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用,对于烦恼之惑没有断掉,生死之苦不能脱离。天上福报享尽,还要轮回六道之中,故称世间禅定。

    出世间禅定、就是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圣人所修所得的禅定。阿罗汉、辟支佛、二乘人得证灭受想定,受想已经灭了,第六意识已不起作用。这种定力能断除三界之内的见思二种烦恼,能破除我执,没有破除法执。不能从空出假,入尘垂手教化众生。唯有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乃是本来具足的自性本定。就像《楞严经》说的首楞严大定,以法界为定之本体,近具六根中间,远遍一切万法,即动即静,事理圆融,没有入定和出定与动静的差别。菩萨与二乘圣人所修所证的禅定,都是无漏禅定,总称为出世间禅定。

    出世间上上禅定,是诸佛如来,所修所证的那伽大定,即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任纵外境千变万化,内心犹如虚空一样,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不动不摇。这就是达摩祖师的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定,六祖大师的自性清净的禅定,昔日释迦如来在雪山六年苦行深入禅定。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的禅定、六祖大师在黄梅山一年碾米的禅法是一脉相承。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修行禅定能度散乱之心。烦恼断尽,智慧圆满,就是《楞严经》说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的道理,故名出世间上上禅定。

    天龙大师,平常教化众生,是以一指禅的方便法门。有一日天龙大师正在禅堂坐香时,忽然来了一位尼姑,头戴草笠,右绕三匝后,站立师前,不下笠,不开口,来参天龙和尚。师问:何不下笠?尼答:道得即下,道不得即不下。当时天龙不知所云,于是尼即去。天龙生大惭愧,想明日出外参方寻师学道。正巧,当夜梦见本山土地告师,不要出走,明日有一位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梦醒后天龙知是奇事。次日下午,果然来了一个禅和子,他名叫俱胝,欲见方丈。天龙心想莫非就是昨日所梦的奇事?于是就把尼姑所问之事告知俱胝,请求开示。师云,请你按照尼姑请法仪式,对我问来。天龙就照尼姑问法样子向俱胝请问。俱胝说:‘何不下笠?’天龙说:‘道得就下,道不得就不下。’这时,天龙就放下身心,聚精会神地对著和尚,俱胝就以无言而说的方便法门,突然举手竖出一指。天龙当看到手指举处,触目会心,忽然大悟,礼谢俱胝和尚。过了不久,这位尼姑又来向天龙求开示,师就把手指一竖,尼姑当下顿然大悟,礼谢而去。从此天龙就以一指禅,开示众生,名闻天下。求法者纷纷而来,天龙总是以一指示人,因而受教获益者甚众。有一次一位道友来参,正逢天龙不在家里。有一侍者,经常看到天龙和尚开导众生,总是以一指示人。因此他就冒充天龙,照样把手指一举,居然也使来参的道友获益非浅,大众都以此事传为趣闻。天龙回来得知侍者代举一指之事,十分欣慰。为了进一步考验,令这位侍者成就法器。就准备好戒刀一把,叫侍者来问:我不在家,你对来参者如何开导?侍者说:我看和尚说教度人,总是把手指一举,所以我也同样把手指一举。无龙说:现在你举给我看一看。侍者依教把手指一举,正在这时,天龙和尚手持戒刀,猛力一砍,顿时侍者手指掉了下来,侍者正在痛时稍有会心,更加精心参究,有所省悟。天龙知侍者机缘成熟,可成法器,再叫侍者举起手指,侍者将手一举,举起砍指,不见手指,忽然开悟,礼谢和尚。随手把拜垫搬起,负在肩上去了。无龙和尚与侍者都是从一指处,悟解自性清净禅,不立言语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出世上上禅定,是竖臂擎拳,无非妙用,扬眉瞬目,尽是禅机。圆瑛老法师在宁波天童寺修禅悟道时说:‘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正眼开,始识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正如《牧牛图》说:‘人牛不见两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识此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这就是禅定度散乱。

    智慧度愚痴:愚痴指众生要消灭无明烦恼,痴迷无知,就要靠智慧光明的般若。般若意译为净智妙慧,简称智慧。是从实相般若本体,生起观照般若妙智。因为有了智慧,所以对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释迦牟尼佛在成道时,就是把八个妄想识心,转成为四个菩提妙智。所以说佛是一位大智慧大觉悟的人。般若妙智是辉天鉴地,耀古腾今,是指佛本来具足的根本智。还有后得智,就是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理事成就的智慧,在六度次第位居第六,论它的功能作用,实为第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如果没有般若智慧,那里会发心修行?所以说般若智慧是六度的先导。

    智慧也有三种。第一真智,又称实智,是从其如实理所生起的智慧。从实理起,还照于理。就像一个摩尼宝珠的光,依珠所生,仍然返照于珠。所谓真如理体,就是众生本有的真心,圆满周遍。真实不虚,所以叫做真,不变不易,所以叫如。是用如如智照如如理,故名真智。第二俗智,又称权智,意为权巧方便,它能够普照世间、出世间、十法界所有一切诸法,种种的名字,种种的相貌,种种的差别因缘等,没有不照彻明了,这叫做俗谛。第三中智,即中道妙智,不偏不倚名叫中,意即不偏于空,也不著于有。因为空之与有都是属于两边,中智照空的时候,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全真谛就是俗谛。照有的时候,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全俗谛就是真谛。真所谓真俗圆融,空有无碍。恰如镜子照东西一样,镜中之像,若说它是空的,而幻像宛然存在;若说它是有的,镜体空无一物,这就是空有互相彰显,真俗本来一致。这种智照称为中智。权教菩萨修行六度以其不能离相,不达三轮体空。唯有实教菩萨修行六度,了知三轮体空,绝相泯心,不见有我能修六度,不见有所度六弊,不见有六度之法。因此实教菩萨所修六度,称为六波罗密。波罗密汉译为到彼岸,菩萨修行六波罗密,就能从生死苦海此岸,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涅槃的彼岸。释迦如来佛花了二十二年漫长时间,说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主要是要用般若妙智,来破除众生的愚痴;破除外道的邪见,拨无因果;破除二乘的法执;破除权教菩萨的著相。所以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不论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一切诸法,如以般若妙智净慧一照,当下万法皆空。这就是《心经》里面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彻底悟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这就是智慧度愚痴。

