做结婚之媒人,(六)自作超规定之高大房屋,(七)有施主时,造规定以上之大精舍,(八)以无事实的波罗夷罪,而诽谤别的比丘,(九)取别的事实附会于波罗夷罪,以诽谤别的比丘,(十)欲破僧团的和平,受其他比丘谏告亦不中止,(十一)作如此(第十条)比丘之友,不服从僧团之谏告,(十二)对自己之罪,不但不听其他比丘之谏告,反骂其他比丘,而不服从教团之谏告。(十三)与信者结特殊人情关系。损害清净的信仰,而不服教团之谏告。犯了以上十三条罪的人,应在二十人以上僧侣中受处分和忏悔。

    第三类是不定法。这是不决定之罪。此罪只于比丘而有,比丘尼乃无之。内容有二条:(一)于秘密(隐藏)地方,与妇人单独(只有男女二人)对坐(坐向);(二)于不隐蔽之场所,与妇人单独二人对坐。以上二条,被有信仰的信徒目击时,由其信徒所告,而决定为波罗夷或僧残或单堕等罪,看情形而决(不定)。

    第四类是舍堕法。这是对于衣服、钵及其它物品,超过规定的所有(持有)或有不法态度时,其物品会被僧团没收,且要于僧侣面前忏悔,此罪有三十条,犯了此罪的人,要于四人以上的僧侣前交出其物品(超过规定的物品)来忏悔。舍堕的‘舍’是舍物品的意思,‘堕’是堕地狱的罪的意思。

    第五类是单堕法。此非如前项有关财物之罪,而是有关妄语、两舌、杀畜生或饮酒等,执著心烦恼之罪,内容有九十条(巴厘律是九十二条)。犯了此罪的人,必须于三僧人前忏悔。

    第六类是悔过法。这是应向他人告白或忏侮之罪。内容有关‘食事’的四条律而成。犯了此罪的人,应于一人之前忏悔。

    第七类是众学法。这并不是罪名,而是规定食饮的方法,说法的方法,或亲近在家人时,应注意的种种‘威仪作法’。违此行为者,成立‘突吉罗’罪。内容有一百条,故云‘百众学’,但《巴厘律》是七十五条。故意犯此罪时,应对上座比丘忏悔(对首忏),若非故意触犯此罪时,则于自己心中忏悔(责心悔)即可。

    第八类是灭诤法。此亦非‘罪名’,而是规定僧团中所起纷诤的‘镇灭法’。内容有七种方法,故云‘七灭诤’。由此方法,尚未能适当镇静纷诤时,上座即成立‘突吉罗罪’。

    (二)持戒得果

    现在根据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七章,持戒得果文中提到《僧祇律》说:从前印度波罗奈国有二个和尚,大家约好一起到舍卫国去朝拜释迦牟尼佛。路途很远,天气甚热,二个比丘一老一少在途中走了多天,口渴难受,到处都找不到水吃,前行不久,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地方有一口水井,心中感到安慰,松了一口气。二位和尚都走到井边,看到井里有水生大欢喜,年少和尚见水就畅饮一顿,吃得很饱,他暗里想到:我吃了水,不但解渴,更能延长寿命,不至渴死途中,可以去见佛。老的和尚他看到水,心里记得佛陀曾经说过:‘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的教导。认为虽是井水,水里一定有八万四千虫。虫虽是微细动物亦有生命,我们吃水也是杀生。老和尚他就遵守佛戒,宁可渴死,坚决不吃井水。年少和尚对年老和尚说:你为什么不吃水?汝渴死在此不得到舍卫国去见佛呵!老和尚下定决心不吃水,不久就因渴极而死了。他死了以后,由于精进修行,严持杀戒,以持戒功德,即生第二层忉利天上,得有神通。当夜就先到舍卫国朝见佛陀,听佛开示法要,当下得到法眼清净,证阿罗汉果。而少年和尚不持杀戒,吃水以后,过了二天来到佛所,礼拜请法。佛问:是一个人来,还是有其他人同来。少年和尚以感叹心情把老和尚不肯饮水而渴死途中之事禀陈于佛。自以为是,不知惭愧。佛说:你是一个愚痴之人不持戒法,你说见我,实是不能见我。佛又将老比丘昨夜已先来见我闻法得道之事说了一番,这位年少比丘生大惭愧,深自懊恼,破佛杀戒,无地自容。由是发奋图强,更加勇猛精进,持佛戒法。通过这个故事,使我们佛教弟子深深体会到持戒犯戒二种思想和行为,得到二种不同的果报,望自三思,是为至要。所以佛说:‘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三)坚持禁戒的模范

