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长老会的理论,转而开始接受圣公会教义了,但他们还是不希望被强迫身着白色法衣去参加某些迷信色彩过于浓重的仪式。

    宗教和平的预兆不只出现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末期的英格兰。关注欧洲大陆政治进程的人们也许会认为,宗教战争不久就要结束了。1598年《韦尔万和约》签署后,西班牙决定不再干预法兰西的内政,并承认亨利四世有权在法兰西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尼德兰的荷兰人仍然在与西班牙压迫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受战争拖累的西班牙很有可能会从这场耗人的战争中退出。在神圣罗马帝国,把领地分别划归天主教诸侯和新教诸侯的做法没有引来太多的质疑。放眼整个欧洲,在经历漫长的宗教战争痛苦之后,人们似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英格兰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签订《韦尔万和约》

    英格兰当时包容的宗教政策从代表同时代最高学术水平的文献中可见一斑。神学家理查德·胡克撰写了多卷本著作《论教会体制法则》。他告诫人们,要想获得真理和智慧就必须学习精神和道德的法则,而不只是听从某些教派所谓的标准言论。理查德·胡克希望,在宗教问题上遇到争议时,人们能化干戈为玉帛。他说:“有关英格兰国教和传统宗教仪式的争议由来已久,令人痛心不已。许多非国教牧师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绞尽脑汁地想如何与英格兰国教对抗。这种违背天道的行为必然会带来世人皆知的恶果————永远得不到平安之父的保佑。”

    理查德·胡克

    弗朗西斯·培根

    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1]对理查德·胡克的言论做了回应。他对那些为生计打拼的人们饱含同情,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帮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写道:“因此,我们最好还是回到教会最原初的样子,只有一种信仰、一种洗礼仪式。我们应该遵守由救世主耶稣执笔写下的基督徒誓约,这也是构成我们教义的实质内容。除了无关紧要之物,所有不符合教义的东西就是我们应该抵制的东西,不反对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同道中人……正如一位神父指出的那样,耶稣基督的长袍应该是代表纯洁的白色,但英格兰国教神职人员的长袍有不同颜色,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规范。虽然外罩可以保持多种颜色,但内里的长衫必须是白色的。”理查德·胡克与弗朗西斯·培根的观点不同,理查德·胡克想说服清教徒遵从英格兰国教的安排,而弗朗西斯·培根则希望英格兰国教能根据清教徒的意愿做出某些调整。事实上,他们都在倡导一种适度让步的精神。

    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过着一种超然的生活,从不直接评论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教会仪式,而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教育人们要明白真理和正义的无穷价值。伊丽莎白一世驾崩后,莎士比亚仍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总能触动各阶层人士的心灵,普洛斯彼罗[2]和埃尔米奥娜[3]就是他塑造的两个遭遇非难但依然宽容的完美人物形象。

    17世纪初,哪些人提出了和平与包容将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趋势的预言?为什么说这样的预言充满了欺骗性?为什么清教徒革命最终还是爆发了?本书将会就这些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注解:

    [1]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格兰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创始人、近代归纳法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十二岁入剑桥大学学习,后担任英格兰王室特别法律顾问、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弗朗西斯·培根受阴谋迫害被逐出宫廷,脱离了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其代表作有《新工具》《学术的伟大复兴》《培根随笔》等。————译者注

    [2] 普洛斯彼罗是威廉·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人物。他原本是米兰公爵,其弟安东尼奥在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的帮助下篡夺了爵位。普洛斯彼罗历尽艰险漂流到一个岛上,用魔法降服了岛上所有的精灵。几年后,普洛斯彼罗用魔法唤起风暴,让其弟和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乘坐的大船撞到了岛礁上。船上的人安全登岸后,依然在勾心斗角。普洛斯彼罗最终降服了安东尼奥和阿隆索,恢复了自己的爵位。————译者注

    [3] 埃尔米奥娜是威廉·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中的人物。她是西西里美丽、贞洁的王后,但被国王里昂提斯怀疑不忠,并被投入监狱。埃尔米奥娜因遭受不白之冤,在狱中生下女儿后于悲伤中去世。不过,她在剧终时得以复活。————译者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