    (三)四摄法门

    菩萨所修的四摄法门: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事,来摄受众生、度脱众生。令众生得蒙胜益,欢喜愿乐接受菩萨的教化。这是菩萨慈悲心切,开设度化众生的四种方法。

    布施:菩萨修布施行,能够以种种钱财物质,乃至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和头目、脑髓都可以施舍给予一切众生,满足众生的愿求。不违逆人们的意志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令他们所求如意、离苦得乐。这样一来,众生就容易接受菩萨的教化。有缘才能受化得度,无缘见面就会讨厌。佛也有三种不度,一是无缘不能度。二是定业不可转。三是不能尽众生界。因为世界众生都是依惑造业,随业受报。定业是难以得转。只有依靠诸佛菩萨三昧威力,以及自己虔诚忏悔,会二力于一时,收成效于一念,才能转化,变大为小。如悟达国师,他生了人面疮,只有迦洛伽尊者的三昧水洗涤,方奏奇效,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十方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佛虽有不可思议神通妙力,亦不能把所有众生统统度尽。所以说菩萨发心修布施度,与众生结缘,使众生见到菩萨相好庄严,听到菩萨洪名圣号,心生欢喜,令一切有缘众生,皆得慈航普渡。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世做一个叶波国、涩波国王的太子,名叫须达拿。这个国家非常富强。可是须达拿太子,性情是仁慈博爱、发菩萨心,广修布施波罗密。有一次他要求父王,把国库里的一部分金银财宝,拿出来让他广修布施给全国人民。国王只有这个太子,对须达拿是爱若掌上明珠,所以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满足太子心愿,举行了七天规模盛大的无遮大会。到处张贴告示,全国人民纷纷来求太子布施,太子对所有来求布施的人,都是有求必应,随心所欲,不违人意。全国人民都得到太子布施的深恩厚德,口碑载道,皆大欢喜。这个国家有一个白象王宝,力大善战,天下无敌,是一个镇国之宝,没有国王命令,谁都不许带出宫门。太子的布施消息,风闻天下,辗转传到邻国,邻国国王就别有用心的派人来求太子布施白象王宝。太子说:‘王宝是我国镇国之宝,我无权答应,不能布施给你。’来人说:‘太子发菩提心,满众生愿,不违人意。如果不肯把白象王宝布施给我,你的布施功德不能圆满、无遮大会名不符实。’太子在这种情况下,仔细一想佛满众生愿,菩萨发心要难行能行,为了要完成布施功德,当下就答应了。太子亲自把白象王宝牵来,交给邻国派来的使者。许多大臣得知,纷纷报告国王。涩波国王十分愤怒,就把须达拿太子充军到离城六千里之外的檀特山中。太子满足了他布施的愿行,所以身心安乐,自在无碍。太子的妻子名叫曼坻,子名耶利,女名四厕罗延,他们三人对这祥一个仁贤慈悲的亲人,已是万分崇敬,现在都一心一意要跟随太子去檀特山。太子就对妻子和子女说:‘你们愿意跟我同去,不但要吃苦,我为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还有可能把你们三人一起布施给他人。’曼坻和子女都异口同声的回答说:‘只要你愿意这样做,我们一定服从。’太子带领妻子和子女前往檀特山,一路上除了许多受布施的人诚敬送行外,更有许多人民来求太子布施,太子又将自己和妻子四人随身所带的金银财宝,车乘衣服等等都布施得干干净净。他们四人就步行到檀特山安居下来,真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了,就靠著妻子曼坻去采野果过活,这时有一婆罗门要求布施,太子就将儿女布施给他。曼坻此时,突然心跳意慌,知有缘故,赶快回来,只见太子一人独坐无言,不见二个子女。在妻子一再追问下,太子说:‘他们兄妹二人被我布施给人当奴仆了。’曼坻闻后大哭,痛不欲生。可是须达拿太子,把亲生子女布施与贫人为奴,这伟大的布施行为感动了忉利天王释提桓因,他就化现一个丑陋难看的中年婆罗门,来求太子布施。太子说:‘你来迟了,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婆罗门说:‘只要太子能答应,还有可以布施的。’太子说:‘你要求什么呢?’答曰:‘我年长成人,无力婚娶,要求太子把你的妻子布施给我。’太子双目直视著曼坻,难以开口,这时曼坻在旁见此情景,更加悲哀痛哭。婆罗门又对太子说:‘你若不把妻子布施给我,就不能圆满你的布施功德。’当时须达拿太子为了要圆满布施的大愿大行,把曼坻夫人交给婆罗门带去。顿时忽然天摇地动,众鸟飞鸣。这位相貌丑恶的婆罗门,握了曼坻夫人的手,一直往前走了七步,突然就变成了一个相貌庄严的帝释天王,回过身来,把曼坻夫人交还给太子,就随口赞叹说:‘善哉善哉,太子善行菩萨之道,真心修行布施波罗密。’帝释天王又对夫人说:‘您有什么愿求吗?’夫人曰:‘我有三个愿求。一、愿父王回心转意,派人来接太子回宫。二、愿一对子女能够早日回到宫中,受诸福乐。三、愿邻国送还白象王宝。’帝释天王完全答应了。且说那个婆罗门又把太子的一对子女转卖到叶波国。涩波王知道后,叫孙儿孙女来问,要多少钱才能把你们兄妹二人赎回,孙儿说:‘以一百两银子赎我的身,以二百两银子赎妹妹的身。’国王说:‘从古以来,都是男贵女贱,为什么今日是女贵男贱呢?’孙儿说:‘我父是男儿,今日还充军在檀特山受诸苦恼。宫娥采女是女人,今日都在祖父身边宫中享受福乐,岂不是女贵男贱吗?’涩波国王听了孙子这几句动人心弦的话,心里十分难受,悲痛万分,想念太子的骨肉之情,顿时涌现心头。因此马上下令派人去檀特山,迎接太子与曼坻夫人回宫。邻国国王得知须达拿太子为布施白象王宝给他,因而被父王充军到檀特山受苦,现在回叶波国来了,所以心生大惭愧,马上派人把白象王宝送回涩波国王。从此以后两国更加友好团结,变冤家为亲友,不但曼坻夫人的三个愿心都得满足,而须达拿太子的布施波罗密功德,也得到圆满成就。通过这个历史故事,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到释迦牟尼佛,多生多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六度万行,庄严国土,普度众生,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圣人。这就是佛以布施波罗密来摄受众生。我们能把须达拿太子修行布施波罗密,做到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三个大难关的故事记在心里,作为自己发菩提心,修行布施功德极好的模范。一定是福慧增长,功德无量。