    据说:从前有一位朝山化缘的和尚,有一天,到了豪富人家,一走进门,正巧在大厅里坐著一位少妇,聚精会神地在那里串珍珠,听到门声响,知有人来,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僧衣的年轻和尚,手拿一只铜制小引磬进来化缘。少妇急忙溜进后堂,因为仓促之间离开,竟然把正在串联中的一颗大珍珠,随手放在桌上。不料后来滑到地板上去了,这时天井旁走来一只白鹅,眼看青光闪闪的大珠子,冲上去一口吞下,和尚亲眼目睹这一事实。忽然,少妇想到了这颗名贵宝珠,马上叫女佣来到大厅,可是遍寻不见。主人佣人都在想:除了这个小和尚来化缘,却没有别人来过大厅。随即问小和尚,和尚默默无言,一声不吭,即使众人大声严诘,和尚仍不开口。于是动了众怒,一阵拳打脚踢,这位坚持戒律的尊贵和尚,任你怎样怀疑,对他无礼,妄施刑罚。他念念不忘世尊‘以戒为师’的教导,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所以难忍能忍,一片精诚,坚持到底,不发一言。这只鹅呢,在人多吵闹之中,不巧被人们乱脚踏死。和尚看到鹅已被人踏死,便开口说道:‘您们别再打我了,珍珠已在这里’。大家逼他快把珍珠交出来,和尚说:‘在鹅的肚子里’大家感到哭笑不得,异口同声地说:‘您为什么不早开口呀?’和尚说‘我是佛弟子,要遵守戒规。我若早说,您们势必要杀鹅取珠,我就犯了杀戒。若说不看见,便犯了妄语戒。深觉左右为难,还是守戒第一。佛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众人听和尚说到这里,又是惭愧,又是钦佩,一片寂静,众人心中刻划著一个深刻的印象————‘世尊垂教以戒为师。’

    (四)《梵网经》、《优婆塞戒经》不同的戒条

    若使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弟子,欲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将来能够直趋大乘,广度众生,圆满菩提道果。只是恐怕他基本不巩固,徒挂虚名,不能得到真实效益,所以首先要受五戒,以固其根本,然后进一步根据《梵网经》求菩萨戒法。菩萨戒法有十重四十八轻。这才是如律仪合法规的行径。

    但是依靠《优婆塞戒经受戒品》所说:对在家二众所传授的菩萨戒,只是六重二十八轻。这是按二部经所指示二种不同的戒品差别的规定。我们要知道在家男女居士受菩萨戒之后,虽然名义上称为《菩萨优婆塞、优婆夷戒》,其实也是以所受的五戒为体,因为这五条戒法,乃是直趋菩萨大乘的阶梯,而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在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月小廿八日起)要受八斋戒以为修行学道,仰慕出家离欲清净生活的主要道理。以是之故,在家二众,要受大乘菩萨戒应先受菩萨优婆塞、优婆夷戒。所以《优婆塞戒经》云,‘优婆塞戒,极为重要,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十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为根本’。

    第八节  菩萨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

    (一)上中下三品戒法授受不同的道理

    中国佛教信徒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的四众弟子要求受大乘菩萨戒法,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呢?据律中提到,是由古代道融和道影二位法师,他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梵网菩萨戒本》而修行的。但要求对菩萨戒传授和受持的方法和规则,以后就没有再流传于世间了。后来过了相当时候,又有一位沙门名叫道进,就从昙无忏法师根据《地持经》传授菩萨戒的方法。

    上品的菩萨戒法:按《高僧传》卷第二,昙无忏传记说:道进法师受上品菩萨戒的经过奇迹,最初昙无忏在姑藏之时,有一位沙门名叫道进,他十分虔诚要求昙无忏法师给他传授大乘菩萨戒法。法师说:你要求受菩萨戒,一定多多进行忏悔,把多生以来直至今生所有罪障业障,统统忏得一干二净,才能给你传戒。譬喻净器,才能装人甘露美味。于是道进法师依教奉行,一心一意努力礼忏,经过七天诚恳忏悔。到了第八天道进以为经过七天的忏悔,业障一定可以消除,由是再到昙无忏处,再次要求为他授菩萨戒。谁知这位大师竟然以另一手段,即以狰狞的眼睛,忿怒的态度不理不睬。这时道进暗自忖想:法师为什么这样含怒不理他,大概是我忏悔不力,业障难消,没有资格深受戒法。从此放下心身,发奋至诚一心恭敬在佛前求忏悔。另一方面依然修习禅定功夫。且忏且禅,经过三年。有一次在修禅定之时,忽然看到释迦牟尼佛与诸大菩萨,显现目前,为他传授菩萨大戒。当夜,道进法师更有十几位同参道友和他同时梦中见佛,同时也受了菩萨戒法,这种不可思议感应灵异,就带领同参一起走向昙无忏法师报喜,奇怪的是刚才走了数十步,碰见法师,这时昙无忏看道进等人前来,马上站了起来,连声赞叹说:善哉!善哉!你们已经得到感应,已受到菩萨戒法了。恭喜,恭喜,现在我可以为你们作证明了。就对佛前再详细的为道进法师等十余人正式宣说菩萨戒相。当时又有一位沙门道明法师,德高望重,名扬关西地方,听说道进等定中梦中得到感应,受菩萨戒奇事,当夜也做了梦。可是道明以为虽然自己出家早,戒腊高,也应该低心下气,要求道进认他做法兄弟,这样一来,道风远播,戒云普被。此后依道进律师求受菩萨戒者有千余人,一直到了现在,出家四众弟子受菩萨戒的,莫不以昙无忏律师这一派系流传于世。这是上品的菩萨戒源流。