    爱语:菩萨修行,普度众生,一定要以柔软和爱语来对待众生。说话使人听了生欢喜心,愿乐欲闻。佛具足八音四辩,说法利生。八音:一、极好音:超过其他音声,是最好最好的声音。《普门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二、柔软音:能够善顺众生之心,不刚不暴。三、和适音:和雅调适,不粗不燥。四,尊慧音:非常尊重可钦,能够生众生智慧。五、不女音:具足四种无畏,不妖不艳。六、不误音:说理真实,没有差错。七、深远音:甚深幽远,凡夫小乘莫测其妙。八、不竭音:辩才无碍,说不能尽。这是佛所具足的八种胜妙音声。

    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佛具有这四种无碍辩才,所以对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不知,善能说法。而且对于一切诸法,浅深义理,解说分明,圆融无碍。佛对于所有一切音辞,都能善说,说一句话包含无量无边妙理,摄无量义合为一句。这是一多无碍,大小并陈,不可思议,都能随众生心,对机说法,乐说一切法要。这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利行:菩萨教化众生,处处都要把利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一举一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但有利益众生之事,无不尽力而为,积极去做,身体力行。这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的慈悲心肠。这样就会得到众生良好感情,友好情谊。有了利人的思想和行动,使众生欢欢喜喜,心甘情愿接受菩萨的教化,依教修行,就会得度。

    同事:菩萨普度众生,不但以布施、爱语、利行三种方便法门教化众生,还要更进一步现同事身,和众生一起工作,一起活动,一起生活,互相亲近,使彼此之间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样的亲热。甚至与众生现同类身,随缘去化度众生。《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应化身,随机说法,乃至天人神仙、鬼道、畜生、马腹、驴胎、观世音菩萨都能随类现身。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的同事妙行。行同事这法门,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一定要有坚强意志,充沛定力,才能成功。还要有‘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身’的崇高风格,才能做到。不然的话,就容易在‘溪光山色里,随流逐落花’,反受其害。所以《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为物所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佛教所有一切修行法门,都要解行并进,理论和实践一致,不能徒事空言。如北宋时,有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学家苏东坡,他有一位方外知己的好朋友,就是镇江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苏东坡住在镇江焦山定慧寺,佛印禅师住在金山江天寺,有一天苏东坡诗兴勃发,随口吟成一首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东坡居士这首偈子,做好以后,十分得意,马上派书童从焦山送到金山给佛印禅师一阅。心想这首赞佛偈子实在做得太好了,禅师看后,一定是欢喜赞叹表扬几句。那知道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佛印禅师看后,一句话都不说,拿起笔来,就在赞佛偈后面,写了出人意外的‘放屁’二个大字。佛印禅师为什么会这样粗鲁没有礼貌的呢?这是大德高僧权巧方便的度生说法。使人开悟,头头是道,一切法都是佛法,看你善用不善用。书童就把这封信带回焦山,苏东坡早已精神抖擞,等待听个好消息。书童把信交给东坡,一看,当下他触目惊心怒火发作,就忘其所以从焦山渡江直奔金山,找禅师评理。可是佛印禅师是大善知识,早有先见之明,笑颜悦色地等待兴师问罪。平常两人相见,总是神投意合。今日相见居然竖眉怒目,一反往常。东坡居士厉声问:‘禅师,你为什么在这令人十分尊敬的赞佛偈后,写出这样难堪的“放屁”二字呀。佛印禅师冷笑地说:‘东坡居士,你这偈子里不是讲“八风吹不动。”我现在只用一个小小的屁风,就把你打过江来了。你说得很好,就是做不到’。到这时苏东坡晃然大悟地说:‘上当!上当!’禅师与居士,此时彼此会心的一笑。

    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八风呢!八风就是世界上有这样八种的环境,就像风一样的,它一天到晚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吹来吹去,侵袭著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第一利风:利是利益,对有利可图的事情,心生欢喜。譬如人作生意赚了钱,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喜笑颜开。这就是被利风所吹动。第二衰风:衰就是衰败,对我不利的事情,衰败难堪。譬如我们乘车碰到扒手,把刚刚发的工资偷去,使我这个月的生活成了问题,心里感觉到万分难受,啼笑皆非。这就是被衰风所吹动。第三毁风:毁就是毁谤,有人对我污蔑毁谤,无端漫骂,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听了以后,我心里感到十分气愤烦恼,闷闷不乐。这就是被毁风吹动。第四誉风:誉是赞誉,有人在赞扬我,歌功颂德,说我样样都好,捧上九霄。听了以后,心里感到非常欢喜,自得其乐。这就是被誉风所吹动。第五称风:称是称赞,被人当面称颂赞叹,阿谀奉承,吹嘘捧场,多方赞美。如说福报好,智慧大,真能干,会做事,今后一定会步步高升,健康长寿等等,听了以后,心里万分高兴,笑容满面,非常开心。不知不觉地被称风吹动了。第六讥风。讥是讥笑,就是被人当面讽刺讥笑,毁谤谩骂,如被人说是坏东西,没得用,软弱无能,狂妄自大、十三点、神经病等,听了以后,心里感到万分烦恼,怒火焚烧,不知不觉得被讥风吹动了。第七苦风。苦是痛苦,碰到愁忧悲痛环境,心里感到非常苦恼。譬如事与愿违,受尽艰辛,恩爱别离,冤家路窄,总之是‘不如意事七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就是被苦风吹动了。第八乐风。乐是快乐,逢到愉快安乐的环境,感到非常称心。譬如家道兴隆,吉祥如意,夫妻和睦,孝子贤孙,所求皆顺意,所愿尽从心,喜气洋洋。欢天喜地。这就是被乐风吹动了。这八种的境风,有很大的威力,无论是那一种风,都能够把人们不知不觉地随风所吹,自然而然地被风所动。这真是心随境转,智被境牵。因此我们众生一天到晚都离不开这八种风,二六时中都在八风之中转来转去,吹来吹去,都受到八风的侵袭和影响,不得安闲自在,无挂无碍。这就是八风内容。苏东坡赞佛偈的确做得很好,句句有理,就是在实际问题上,却又是另一回事。佛印禅师一个屁风就把他吹过江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很明显,理论不联系实际。这个有趣的故事,包含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就是要人们知行合一,行解相应,特别是我们信佛学佛人,更要做到这点。

    (四)菩萨行的思想

    修菩萨行要发三种心。直心:以正直的心,正念真如妙法。我们众生从最初发菩萨心开始,乃至到了最后成佛为止,在这一段漫长过程中,要永远没有弯曲不正直的行为。奋勇向前、从始至终,念念回光返照,处处默契真心。精进修行,心心念念真如妙法,上求佛道。《四十二章经》说:‘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污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佛遗教经》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深心:即是乐修一切善法。菩萨要以甚深的信愿乐修一切善法,六波罗密,一切万行,无量福慧,统统都要精进修持。如普贤菩萨所发的十种大愿,‘依愿而修,坚固不退,勇猛精进。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王无有穷尽。’这就是甚深之心。

    大悲心:菩萨以大慈悲心,拔除一切众生痛苦。兴起无缘大慈心,同体大悲心。如观世音菩萨那样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来普渡众生。《楞严经》阿难尊者对佛发大誓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菩萨修菩萨行,除具三心之外,还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对于十方世界,所有的无边无量众生,都要发菩提心去化度他们。众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现以人道众生来说:吾人的身体是由于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组成,故称众生。就是众法和合而生的身心,或称众缘相聚而生,就是由父亲的缘,母亲的缘与自己的业缘三缘会合,才能够生出我们的身体。十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个世界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说众生无边。许多世界里,就有许多的众生,他们都在三界六道中间,受生死轮回的痛苦,也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忽然生天,忽然做人,忽然堕落到地狱、饿鬼等处,受诸苦恼轮回六道,苦不堪言。因此菩萨以慈悲心,发大誓愿,一定要去十方世界,普度一切众生,使他们跳出生死轮回,离苦得乐。如阿弥陀佛因地就发了四十八愿,依愿修行,庄严成西方极乐世界,来接引十方世界念佛众生,往生彼国。又如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的愿心,到处寻声救苦,时时刻刻,倒驾慈航到生死苦海中,普渡众生。这是菩萨修行的利他愿行,我们学佛念佛,一定要发大誓愿学菩萨,普渡无边的众生。

    ‘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能昏迷扰乱众生的真心。故叫烦恼。因为我们众生心中具足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总的说来,就是贪心,嗔心、痴心、我慢心、疑心、不正见心。这六种根本烦恼的迷惑心,依惑造业,所以感受生死轮回的苦恼。菩萨发心修行,一定要发大誓愿,坚决断除所有一切无尽的烦恼,这是斩草除根的办法。无惑就不会作业,无业当然不会受报。所以阿罗汉修四谛法门,首先就是知苦断集,辟支佛修十二因缘法门,一下手就要断除无明之惑;《圆觉经》说:‘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是菩萨修行的自利行愿。学佛的人一定要学菩萨发愿断除一切的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心中的八万四千烦恼。总括起来,不出戒、定、慧、三种无漏学。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有了智慧,即能破除一切无明烦恼,得证无上菩提。我们要想普渡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要想断除一切无明烦恼,要想得成无上的佛果菩提妙道,关键的问题是要精进勇猛,修学无量法门,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此第三誓愿是四弘誓愿中的主要愿王。我们发心学佛要和菩萨一样的发大誓愿,修学无量法门。