    中品下品的菩萨戒法:按《璎珞经》说:佛子受菩萨戒有上、中、下三品戒法。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菩萨戒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诸大菩萨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证法戒,是中品戒。三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受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这是根据《璎珞经》,依所从受戒的境界不同,所以才有上、中、下三品的菩萨戒法,这是出家比丘在古代受大乘菩萨戒法的起源。当然也包括比丘尼受菩萨戒法的仪式。

    (二)受戒的四种差别

    按《行事钞》说:佛教所制定戒学,为弟子们传授三坛大戒分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种。

    (1)戒法:就是佛陀针对弟子们在僧团里共同生活中间,所违反的那些情况和制度而制定的许多戒律、法则,即是五戒、六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等等戒条名相。

    (2)戒体:就是受戒的弟子,正当在律师为他传授戒法时刻,他心中一念虔诚清净之心,万缘放下,一心精专,所取得的防恶的功能力用,称为戒体。

    (3)戒行,正是受戒弟子他在得到戒体之后,所发挥出来不可思议力量,对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严谨如法行持,纤毫不得有犯,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任运进修,从有作意的受持功夫渐次增进,乃至达到无作妙戒的行持。

    (4)戒相,就是弟子在受戒以后,在修持戒律方面,在外身行动方面,在语言讲话方面,在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凡行住坐卧处都要遵守僧团的清规戒律。正是佛门弟子威仪济济,道貌堂堂,行路像一阵清风,谓之行如风。住下就像一棵青松一样雄伟庄严,谓之住如松。坐起来就像铜钟一样稳健著实,谓之坐如钟。卧下去,就像一把弓箭一样,谓之卧如弓,这是一个多么庄严的佛门弟子啊!是值得信仰佛教的道友,一心顶礼,诚恳恭敬的良好楷模。就像佛在世时马胜比丘一样,也像佛未出家前,悉达多太子游北门时所见的那位比丘一样,深受人天的尊敬。凡是一位受戒弟子,都要具足这四种优越条件。

    (三)《梵网经》的三聚净戒

    大乘菩萨三聚净戒的意义,就是发广大菩提心,上求如来的觉道,下化法界的有情。以大慈悲,饶益众生,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如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大菩萨一样,各随所愿,有求必应,感而随通。菩萨在因地之中,累劫修行菩萨之道,就是以三聚净戒来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什么是三聚净戒呢?

    (1)摄律仪戒:菩萨修行,以戒为本。总摄一切戒律、一切威仪。也就是无恶而不断,不论大大小小种种恶事恶行,恶言恶语,恶心恶念,统统都要断得干干净净。古人说:‘一念不生,众戒俱足。三业清净,无恶不断,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正是以五戒十善,一切律仪来净化我们自己的心身。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大乘菩萨戒法的人,最最主要一定要收摄一切戒律,断除种种罪恶。自己这样,教化众生也是这样。切不可以为小恶小罪而不加重视,所谓滴水可以成渠,星火可以燎原,即此意也。摄律仪戒,即包括大小乘之一切戒律而护持之,使一切诸恶,都能断绝。较详言之:律为律法,乃禁止之意,仪即仪式,为轨范之意。《法苑珠林》曾说:‘摄律仪者,要义唯有四项:一者不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予人。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2)摄善法戒:菩萨修行,不但要断除诸恶以自利,更要普度众生以利他,那就要总摄一切诸善功德,广植善根,深培德本。无论是大大小小,一丝一毫的善事善业,善言善语,善心善念,统统都要精进勇猛,努力去做,但有利益无不兴从。千万不要以为小善而不去做,更不可以为小德而不去培植。要知道积小善能成大功,下点种必结果实。摄善法戒又名积善戒,使一切善法,都能存于我之一身,而修行一切善事。就是说:身、口、意所作诸业,都是善法。闻、思、修三慧,以及布施、忍辱等六度波罗密,无一不摄于戒之中,故名为摄善法戒。