    ‘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就是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超过九法界众生。正等是超过罗汉、辟支佛二乘圣人。正觉是超过菩萨法界。是佛超九界以独尊的万德洪名,如《赞佛偈》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所以说,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要先发大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能自他两利、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六度齐修,三觉圆满,万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总之,愿心、愿力、愿王在佛教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即是心真则事备,愿广则行深。菩萨修行一切法门,都是以愿为先导。普贤菩萨就有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就有四十八愿,一切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有许许多多的发愿文。愿是暗室的明灯,迷津的宝筏,苦海的慈航。一切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助道品、六度、四摄法、三心、四弘誓愿等一切诸法,都是以愿心为先导。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之时,对燃灯古佛面前,对古释迦牟尼佛面前,每次都发了大愿,然后依愿修行,所以才能够成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降生到世界上来,在印度雪山成佛以后,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教法、小乘教法,最上一乘的教法,从汉明帝始传到中国来,经过许多的法师、尊者和大德高僧,把梵文、巴厘文译为汉语。把它概括起来,就是修多罗的经藏,毗奈耶的律藏,阿毗达摩的论藏,也就是戒定慧三学。

    我希望大家发菩提心,能够由通过佛教所讲的教理行果,信解修证的道理,由信仰佛教,而了解佛教,再来踏踏实实地依教修行。使般若智慧得以常明,菩提道心因而不退,将来决定成就佛果菩提。现在请大家一心恭敬的称念四句发愿文:‘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敬祝大家福慧增长,如意吉祥,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第四节  佛法的核心————缘起与因果

    (一)缘起论

    缘起,就是说明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相存在的关系和它的一定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那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无法生起的。什么叫因缘呢?因缘也就是关系的条件。佛经里曾经说过‘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缘起的定义。说明事物的同时互相依存的关系的道理。

    什么是异时互相存在的道理?譬喻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为现在有芽生起,过去的种子,才能叫做种子,这就是异时互相存在关系的道理。从另一方面来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这就证明芽和种子的生灭现象,又是一种同时互相存在的关系。

    (二)因果论

    这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其实也就是佛教所谓因果的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这是异时互存的因果关系。例如以老师为主,那么老师就是因,学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学生为主,那么学生就是因,老师就是果。这是同时互存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来就是这样的,从时间上来说,由于无数的异时因果连续的关系,从空间上来说,无数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组织成为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罗网相互交错。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续不断,就叫做因果规律。也就像旋转火轮一样的流转不停,终而复始,我记得圆瑛大师曾开示弟子说:‘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我们要牢记心中,可以减少许多烦恼,心身得到自在安乐。佛教除说现世因果之外,还有三世因果,就是,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因果互存的关系,经中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佛说四谛、十二因缘法门,也就是具体的说明三世因果的道理。依此看来,所谓因果道理,其实就是因缘的原理。这样因缘原理,正是佛教对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唯一正确的解释,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的基本认识。

    在北京西山辽代修建的一座佛牙舍利塔里面,发现一块旧砖头上,刻有一首偈子:‘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吾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在缅甸近年拆修一座古塔,砖头上也刻著用巴厘文写的这首偈子,这说明了缘起的教义,在佛法中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四句偈子是佛的弟子马胜比丘,在乞食的路上,对舍利弗尊者说的。这里有段历史故事,上面已经讲过,现在就不再重述了。

    沙门译为‘勤息’。义即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贪嗔痴三毒是众生最根本烦恼,它能毒害众生法身慧命,所以叫做三毒,也就是众生的迷惑心,依惑造业,随业受报。佛陀发心修道,就是断除三毒烦恼,所谓妄惑断尽,智慧圆满,就是成佛,所以佛称为大沙门。充分说明了不论是随业受报做众生,或是返妄归真成菩萨道,完全都离不开缘起论,依因感果的真理。这就是依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是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其实这种缘起因果的真理是释迦牟尼佛根据世上万事万物,众生世界的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历史,在客观现实中得出的根本定论,亦即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若不报,时候未到的道理。

    佛教所讲的缘起因果的教义,是根据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大智度论》和玄奘法师所译的《俱舍论》等许多经论中说的,佛教的主要教义,就是说明缘起因果的道理。

    (三)三法印

    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小乘的教义,是以四阿含经为依据,说的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而无常无我的道理,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世界一切诸法的总则。无常就是生灭相续的道理,他不但包括一刹那一刹那生灭不停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因果相续的道理。佛教说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而且是时时刻刻在那里新陈代谢,刹那刹那的在那里变化迁移,这就叫做无常。什么是无我呢?无我也就是对于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诸法之中,没有一个我,能够主宰一切的道理。也找不到一个我可得,这就叫做诸法本无我。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明四相皆空,无我可得。众生因有妄想执著的心,于诸法无常,执为真常,于诸法无我,妄执有我,因此就产生了我见、我痴、我慢、我爱、颠倒梦想的四种妄心,所以造业受报,依因感果,因果相续不断,轮回六道之中。我们要解脱人生痛苦,要跳出六道轮回,那就要用无常无我的观点,发心修道,断苦恼因,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到了功行圆满,就能够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偏真涅槃境界。断见思烦恼惑,了分段生死苦,这是小乘圣人三法印的道理。

    在这里我讲一个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舍全身而求半偈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有一世做一个独觉,在深山穷谷之中,修学苦行。在静坐用功的时候,忽然间听到远方传来说话声音。仔细的一听,原来是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位独觉,听了以后,仔细想了一想,这二句话的道理,对于修行的人来说,真是非常重要。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生灭之法,就像空中之华、梦中之境、幻化无常、生灭变易。他听到这稀有难得的法语,心中感到非常欢喜,但是认为单是这二句话,其中道理只有一半,下面还有二句。就去寻找这位说话的人,可是找了好久找不到,后来就在深山大树林中,看见一个暴牙赤目的鬼王,在那里找东西吃。这位独觉就问他:‘鬼王,你刚才有没有看见什么人在这里讲话?’鬼王说:刚才念两句偈子的就是我。独觉说:我认为你念的这二句道理不完整,只有一半,一定还有一半,能不能请你把下面二句再念给我听听?鬼王说:你想再听后面二句,哈哈!没有那么容易,你知道佛法是难闻的。你想再听后面二句,那么你就应该发供养心,我才说给你听。独觉为了迫切要求再听下面二句的真理,就对鬼王说:‘深山之中,偏僻无人,我在这里勤修苦行,吃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你且暂等一下,我到山中去采些水果,来供养你吧!’鬼王说:我不吃水果,我要吃活血的动物。独觉说:嗳!这太为难我了,活血的动物,我不能找给你吃。如果将活血东西来供养你,我要犯了杀戒,这实在办不到。鬼王说:你办不到,还有二句最最主要的妙法,我也不说了。这位元独觉正在为难情况之下,想了一想,这应怎么办呢?为了求法心切,只好不惜身命。于是对鬼王说:好吧!你要吃活血东西,你现在就说给我听,等我听了以后,把我的身体来供养你吃,既新鲜又活血,你可满意了吧?请你快说。鬼王又说:我不相信,你会把自己的身体给我吃,哪有这么好的人!等我将下面二句佛法说了以后,你逃走了,我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独觉说我是修道的人,言重如山,从来不打妄语,你说给我听,我一定供养你。鬼王就把后面二句法语说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位独觉听了以后,当即开了大悟,深明这首偈子的根本道理。是说修行的人,能够觉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的,就可以用功修行,把生灭的妄想执著灭掉,即是生灭灭已,当下就证得不生不灭的寂灭涅槃的安乐境界。因此感到法喜充满,得未曾有的殊胜法益。于是就请鬼王坐下,自己跪在地上,把头伸了出来,请鬼王吃吧!顷刻之间,鬼王摇身一变,出现一个天人相,合掌恭敬地对独觉说:‘善哉,善哉。道人,你是善行菩萨之道,是真精迸,是名真法供养’。这几句赞叹的话,讲了以后,这位天人已不见了。但是他所说这几句话,就是过去诸佛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静为乐’的偈子,其中的奥理,就是佛教的根本真理,也正是三法印的道理。

    什么叫做涅槃寂静呢?涅槃意译为圆寂,是真无不圆,妄无不寂的意思;又译为灭度,灭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二种惑障,了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二种的苦果。涅槃即是佛教修行的人所证到的道果,共有四种不同,第一自性清静涅槃,人人具足,个个不无的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自性,在佛、菩萨、辟支佛、罗汉的四种圣人方面,也不会增加一点,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六道中,也不会减少一点。平等平等,没有一点差别和不同的地方,这叫做自性的清静涅槃。第二是有余依涅槃,我们修行,用智慧的火焰,来烧掉烦恼之薪。虽然已经断了见思烦恼的子缚,但是那色身的果缚,仍然存在。因为还有这个身体的躯壳存在,作分段生死的依靠,这就是有余依涅槃。第三是无余依涅槃。我们修行,用智慧的利剑斩断烦恼的毒蛇,把见思二种烦恼斩尽。无因不会感果,这个余依果缚的身体,当然也是要消灭掉。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众苦的根本,身体没有了还有谁来受苦?二乘圣人能够灰身泯智,灭色归空。这是罗汉、辟支佛二乘圣人所证的涅槃,叫做无余依涅槃。第四是无住处涅槃。我们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方面运用智慧,来断尘沙烦恼,可是又不住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另一方面运用慈悲来普度众生,菩萨虽然经过在三界六道中教化众生,可是又不住于生死。这真是:‘任运随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这是菩萨所证的涅槃,称为无住处涅槃。小乘三法印中涅槃寂静的道理,就是指第二有余依涅槃与第三无余依涅槃。

    (四)一法印

    什么是大乘一法印呢?大乘的教义,就是以佛说的《大集经》与《般若经》为依据,一法印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因为大乘教义是以实相真心为根本。实相真心,就是真如心,实相无有一切虚妄之相。真心就是真实之心,而不是虚妄之心。实相具有三种道理。第一实相无相。它的本体,真实不虚,没有种种千差万别,虚妄生灭的幻想,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平等一相,就是真谛的道理。第二实相无不相。实相的本体,虽然是空无所有,无一法可得,但是他能够随缘显现千差万别,一切诸相,没有一相而不是实相,这就是头头是道,法法皆真。具足四圣六凡,迷悟因果,万事万物一切诸相,就是俗谛的道理。第三是实相无相无不相。这个实相真心,是不变随缘。正当随缘显现一切诸相的时候。可是他的本体,空无所有,无一相可得。正当空无所有的时候,却是真空不空,又能具足妙有。正当随缘现出一切诸相的时候,但是妙有非有,本体乃是真空。这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种真空妙有的道理就像一面镜子照东西一样,镜子本体是空无所有,又能随缘显现青黄赤白种种颜色,镜子虽显种种颜色,而镜子本来却是空无所有。但是镜中所显现之色,若说他是有一定颜色,又是妙有非有,若说他是没有一定的颜色,又是真空不空。所以说实相真心,正是真俗二谛融通,空有二相无碍。所以《华严经》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我们能够悟明实相真心,无相无不相的不可思议的道理,回过头来看现在世间的众生世界万事万物,一件件一桩桩都离不开这个实相真心。所以苏东坡说得好:‘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的道理。

    修行大乘的教法时,了解到世界上所有一切诸法,不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心法或色法等等,都离不开缘起因果的真理,这就是‘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的道理。因缘所生的诸法,缘起性空,这叫做色即是空,不是色灭之后,才归于空,而是当体即空,其相虽妄有生灭,其性本真,不生不灭,唯是实相真心。因为实相它能生出一切诸法。譬喻虚空一样,他的本体是空无所有,正因为这样,所以虚空才能随顺明、暗、清、浊种种诸缘,而出现明、暗、清、浊等种种诸相。《楞严经》说:‘日照则明,云澄则暗,雨晴则清、气凝则浊’。都是阐明色即是空的道理。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中道义,就是实相的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的真理。所以大乘菩萨,他虽然证得涅槃,而不住著于涅槃,他所修行六度、四摄普度众生的法门,又不住著于事相,这都是以缘起性空为基础,而达到真空不空,具足妙有,一切万法,唯是实相随缘显现,这叫做大乘一法印的道理。

    小乘三法印与大乘一法印的理论,是佛教教义中,最主要的论点。

    第五节  台贤两宗对佛法的判摄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叫做佛教,佛所说的教法,宗旨和目的是什么呢?