    (3)饶益有情戒:菩萨修行,不单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广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也就是无众生而不度。不但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要赶快去度。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善道的众生也要去度。正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伟誓愿。出家在家四众弟子,要进修大乘菩萨大戒,一定要受持大乘三聚净戒。这是根本戒法。人人都要受持。饶益有情戒,又名摄众生戒。即对于无限无边的众生,都能施之以利益。所谓能摄的善行,便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因其能给予众生以快乐;悲名怜愍,以其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喜为喜庆,庆贺一切众生能离苦得乐;舍名无憎无爱,亦须使得此无憎无爱的解脱,以这样的一些法门,去济度众生。《瑜伽戒品》说:‘……诸菩萨,依世出世间,种种义利,善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义利。……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其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生稀有心,勤修正行’故以名焉。

    上列的三聚净戒,在《华严经》、《梵网经》、《占察经》,《璎珞经》等,都曾有所说明;《瑜伽》和《唯识》等论,也曾予以论述;因为这是三者集聚,所以称为三聚。

    (四)《梵网经》十重戒相

    第一杀戒,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主劫贼物,一件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心,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护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应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酒是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钉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以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九节  佛弟子对律学要怎样信受奉行

    (一)戒为无上菩提本

    佛教的弟子,对于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当然是十分信仰和遵从。对于佛陀所制定的一切律仪清规戒律一定是绝对依教受持。严洁无犯,四众弟子从信受而奉行,最后达到初发心直至圆成无作妙戒。断恶修善,反妄归真,直趋无上菩提大道。

    可是佛陀所规定一切戒法,都是以五戒为根本,这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或在家居士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条戒法。对我们信佛修心的教友来说,那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缺一不可,是一整体的,互相联系的。从表面上看来,好像这五条戒法是佛家独有的清规戒律,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关系的,这种想法是不正确、不客观的,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仔细地研究一下,耐心的回想一下,一定会有一种新的启发和体会。我认为这五戒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人生标准的道德观念,和行动语言的正确态度。如果我们做了违反五戒的行为或我们胡作非为,那一定会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正义人民的指责。

    我记得圆瑛师尊曾经教导说:‘佛教的五戒也正是和儒教孔夫子所教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理,完全一致的’,一、不杀生是仁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二、不偷盗是义也,见利思义,不取非义之财,不与不取。义所当得则得之,义所不当得则不得。三、不淫欲或在家不邪淫礼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文昌帝君说:勿贪非义之财,勿饮花街之酒。四、不妄语是信也,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五、不饮酒是智也、酒迷心窍,醉后生非,神魂颠倒,昏迷失性。这样看来,佛教的五戒,儒教的五常,名殊理一,异途同归。他老人家这个开示,实在会发人深省的。

    由是而知,佛教律宗的戒法,真是生死海中的一条慈航,迷津道路上的一只宝筏,暗室之中的一盏明灯,渡过巨浪的一个浮囊。佛经说:‘护戒如护目,皎洁若冰霜’,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凡是为佛弟子,都应该以清净心身,受持戒法,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使正法久住,佛日增辉。

    现在我把过去庄严劫和现在贤劫七佛如来所说的《戒经》。敬录如后,以便信受奉行,敬祝大家同证无上佛菩提,作为我写这篇‘律宗初探’的结束语。

    (二)七佛戒经

    现在我将《七佛戒经》抄在下面,说明戒学是一切诸佛教法的根本。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譬如明眼人 能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 能远离诸恶

    此是尸弃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不谤亦不嫉 当奉行于戒 饮食知止足

    常乐在空闲 心定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此是毗叶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譬如蜂采华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然

    不违戾他事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拘留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心莫作放逸 圣法当勤学 如是无忧愁 心定入涅槃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诸善 自净其志意 是则诸佛教

    此是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善护于口言 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诸比丘自为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乐学戒者,当于中学。

    明人能护戒 能得三种乐 名誉及利养 死得生天上

    当观如是处 有智勤护戒 戒净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如过去诸佛 及以未来者 现在诸世尊 能胜一切忧

    皆共尊敬戒 此是诸佛法 若有自为身 欲求于佛道

    当尊重正法 此是诸佛教 七佛为世尊 灭除诸结使

    说是七戒经 诸缚得解脱 已入于涅槃 诸惑永灭尽

    尊行大仙说 圣贤称誉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灭涅槃

    世尊涅槃时 兴起于大悲 集诸比丘众 与如是教诫

    莫谓我涅槃 净行者无护 我今说戒经 亦善说毗尼

    我虽般涅槃 当视如世尊 此经久住世 佛法得炽盛

    以是炽盛故 得入于涅槃 若不持是戒 如所应布萨

    喻如日没时 世界皆暗冥 当护持是戒 如牛戒爱尾

    和合一处坐 如佛之所说 我已说戒经 众僧布萨竟

    我今说诸经 所说诸功德 施一切众生 皆共成佛道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