    佛的思想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在《法华经》里,佛对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你要知道,十方诸佛世尊,他们为什么示现到世界上来呢?要知道,诸佛世尊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所以到世界上来。’佛继续对舍利弗说:什么叫一大事因缘呢?第一是要开导众生人人本具佛的知见,出现于世。佛知是真知,世界上各种事物,佛都能本本末末详详细细的知道。佛见是真见。世界上无论哪一事物,佛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解。这知见二个字,包括了佛的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功能力用,这六种功能力用,是灵灵不昧,了了常知、照天鉴地,耀古腾今。佛具此知见,众生也具此知见,因为众生有了无明烦恼,妄想执著,把本具佛之知见,迷而不知,佛为了要开众生佛之知见,所以出现到世界上来说法度生。比喻金子一样,埋没在矿山之中,只有矿师,他才能够知道,把矿山开了,金子就显现出来了,我们众生,本具佛之知见,只有佛才能知道,所以佛的出世为令众生开了佛知见。第二是指示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所以佛到世界上来。知见就是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间的根性,这个根性,就是佛性,是我们平常日用之中,见色闻声等等作用。第三是令众生悟到佛知见,所以佛出现于世。讲经说法,令众生觉悟到众生与诸佛,名异体同,有迷与悟之别。众生迷的时候,佛之知见成为众生知见。到了悟的时候,众生知见,当下就是佛的知见。第四是令众生证佛知见,所以佛出现于世,我们蒙佛开示令悟,应依所悟之道,依教修行,到了功行圆满的时候,就能够证入佛之知见,达到菩提道果。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总的说来,就是开示悟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佛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到双林树下涅槃以前,在这四十九年的时间里,兴起无缘而无所不缘的大慈心,和众生与我同是一体的大悲心,来普度和觉悟一切众生。佛首先现出一千丈高的卢舍那身,即圆满报身。说《华严经》最上一层的圆顿教法,转最高无上的根本法轮。只因教大机小,圆顿大法不能契合于小乘根基的人。因为小乘圣人,有眼看不到佛的千丈卢舍那身,有耳听不懂佛说的圆顿大教。在圆顿教法不契合小乘根基的情况下,佛就实行方便法门说法利生。从根本起末,隐大施小,开了方便法门,依次说出小乘、中乘、大乘三大教法。佛最后的目的,是令众生,乘此三乘法的车子,证入佛的果位。这正是《法华经》里说的兔、马、象三兽渡河,羊、鹿、牛三车出宅的譬喻。

    (一)天台宗对佛法的判摄

    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成立了天台宗的教观,把佛的四十九年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时八教,什么是五时呢?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槃时。什么叫做八教呢?就是化仪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化法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这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合称八教。

    五时:第一华严时。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以后,用妙观察智、观机施教,对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就在雪山一乘寂灭场中,现出千丈卢舍那佛圆满报身,说圆顿修多罗的大教的《华严经》。一共说了七处九会,教导菩萨因地发心修行,一定要以十度万行的因华,来庄严最上一乘的佛果,这是《华严经》的中心思想。佛得道后,最初说《华严经》,譬如太阳初升,先照高山。《华严经》佛共说了三七二十一天。第二阿含时。阿含经是佛对小乘圣人说的。华严大法不契合于小乘根机的人,罗汉、辟支佛二乘人,虽然在座闻法,教大机小,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佛不得已隐大施小,到鹿野苑去。为五比丘说四阿含经的小乘教法,主要有苦、集、灭、道四谛、十二因缘等小乘教法。譬如太阳照到幽谷。四阿含经就是《中阿含》、《杂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一共说了十二年时间。第三方等时。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佛看到罗汉、辟支佛,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教法,都能领悟。也能够依教修行,断了见、思烦恼之惑,得证偏真涅槃之乐。他们以得小为足,不肯再去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不肯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沉滞到化城之中,不肯再求进步。所以再说方等《解深密经》、《维摩经》大乘教法。维摩诘居士,善说不二法门,对小乘人呵斥了一顿。使罗汉、辟支佛自耻小乘,仰慕大乘,发菩提心,引小乘人,入大乘道。繁兴六度万行,趋向佛果菩提。就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方等教法,共说了八年时间。第四般若时。般若就是智慧的道理,《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分为八部般若。阐述实相真空妙理。因为小乘人虽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可是还有许多疑情和偏见的妄执、不能够顿时泯灭,所以佛再广谈般若妙慧,予以淘汰。《金刚般若经》是《般若经》的节本,使二乘人断疑生信,绝相超宗。《般若心经》教二乘人以观音菩萨为榜样,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能够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智度论》说:般若像大火炬一样,四边都不可相触,触之则烧,撄之则烂。它能将二乘圣人所有疑情妄执,偏见执著,统统消除干净。回小向大,发四弘誓愿,修六波罗密,直趋无上菩提,就像正中的太阳普照一切。《般若经》共说了二十二年。第五法华、涅槃时。佛最后说《法华经》与《涅槃经》。经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四个时期的说法,发生了很大的功效,许多罗汉、辟支佛以及诸大菩萨,他们根机都在不断的提高和成熟。佛此时可以在灵山会上畅谈本怀,称性说法,使二乘人会权乘归于实教,了知妄心即是真心。说出过去长劫以来的早已成佛的远本,显示幽微不可思议的甚深妙道,令上中下三根众生都能得到殊胜的利益。佛给他们授记作佛,同时佛又说明他过去所说三乘教法,都是随机说法的方便法门。《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佛说完《法华经》看到还有少数众生末曾得度,所以接著再用一天的时间,说了《涅槃经》阐明遗余的教法,使应度众生,皆能得度。机薪既尽,应火潜辉。佛说完《涅槃经》后,就入大涅槃,证得不生不灭常寂光净土。《法华》、《涅槃》共说了七年时间、对佛一生说法的内容和时间,概括为四句偈:最初《华严》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七年。

    八教:什么叫八教呢?八教有化法四教,化仪四教。第一化法四教,一、藏教:藏即经、律、论三藏阐述的因缘生灭四谛,佛最初对二乘钝根的人说四阿含经思议十二因缘和事六度等教法,正面教化二乘罗汉、辟支佛,同时也兼化菩萨。二通教:是佛对三乘人所说的教法,正面为了教化菩萨,同时也兼化二乘圣人。施设无生四谛,不生灭十二因缘和理六度等教法,以无言说之道,说诸法当体即空。对钝根来说,是对藏教的深化,对利根来说,是通后别教、圆教。可见通教是三乘圣人,共修的教法。三别教:是佛别对大乘菩萨而说的教法,不是为二乘圣人而说的。区别于前面藏教与通教,同时又不同于后面的圆教。施设无量四谛与不思议的十二因缘等中道妙理。四圆教:佛对最上乘利根的人,施设无作四谛与不思议不生灭的十二因缘中道实相妙理,无碍法门等教法。天台宗以藏、通、别、圆四教来判释佛的一代大乘小乘的教法,故称为化法四教。第二化仪四教,指佛教化众生的仪式。一顿教:顿是顿超,佛对顿超的大机众生,堪受大乘诸教,就说圆顿大教。二渐教:佛对钝根众生,不能一下子接受大乘诸教,所以就渐渐地,一步一步的,先说小乘教,然后再渐次增进,引导他们,进入大乘教法。渐教有初中后,即佛在鹿野苑说的四谛法门,为渐教之初,然后再说方等,为渐教之中,后来又说般若,为渐教之后。三秘密教:佛对秘密众生之机,说秘密教法,佛能够令在会的大众、同时闻经、大家彼此不知,但又各得其益。还有神咒、密咒。义理虽然不知,只要虔诚诵念,就会得大感应,得大利益。四不定教:佛能令在会大众,闻大乘教,证大乘道,闻小乘教,证小乘道,彼此各各相知,各得不同利益。即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上面所说的就是南方的天台宗智者大师对佛一生教法的判释。

    (二)贤首宗对佛教的判摄

    贤首宗是贤首大师创立的。他把佛的一代时教,判为三时五教。

    三时:第一、日出先照时,佛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叫直显教,为令这圆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就像太阳初出先照高山一样,如《华严梵网会》。第二、日升转照时,佛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叫方便教,为令彼等三类众生,转三成一。这就像山地高低不平,所以日照时候,就有先后。照时也有三转。初转:佛为下根众生,转小乘法轮,名隐时教,令凡夫与外道,转凡成圣。这就像太阳初升时刻,只能照到黑山,就是阿含会。中转:佛为中根众生,转三乘法轮,名引摄教,令三乘人,转小乘成大乘。这就像太阳升起之后,照到高原一样,就是方等深密会。后转:佛为上根众生转大乘法轮,名融通教,令三乘人,能转权成实,就像太阳升到中天,普照大地,这就是妙智般若会。第三、日没还照时,转摄末归本法轮,名开会教。令偏教五乘人等,能够转偏成圆,就像太阳落山时依旧还照高山一样的,这就是佛说法华涅槃会。

    五教:就是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一、小教:又称愚法小乘教。佛对罗汉、辟支佛小乘人,但说人空,不说法空。只说六识与贪嗔痴三毒,以建立染法与净法的根本。以此简别邪正,明辨是非,分清欣厌,析了因果,称为小教。二、始教:佛说诸法皆空,指有遮遣,而没有表相的大乘空宗,又称分教,指广谈法相的大乘有宗,主张众生有成佛与不能成佛的差别。定性声闻,与辟支佛并邪定聚的外道阐提,这三种人是没有佛性,不能成佛。简称为‘三无二有’故名分教。三、终教:又叫实教。佛说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随迷缘转智成识,变现的第八阿赖耶识本无自性可得,所以说一如一切皆是如,即众生与佛一体的真心。因此定性声闻,辟支佛,与无性阐提外道,三种人都能成佛。这种说法,才能穷尽大乘极教的道理,称为终教。又因此教多谈法性,少说法相,纵使讲到法相,也要会相归性,所以又称实教。四、顿教:是指修行。不依地位渐次差别,也不谈法相,唯是辨明真理的道理。所以说五法(名、相、妄想、真智、如如)三自性皆空。(第六识偏计执性,第七识依他起性,第八识圆成实性)。八识(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俱遣(人无我,法无我)。呵斥教法,远离妄念,要绝了差别之相,泯灭生灭之心。一念不生,当下就是如如的佛。这叫做顿教。五、圆教:是总摄一真法界,佛法性海,圆融无碍的教义,所以能够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身毛尘刹,能互相涉入,重重无尽,事相与事相之间,都能够融通无碍,所以说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是一位。十信满足,就能够收摄五位,超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得到究竟成佛。这就叫做圆教。以上所讲的就是北方贤首宗贤首大师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来一代教法的判释,天台和贤首的判教,使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言教,一目了然,明如指掌,为佛教教理研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